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09 09:49:00
导语: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发生在消化道的少见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3%。它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以往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对GIST的诊断与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现将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治疗的39例GIS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35~76岁(平均55岁)。肿瘤位于食管1例,胃底7例,胃体8例,胃窦4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空肠2例,回盲部1例,结肠2例,肠系膜5例,小肠浆膜层3例,直肠3例,肛旁2例。其中胃多发间质瘤2例。肿瘤直径1~23cm。
1.2临床表现
呕血5例,间歇性黑便3例,中上腹部胀痛11例,下腹部疼痛5例,肠梗阻1例,结肠穿孔1例。病人自已摸及腹部肿块5例、肛旁肿块2例,健康体检彩超发现胃区肿块1例,肛门指征发现肿块2例,因农药中毒住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肿块1例,因胰腺囊肿手术术中发现胃体浆膜下多发肿块1例,胃镜确诊贲门癌手术术中发现合并胃窦部GIST1例。病程最短1h,最长10年。
1.3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16例,胃镜下诊断为溃疡2例,胃炎3例,溃疡型癌1例,食管癌1例,胃外压性隆起3例,胃间质瘤3例,胃平滑肌瘤2例,十二指肠球部平滑肌瘤1例。结肠镜检查3例,2例正常,1例诊断结肠癌。CT检查13例,诊断间质瘤9例,平滑肌瘤1例,淋巴瘤1例,囊实性肿块性质待定2例。彩超检查18例,发现实质性肿块10例,囊实性肿块2例,无异常发现6例。胃钡剂造影诊断胃腔内隆起3例,胃腔外隆起3例。小肠钡剂造影诊断小肠占位伴不全梗阻1例。血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AFP均正常,部分病例血色素降低、血沉偏高。
1.4治疗
39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肿块完全切除32例,有转移7例。
1.5病理及免疫组化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分类:良性10例,潜在恶性5例,低度恶性9例,恶性15例。见表1。表139例在消化道的分布(略)
2讨论
2.1GIST的诊断
过去临床和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大多(50%)属于GIST。近年来随着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的提高,GIST报道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目前的认识可归纳为[1]:胃肠道除外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并且表达跨膜糖蛋白(CD34)或/和干细胞因子受体(CD117)同时表达的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该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高峰期在中老年(50~65岁),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例平均年龄56岁,男女比例2∶1。GIST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及网膜和肠系膜等处,呈单发或多发,胃60%~70%,小肠20%~30%,结、直肠5%,其他部位(食管、阑尾、胆囊、网膜、肠系膜等)5%[1]。肿瘤可向胃肠道腔内或向腔外发展,位于胃肠黏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肌层10%。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与肿瘤的大小和发生部位有关。肿瘤小,通常无症状,常在体检或其他手术时偶然发现。肿瘤增大后则可出现症状,如消化道出血、中上腹不适、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肠穿孔等非特异性表现。恶性GIST可伴有体重减轻、发热、腹腔播散和肝转移等症状。本组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少数病人自已能触及肿块。目前,临床上尚无对GIST的特异性术前诊断方法,主要原因是发病部位隐蔽,临床表现不确切,各种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发生在胃肠道黏膜上的肿瘤,通过胃(肠)镜检查一般都可确诊,但胃(肠)镜检查对诊断GIST中存在着局限性,因为GIST发生黏膜下层、浆膜下层和肌层。CT检查诊断GIST有一定帮助,但难以定性。本组血肿瘤标记物检测均正常,因此血肿瘤标记物对诊断GIST也无临床意义。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病理组织学上将GIST分为三类:良性、交界性(潜在恶性、低度恶性)和恶性[2]。良性:肿瘤直径<5cm和核分裂像<1个/50HPF;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肿瘤出现远近脏器的转移;交界性(潜在恶性、低度恶性):胃肿瘤直径>5cm,肠肿瘤直径>4cm,胃间质瘤核分裂像>5个/50HPF,肠间质瘤核分裂像≥1个/50HPF,肿瘤出现坏死,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生长活跃,排列密集。免疫组化:典型的GIST免疫组化为CD117、CD34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1%~100%和56%~80%),CD117比CD34更具特异性,而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均不表达该蛋白,有利于与这两种疾病相鉴别。本资料免疫组化CD117阳性32例(占82%,其中良性5例,交界性13例,恶性14例),CD34阳性30例(占76.9%,其中良性5例,交界性12例,恶生13例),SMA阳性10例(占25.6%,良性3例,交界性4例,恶性3例),NSE阳性6例(占15.3%,其中良性无,交界性1例,恶性5例),S-100阳性4例(占10%,其中良性1例,交界性1例,恶性2例)。作者认为,CD117和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特定的诊断标志,但不能作为GIST良恶性的判断指标。
.2GIST的治疗
GIST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案,完整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35%~65%,因此合理的首次完整的肿瘤切除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对术后复发、转移病例只要病情允许,也可行再手术治疗,其疗效比较满意[3]。研究表明,术前或术中肿瘤的破裂是不良预后的因素之一,因GIST只有一层极薄的包膜,有的甚至无包膜[4],手术时极易破溃,因此,术中切不可过度牵拉或挤压瘤体,以免造成肿瘤的破裂或腹腔内种植。GIST淋巴转移较少见,因此一般不必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或扩大根治术,单纯肿瘤切除也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转移多发生在腹腔内和肝脏,本组术中发现已转移7例。药物伊马替尼(格列卫)可作为分子靶向治疗。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首次完全切除的肿瘤,术前可先用伊马替尼治疗[5],使瘤体缩小或肿瘤得到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对GIST复发、转移及不能切除病人,药物伊马替尼治疗仍有较好的效果,有效率50%~70%。Demetri等报道对无法手术切除或复发转移的GIST病人用伊马替尼治疗,最终53.7%病人获得部分缓解,27.9%病情得到稳定。
总之,目前认为GTST都具有潜在恶性[6],关健是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由于本病起病隐蔽,临床症状无特殊性,又缺乏特异性检测方法,故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免疫组化CD117、CD34检测虽对GIST的诊断具有特异性价值,但必须是手术标本才能获得结果。因此,作者认为,只有对本病有高度认识,综合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判断,才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对有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病人积极行胃(肠)镜及X线造影检查,对腔镜检查阴性者必须结合超声及CT检查,有利于提高GIST的检出率。超声内镜无法鉴别平滑肌瘤与GIST,有报道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抽吸,再结合免疫组化可以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7]。健康体检有助于发现早期或小病灶GIST。GIST治疗首选手术,对GIST复发、转移及不能切除病人,选用药物伊马替尼治疗仍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MiettinenM,LasotaJ.Gastrointestinalstromoltumors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moleculargeneticfeture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VirchowsArch,2001,438(1):1~12.
2MiettinenM,Kl-RifalW,SobinLH,etal.EvaluationofmalignancyandprognoaisofGISTs:Areview.HumanPathop,2002,33(5):478~483.
3PierieJP,ChoudryU,MuzikanskyA,etal.Theeffectofsurgeryandgradeonoutcome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ArchSurg,2001,136(3):383~389.
4罗容珍,梁小曼,何洁华,等.15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广东医学,2004,25(3):244~246.
5何纯刚,陈利生,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研究进展.中国肿瘤,2006,15(6):386~388.
6GreensonJK,Gastrointcstinalstromaltumorsandothermesenchymallesionsofthegut.ModPathol,2003,16(3):366~375.
7叶菲,张澍田.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3):186~188.
- 上一篇:膝关节脱位骨折合并研究论文
- 下一篇: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