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激食品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9 08:39:00

导语:地震应激食品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震应激食品研究论文

【摘要】“5·12”汶川地震的发生造成了巨大损失,无论对受灾群众还是救灾人员都产生了巨大的应激影响。本文从应激相关概念开始,就汶川地震对受灾群众和抗震救灾过程中对救援人员产生的应激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在总结国内外一些抗应激食品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抗应激食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汶川地震;应激;抗应激食品

[Abstract]“5.12”Wenchuanearthquakehadcausedenormouslosses,itcausedthatwhateverthepersonnelprovidingdisasterrelieforthemassessufferingfromdisasterstressinfluence.Thistextstartedfromthedefinitionofthestress,andanalysedthestressinfluenceofthemassessufferingfromdisasterandthepersonnelprovidingdisasterinWenchuanearthquake,andanalysedtheprospectofthedevelopmentoftheantistressfoodthatwhichisbasedonthesummariesoftheresearchresultsabouttheantistressfoodofdomesticandaboard.

[Keywords]Wenchuanearthquake;stress;antistressfood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东经103.4°)发生7.8级地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云南、西藏、江苏、浙江、香港、台湾等地均有震感。截至5月20日18时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受伤247645人,累计失踪32361人。地震发生后,全军、武警部队、医护单位及其他各界人士迅速组成了救援队赶赴灾区救灾。此次地震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产生了巨大的应激影响。

1应激的概述

1.1应激的概念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任何躯体的或情绪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应激原,例如创伤、烧伤、冻伤、感染、中毒、发热、放射线的作用、出血、缺氧、环境过冷、环境过热、手术、疼痛、体力消耗、饥饿、疲劳、情绪紧张、忧虑、恐惧、盛怒、激动等[1]。

1.2应激的分类应激有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之分。所谓良性应激指在日常生活中,应激原作用不是过分强烈,作用的时间也不是过分地持久,那么所引起的应激将有利于动员机体身心,以便更好地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者更好地避开可能要发生的危险。劣行应激指应激原的作用过于强烈、过于持久,那么所引起的应激就属于病理生理学的范畴。应激在疾病中,不仅有适应代偿和防御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可以引起病理变化。创伤、烧伤、严重感染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都有应激的参与,但这些还不能算是应激性疾病,只有以应激所引起的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如应激性溃疡等,才可称为应激性疾病[1]。Marion等发现,急劣性应激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血循环中的白细胞增多,高强度训练可使TNF-α在短时间内增高,并影响炎症反应[2]。由于应激在上述的情况下可以引起病理变化,故有学者称之为劣性应激。如此次汶川地震中,受灾群众在地震中可能会产生创伤、严重感染性疾病等病症并会引起更严重的应激性疾病,因此此次地震中的受灾群众所产生的应激属于劣性应激。

1.3应激的三种反应应激反应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全身性、整体的反应[3]。

应激的生理反应涉及神经、内分泌、呼吸、循环、泌尿、免疫等系统;应激的心理反应常见的有焦虑、抑郁、认知能力低下、恐惧、愤怒等;应激的行为反应,在出现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同时,还会出现一些行为反应,如: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或寡言少语、唉声叹气等抑郁症的表现。

2应激影响分析

2.1黄金72h国际救援界指出救援惯例:黄金72h。即在地震等地质灾难发生时,在72h期间,受灾者的存活率在逐渐递减,即第1天(24h内)被救者的存活率在90%左右,第2天(48h内)被救者存活率为50%~60%,而第3天则降至20%~30%左右。

救援“黄金72h”概念产生的原因是:在地震中,人被压在地缝之中,身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一般人都会受到外伤,身体出现创口,而一些厌氧细菌,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就会乘虚而入,它们往往在3天后发作,造成创口感染,极易致人死亡。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地震中,由于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大腿、臀部等肌肉丰满的地方最容易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再加上受灾群众对于地震产生的强烈的应激反应,致使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2.2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应激反应分析

2.2.1产生的应激反应对于受灾群众,会产生恐惧、悲伤情绪,造成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延迟性应激反应。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出现在灾后1周至1个月内。受灾群众表现出对环境定性不清楚。创伤后延迟性应激反应一般出现在6个月后,受灾群众易疲倦,发抖或抽筋,晚上容易失眠、做噩梦,从而导致精神疲乏,注意力下降。

对于救援人员特别是部队救援官兵而言,救援人员进入灾区以后,救援队自开道路,长时间的无睡眠行军,加上进入灾区后救援人员马上开始展开救援,使救援人员产生极大的应激反应,尤其是疲劳程度加剧。加上进入灾区后救援人员所看到的景象,因此又会产生与受灾群众一样的另一种劣性应激。

2.2.2应激反应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1)应激对机体的影响:当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就会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适应强烈刺激,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应激时,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浓度迅速增高;同时高代谢率、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都会发生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凝血和纤溶、泌尿功能、免疫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张力跃等实验证明,在应激前后,ACTH、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胰岛素呈上升趋势。安定可使应激动物的ACTH、皮质醇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是,对FT3、FT4的影响不明显[4]。(2)睡眠剥夺(SD)的影响分析:由于长时间的无睡眠等条件下的救援行动,导致救援人员睡眠被剥夺,救援人员的疲劳应激程度较深。SD会造成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下降,导致糖代谢变化,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下降,游离脂肪酸升高,脑内各种化学物质发生变化。对心肺功能、脑组织和神经电活动有一定的损害影响。

