文山师专女大学生现状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21 04:38:00
导语:文山师专女大学生现状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现状与特点
(一)生活、学习方面
1、学生贫困面大,生活压力较重。调查显示,在“你感到最为苦恼的问题”中,“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22.47%)居第二位仅次于“就业前途未卜”。在每月的实际开支中,90一150元的学生占16.19%,150一200元的占32.98%,200一300元的占31.01%,300一500元的占17.10%,500元以上的仅占2.72%。说明有不少同学维持温饱都须精打细算,如需外出考察、购买高档学习用品,其经济能力根本不能承受。主要经济来源,依次是“家庭供给”(81.55%)、“亲友接济”(7.犯%)、“勤工俭学”(5.64%)、“贷学金”(5.34%)和“奖学金”(0.15%)。日常生活消费的前三位依次是:三餐(81.6%)、学习用品(61.39%)和衣服(59.28%)。
2、学习基拙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同学不具备从网上获取知识的能力。显而易见,扩招后,专科学校生源质量较扩招前明显下降。进人高校,女大学生们认为,在学习中影响女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原因分别是:缺乏学习主动性(65.76%)、有心理障碍(46.15%)、不喜欢所学专业(36.2%)。由于地处西部,经济落后,信息不畅,加之大部分同学来自偏僻的农村,接触现代高科技机会少,有45.68%的同学“从没上过网”,对网络知识的了解“比较精通”或“比较了解”的仅占10.53%。学习网络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有78.99%的是“自学书籍和报刊”或“自己在网上摸索”或“向同学和朋友学”,这说明学校在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还相当欠缺,当然这与我校校园网络尚未建成有关,但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希望获得更高的学历,但在实际学习中缺乏具体的目标和方向。对希望具有什么样的学历,有57.60%的选择“本科”,有40.25%的选择“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对“终身教育”,有47.17%的表示“很赞同,自己也将这样做”,有41.19%的认为“好提法,但实际做起来很难”。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高更好的层次。但是面对学习和生活,62.92%的学生认为“有目标但不具体”,有11.%%的“没有目标和方向”。可见,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在大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引导还需加强。
(二)思想政治方面
l、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但理想与信念不够坚定,政治理论水平还较薄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69%的学生表示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人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必定能战胜资本主义”,53.92%的学生表示“坚信”,但有27.41%的表示“有点怀疑”,3.16%的表示“不可能”。这说明女大学生思想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由于受自身的学识水平、判断能力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世界观尚未成熟,对理论的深层次把握甚浅,理想与信念摇摆不定。如对“爱中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有10.11%的表示“不赞成”。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正确选择“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和搞好社会主义”的仅占46.27%。
2、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健康积极、务实进取。有88.26%的同学认为“人生应正当索取,积极地奉献”。对于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68.79%的学生认为要“自己努力,也争取他人帮助”。对“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居前六项的选择是:健康(69.68%)、知识(56.56%)、人格(38.76%)、友谊(29.86%)、理想和信念(26.00%)、家庭(25.04%)。有83.61%的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人生最大的幸福,45.96%的认为是“事业成功”,24.07%的认为是“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65.3%的表示“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26.18%的表示“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
3、积极寻求自身发展,崇尚独立自主,但往往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不愿接受规范和要求。对“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46.83%的认为“很有必要”,但有18.88%的认为“人应该自由发展,不应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个性”。这表明,部分女大学生在成才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与党对青年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追求这一发展目标的信念有所弱化。同时,调查表明,女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有73.76%的表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论”。
4、大部分同学能较为正确地看待传统道德,但传统的宿命论、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仍然严重影响、制约着女大学生的思想。
5、大部分同学充满自信,但总体自我评价过高。在“如果有机会让你组织一台晚会”问题中,有73.02%的表示“没搞过,但相信自己有能力搞好”。在对12项能力和意识进行自评时,女大学生们认为,“强”或“较强”的有:道德水平(67.68%)、理想信念(60.72%)、竞争意识(54.09%);“弱”或“较弱”的有:心理素质(22.84%)、创新精神(17.87%)和艰苦奋斗精神(12.12%)。认为能力“一般”的是:奉献精神(61.52%)、学术素养(59.19%)和科学精神(57.52%)。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笔者认为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不仅仅是弱,而是严重缺乏和不足,而正是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残缺和不足,才导致学生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认识不清。
(三)对学校的看法
1、对学校的期望值不高,入学后情绪相对不稳。作为专科学校,文山师专属于高校中的低层次。因此,对于“被录取到文山师专”,有33.28%的表示“很失望,原想会考上更好一些的学校”,有22.75%的“一切在预料之中”,12.52%的认为“很意外,没想到还能考起师专”。对于“失望”的同学,强烈的失落感会使其人学后的学习生活态度不能很快调适。对于“意外”的同学,则说明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由于基础薄弱,这部分同学入学后必然会碰到学习上的困难,若不能及时排解,会滋长畏难、厌弃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生活。
