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摇头针刺手法如何治疗颈椎病

时间:2022-03-04 09:42:37

导语:白虎摇头针刺手法如何治疗颈椎病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白虎摇头针刺手法如何治疗颈椎病

[摘要]目的:观察白虎摇头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85.37%(35/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NPQ评分、VAS评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能有效改善CSR的临床症状,提高近远期疗效,较单纯常规针刺方法更具优势。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白虎摇头;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功能受限以及上肢麻木、酸胀等[1]。CSR在颈椎病临床分型中占60%~70%,目前其治疗仍以保守疗法为主。近年来针刺已广泛运用于CSR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如袁柯等[2]运用针灸治疗CSR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刺得气后,为达到治疗目的,往往需要施展一定的手法,但目前临床很少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因此针刺后的近远期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治疗CSR42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12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的83例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单双数字制成随机卡片放入信封,按照患者就诊的次序,单数者纳入对照组,双数者纳入治疗组。治疗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12±5.06)岁;平均病程(2.11±0.43)年。对照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43.05±4.52)岁;平均病程(2.34±0.23)年。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诊断标准

符合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CSR诊断标准[3]。1)症状:颈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2)体征。颈部活动受限,相应神经根支配皮肤感觉减弱,臂丛神经拉伸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呈阳性。3)影像学:X线片显示颈椎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增生及钩突关节增生,颈椎CT及MRI提示椎间盘突出,相应神经根受压。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3)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本研究开始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疗法。1.4排除标准1)患有颈椎肿瘤、颈椎结核等疾病;2)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3)合并心脑血管、肝肾严重原发性疾病;4)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危重疾病;5)依从性差。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选穴:颈夹脊、风池、天柱、肩井(患侧)、后溪(患侧)、外关(患侧)。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肩部及上肢,常规消毒穴位后,选用华佗牌0.3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颈夹脊穴直刺0.5~0.8寸;风池穴向鼻尖及下颌方向斜刺0.8~1.2寸;肩井穴直刺0.5~0.8寸,避免引起气胸;后溪及外关均直刺。进针后得气以局部酸胀为度,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治疗。30min/次,1次/d。

2.2治疗组

采用白虎摇头针刺法治疗。选穴同对照组。其中风池(患侧)、肩井(患侧)、外关(患侧)、后溪(患侧)穴行白虎摇头针刺手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肩及上肢部,以75%乙醇常规消毒穴位后,选用华佗牌0.3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方法同对照组。得气后实施白虎摇头针刺手法。风池穴:针尖朝向患侧颈椎椎体,以右手拇指、食指将针体调整到45°,左右慢慢摇动,摇动时勿做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感向颈项传导。外关、后溪穴:针尖朝患侧手臂与颈椎方向,白虎摇头手法同风池穴。肩井穴:针尖朝向患侧颈椎椎体方向,白虎摇头手法同风池穴。颈夹脊、天柱穴的针刺方法同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次/d。2组均以6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d,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根据文献[4]中的有关标准对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颈肩肢疼痛的程度、时间、频率及上肢麻木、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度、臂丛牵拉7个方面,按无、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计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该量表涉及颈痛程度与持续时间、睡眠、携带物件、阅读、工作、家务、社交活动、驾驶9个方面指标[5]。3)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颈肩部及上肢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方法:纸上有一条长约10cm的横线,两端分别为“0”和“10”,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让患者根据自身感觉标出最能反映疼痛程度的位置,测评者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给出分数[6]。

3.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颈椎病的有关标准进行判定。治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完全消失,臂丛牵拉试验阴性,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显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阴性,基本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有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部分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可疑阳性,能参加少量劳动和工作;无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无好转,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不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3.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3.4.12组综合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5.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22组不同时间节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3.4.32组不同时间节点NPQ评分比较2组NPQ评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4.42组不同时间节点VAS评分比较2组VAS评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4讨论中医学认为,CSR属于中医学“项痹”“痹证”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颈肩劳损致局部及上肢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8]。其以颈肩背部疼痛及上肢、手指放射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症状[9]。目前针对CSR的治疗多以保守方法为主,针灸疗法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减轻了患者的症状及痛苦。白虎摇头针刺手法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10],最早出自明代的《金针赋》:“白虎摇头,手似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后经明代汪机继承、李梴发展、杨继洲推陈出新和现代医家传承发扬。该手法具有调和气血,增强循经感传达至“过关走节”的作用[11]。白虎摇头针刺手法是引针下经气以达病所,通过飞经走气,以手法刺激,使气沿经络走向项部,最终直达病处,达到行气活血止痛之效。研究证明,针刺治疗CRS可以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肌痉挛,减轻病变对颈椎附近神经、血管的刺激[12]。白虎摇头针刺手法可以通过穴位刺激大脑释放内源性阿肽片以发挥镇痛效果[13]。风池穴位于颈项,属于局部选穴,具有疏通局部气血之效;肩井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位于肩颈交汇处;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为五腧穴之输穴,同时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基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运用白虎摇头手法针刺上述穴位时,针刺方向指向病所,使经气直达颈项部,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NPQ评分、VAS评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飞经走气”之白虎摇头针刺手法治疗CSR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来娜 唐伟伟 李思康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芜湖市中医医院专项研究生 芜湖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