如此次汶川地震中的救援人员,在紧急事故的处理中,往往会出现持久的SD现象。通过一些SD实验和模型分析结果总结可看出,SD会使救援人员连续作业能力、警觉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下降。人体SD试验结果表明,每夜睡眠6~8h可长期保持良好作业能力,每夜睡眠3~4h作业能力可维持5~6天,每夜睡眠3h以下将导致作业能力迅速下降。完全睡眠剥夺,作业能力只能维持2~3天,72h被视为人体睡眠剥夺的最大耐受限[3]。随着SD时间的延长,困倦增加,从而导致微睡眠(microsleep,持续1~10s的阵发性昏睡)增加,或警觉性(alertness)降低所致[5]。当脑力资源低于某种认知作业需要的要求时,就会出现工作业绩的下降。Ferrara等[6]实验证明SD对作业结果正确性的影响很大。

3抗应激食品应用前景

3.1国内外抗应激产品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应激食品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证实,银杏叶提取液的抗氧化作用较强,绿茶、红茶、黄菊花茶等茶叶也有减轻应激影响的作用。还有学者研究了SOD、褪黑素、镁制剂、核酸等物质的抗应激效果;鹿茸精具有抗疲劳、抗高温和低温等不良应激能力[7];人参皂苷Rg3与Rh2的组合产品,科学家发现,Rg3、Rh2能完全改变服用者的精神面貌和体能活动,虚弱者服用后体力旺盛,Rg3、Rh2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兴奋从而消除疲劳[8];杨小英等[9]实验表明补充牛磺酸复合液组大鼠疲劳运动时间比补充丙酮酸肌酸组大鼠长。德国人研究证明贯叶连翘(Hypericumperforatum)对妇女忧郁症有明显效果。Sreemantula等实验证明葡萄种子提取液对应激反应具有一定抵抗作用[10]。Vanita等[11]通过小鼠实验得出了L—精氨酸可产生抗应激作用。Chowdhuri等证明假马齿苋皂素具有一定抗应激作用[12]。Benton等[13]实验证明PS对于应激引起的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有缓解作用。Skare等[14]实验证明肌氨酸是一种抗疲劳功能因子,能提高运动能力。

3.2抗应激食品应用前景展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的各种应激反应也日益增多,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疲劳、失眠、抑郁、免疫功能下降、注意力及记忆等认知功能降低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雪灾、地震等灾害都是强烈的应激原,对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会严重影响救灾人员的工作能力。因此加强开发并应用有针对性的抗应激食品,提高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抗应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供应充足的热能和优质蛋白质是提高抗应激能力的重要营养措施。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成分,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2、胡萝卜素、类黄酮与微量元素硒、锌、铜、锰、铁等共同构成机体主要的抗脂质过氧化防御系统,可以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

目前,在我国抗应激功能食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天然原料的使用较为广泛。多数抗应激功能食品以传统养生理论为产品设计的基本依据,应用传统食物、具有生物活性的动植物等天然物品为主要原料,大部分研究尚停留在第二代功能食品的研究水平上,一是将作用明显、机制明确、结构确定的抗应激营养素添加到饮料及食品中,作为营养补充剂。二是利用已被研究证实具有抗应激功效的中草药提取物研制而成。我国抗应激功能食品的研究,只是通过严格的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具备抗应激功能,对功能因子的结构及其作用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15]。

汶川地震中突现的救援人员的应激反应显示了抗应激功能食品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抗应激功能因子的结构、含量及其作用机制,准确评价抗应激功能食品的功效,提高抗应激功能因子的稳定性,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符合新一代功能食品特点的抗应激功能食品。

【参考文献】

1金惠铭.病理生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8.

2MarionUG,PaulJM,MichaelRI,etal.Interluekin6andtumornecrosisfactorαproductionafteracutepsychologicalstress,exercise,andinfusedisoproterenol:differentialeffectsandpathways.PsychosomMed,2000,62:592-598.

3糜漫天,郭长江.军事营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5-280.

4张力跃,江燕,田保平,等.不同药物对心理应激猕猴的抗应激作用.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3):197-199.

5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等.剥夺睡眠对连续作业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26(3):465-467.

6FerraraM,GennaroLD,BertiniM.Timecourseofsleepinertiauponawakingfromnighttimesleepwithdifferentsleephomeostasisconditions.AviaSpaceEnvironMed,2000,71:225-229.

7宋刚,郑红英,杨永亮.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及机理.辽宁体育科技,2006,28(3):32-33.

8赵安平.人参提取物抗疲劳保健品问世.中国中医药报,2007-4-26-007.

9杨小英,张钧,刘华刚,等.牛磺酸复合液对大鼠抗运动疲劳能力的研究.体育科技,2007,28(1):43-45.

10SreemantulaS,NammiS,KolanukondaR,etal.AdaptogenicandnootropicactivitiesofaqueousextractofVitisvinifera(grapeseed):anexperimentalstudyinratmodel.BMCComplementAlternMed,2005,113(1):47-52.

11GuptaV,GuptaA,SagguS.AntistressandadaptogenicactivityofLArgininesupplementation.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Med,2005,2(1):93-97.

12ChowdhuriDK,ParmarD,KakkarP,etal.AntistresseffectsofbacosidesofBacopamonnieri:modulationofHsp70expression,superoxidedismutaseandcytochromeP450activityinratbrain.PhytotherRes,2002,16(7):639-645.

13BentonD,DonohoeRT,SillanceB,etal.Theinfluenceofphosphatidylserinesupplementationonmoodandheartratewhenfacedwithanacutestressor.NutrNeurosci,2001,4(3):169.

14SkareOC,Skadberg,WisnesAR.Creatinesupplementationimprovessprintperformanceinmalesprinters.ScandJMedScSport,2001,11(2):96-102.

15李晓莉,郑哲君,杨斌.军用抗疲劳功能食品研究.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12(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