2、虽然对学校不是非常满意,但对大学生活充满期望和理想,可由于缺乏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情绪体验以负面灰色调为主。在“你认为在文山师专受教育能成才吗?”这一问题中,93.77%的认为“能”或“也许能”。对在师专三年所要达到的目标,46.30%的是“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拿到毕业证”,39.82%的是“有足够宽的知识面”。但面对学习和生活,62.9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目标但不具体”,有11.%%的“没有目标和方向”。在对大学生活的情绪、态度体验中,前五项分别是:压抑(35.29%)、枯燥(33.78%)、自由(31.98%)、空虚(31.52%)和有理想(24.89%)。
(四)对职业的看法
1、部分学生愿意做教师,但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做教师。进人师专,就意味着将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但有23.04%的表示“不愿意”或“很不愿意”。对于到边远贫困地区做教师,有51.34%的“不愿意”或“很不愿意”。而对职业的第一选择,40.47%的选择了教师,这一比例同“愿意”和“非常愿意”做教师的76.96%相差了36.49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师范专业不是出于内心的喜好,而是别的诸如有补助、就业率相对高等原因。
2、就业压力大。虽然师范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就业形势稍好,性别歧视较小,但由于只具有专科学历,在各地师资队伍趋于饱和,多是较为落后边远的地区需要教师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之男性要大。在“你感到最为苦恼的问题”中,占第一位的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53.70%)。和朋友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未来职业”,占48.03%,居第一位。
(五)性别意识、·
l、具有男女平等观念,但性别主体意识较弱,进取意识不强。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赞同“男女平等”的观点,认为不应绝对的机械的看待男女平等,应该看到男女的差别。但是,大部分同学仅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气愤和无奈,没有从中反思自己的责任。有同学写道,“在农村,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人们认为‘给姑娘读书,不如养头老母猪’,男女平等谈何容易?”仅有极少部分同学表示要积极努方,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
2、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性别观念有较为正确的态度,但对所受教育缺乏性别意识关注。对一些传统思想,女大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女性自强意识。如对“家庭中女比男强,好景不长”,74.51%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对“女性不适合当领导”,89.46%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78.03%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对“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具有同等的竞争力”,85.39%的表示“很同意”或“同意”。可是对所接受的教育,虽然对“在学习中是否能将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有65.44%的表示“一部分能”,有19.97%的表示“不能”,但在课程设置是否需要考虑性别因素问题上,仅有18.77%表示“需要”。这说明,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性别因素的忽视,使学生对所受教育缺乏性别意识关注。在这里,看似没有歧视的男女平等,其实恰恰包含了忽视男女差别、不遵循其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教育,即承认现存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合理性的不平等。
(六)对“性”的态度
1、科学地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封闭,女大学生的性知识相对贫乏。从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女生来自农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科学的性知识相对贫乏。有62.71%的同学认为“科学性教育的途径很封闭”,有27.46%的认为“根本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性知识”。女大学生们认为,性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的本质、恋爱中的性伦理道德、恋爱的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医学。
2、大部分同学对婚前性行为持谨慎态度,但少部分同学“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容忽视。对婚前性行为,有56,39%的认为“应受道德谴责”,有20.75%的表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有15.79%的认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对非婚同居,有70.69%的表示“不赞成”,12.82%的表示“赞成”。在“你对正常情况下,婚前贞洁男女双方都应遵守”这一命题的回答中,有80.43%的“完全赞同”,但有16.66%表示“不赞同”或“无所谓”,有2.91%的认为“对女的可以,男的则无所谓”。
(七)对“西部大开发”的态度
女大学生们对自己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责任有一定的认识,也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但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答卷显示,对东、西部女青年的差距,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不仅有差距,而且差距很大。但对西部大开发,大多数同学是从局外人的角度,寄希望于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或是轻描淡写地表示希望西部大开发获得成功。只有少部分同学把自己的命运同缩小差距、同西部大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示要“抓紧时间学习,努力缩小差距”。
二、对策与思考
1、减轻经济压力,为女大学生成才解除后顾之忧。
由于家庭贫困,生活负担重,使女大学生倍受经济困扰,不能安心学习。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关注女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除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外,还应多渠道帮助女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学校应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多种奖学金,提高奖励力度和广度;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学生既得到锻炼,又能解决经济困难;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共同为女大学生成才扫除经济上的障碍。
2、寻找差距,树立目标,为女大学生成才指明方向。
调查表明,缺乏学习主动性是影响女大学生潜能发挥的第一重要原因。为什么会缺乏学习主动性呢?第一,认为前途无望,得过且过。进人师专就意味着当一名中小学教师,而且极可能只是乡村中小学教师。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特别是经济待遇偏低的现状,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不情愿当一名乡村教师,一方面感到就业压力大,能有工作就不错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有些同学认为,学好学坏区别不大,只求顺利毕业。第二,学习压力相对减轻,对自己放松要求。现在专科毕业除专业课程外还要求英语和计算机过级,压力并非不大,但与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言,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而且在高校,教师不再紧追身后强调,家长也不在身边时时要求,外界压力小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低了。第三,对合格教师的要求不甚明确,认为教书识字是很容易的事,轻视师范技能基本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要帮助女大学生成才,就要让其内因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引导、帮助学生找准差距,明确方向。作为师专女大学生,要从这几方面来找差距:自身素质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自身素质与合格教师的差距、自身素质与东部发达地区同龄青年的差距、自身素质与理想成功人士的差距。特别是与合格教师的差距,要看到,作为未来的教师,在积淀自身“识、才、德”的基础上,还应加上一个“通”字,强调通识、通才、通德,应该成为通人,成为比较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应注重学术性和师范性齐头并进,既能承担起具体的教学任务,又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对专业和教育教学进行把握和研究。其次,学校应为在校学生创造获得多种技能、提高学历层次的渠道和机会,让学生在专科毕业后可进人更高层次学校深造,或是获得自考本科文凭。除保送读本科外,还可为在校学生参加自考本科、“专升本”考试提供辅导和相关服务等,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攀登。让学生看到,虽然在专科学校,但只要自己努力依然可以成才。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女大学生成长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人才。
针对女大学生信任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理论的深层次把握有待深人的特点,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组织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培养,采取交给任务、加强培训等多种方式加以考察和培养。要不断改进“两课”教学现状,增强“两课”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大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引导,帮助她们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阵地;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之,要确保女大学生成长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人才。
4、开设性别教育课程,全面发掘女性潜能,促进女大学生成才
性别教育是指承认和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并针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设置学科和课程,为女性的成一长提供帮助和引导。目前,美国女性性别教育学科有793门,而我国才刚刚起步,于2002年2月在上海7所高校试点开设。上海市妇联和市教委首批确定的4门性别教育课程为《性别学概论》、《女性心理与成才》、《情感、恋爱与婚姻》和《婚姻、家庭与经济》。开展性别教育,可以使女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对女大学生普遍感到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进行引导,帮助她们摆脱困境;可以对女大学生全面开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袭;可以强化其自我开发、自我设计的主体意识,发掘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师专女大学生而言,开设性别教育课程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第一,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虽然没能进人一流大学学习,但她们大多是当地的佼佼者。调查显示,作为女大学生,有9.15%的在当地属于“很稀罕,是第一个女大学生”,有23.21%的属于“很不容易,是极少数女大学之一”。她们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相当不容易的。作为来自农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能提高她们自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而且她们所树立的女性新形象,她们的意识、观念和行为,将极大地影响和带动当地、身边女性的觉醒和进步。
第二,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将走向教育教学第一线,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西部大开发要获得成功,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基础教育是根本。作为师专女大学生,进校时基础较差,毕业后却得执教三尺讲台,这就决定了在校教育困难大、任务重、意义远。因此,师专女大学生必须得到最好最有效的在校教育,而开设性别教育课程,激发女性自强、自立意识,发掘潜力,是促进女大学生尽快成长成才的有效可行之途径。
第三,从女性的性别角色来看,女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教师,还要成为母亲,要面对恋爱、结婚、生育。女性生理、心理是否健康将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而开展性别教育,让女大学生学习掌握必备的生理心理知识,养护练就健康的体魄,才能为其开创事业、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奠定基础,才能为其成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文山师专女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的农村,经济困难,基础较差,同时又将回到农村担当起任务最重的基础教育工作。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时代又赋予了她们提升妇女素质和社会地位的重担。历史的重任,急需她们成才,要求她们在在校学习期间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她们需要得到最好最有效的教育,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注释:
①陈瑜.性别教育将在上海市7所高校试点开设并纳人学分制.解放日报,2001-12-14.
参考文献:
〔1〕顾晓波.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报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高等教育,2001,(7).
〔2〕刘永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对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思想政治教育,2001,(10).
〔3〕文韶等.“十五”系列谈—加强和改进师范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高等教育,200l,(11).
【论文关键词】现状女大学生文山师专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七个方面调查了文山师专女大学生的现状,并针对女大学生贫困面大、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等情况,提出了减轻经济压力、树立学习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设性别教育课程,以发掘女性潜能、全方位促进女大学生成才的对策思考。
- 上一篇:干部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 下一篇: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