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氏瘫电针微波治疗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9 08:35:00
导语:贝尔氏瘫电针微波治疗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帮助贝尔氏瘫患者掌握康复知识和训练技巧,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方法对2006~2008年来我科电针微波治疗的65例贝尔氏瘫患者进行积极康复护理。结果65例患者均掌握康复知识和训练技巧,临床治愈显效率达96.92%,病员满意度调查达100%。结论对贝尔氏瘫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疗效、恢复功能,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贝尔氏瘫;电针;微波;康复护理
贝尔氏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以非特异性面神经炎为最多见。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多因头部受风寒所致,其他邻近部位炎症或颅脑病变也能引起。周围性面瘫往往突然起病,多在清晨醒来时发现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及歪嘴。少数患者病前耳后有不舒服或疼痛感觉,病侧面部表情消失,眼不能闭合、流泪,不能皱额蹙眉,口角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或歪斜,说话漏风,不能吹气,鼓颊困难,进食食物常嵌留于患侧牙颊之间,有的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的症状[1]。我科2006~2007年门诊治疗65例贝尔氏瘫患者,用电针微波治疗并给予积极康复护理,取得显著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5例患者均为本科门诊贝尔氏瘫患者。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16~67岁,平均41岁;左侧瘫39例,右侧瘫26例。病程最长半年,最短2天。平均治疗时间为12天,治疗效果:痊愈49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治愈显效率达96.92%,病员满意度调查达100%。
1.2方法
1.2.1电针治疗取穴牵正、翳风、下关、攒竹、阳白、颊车、太阳、地仓、迎香、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以上面部穴位均为患侧,四肢穴位均为双侧。每次选用4~6个穴位,交替使用。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针刺得气后,采用G6805-2多用电针仪,输出频率40~70Hz,初期连续波、后期疏密波,每次治疗20min,每天1次,每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1.2.2微波治疗采用HB-W-L微波多功能治疗机,使用圆形小探头。照射部位:病侧面部翳风穴,距离≤1cm,功率10~20W,每次治疗20min,每天一次,每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2康复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或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因此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2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尤其是微波治疗时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非常重要,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微波治疗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角膜不受损害。2.3局部护理用生姜煎水局部敷于患侧,每日30min;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3康复训练
3.1准备坐位、卧床均感可,患者思想集中。按摩前先做热敷或中药煎汤(桂枝9g,防风9g,苏叶9g,生姜5片)浸湿毛巾热敷。谨防药液误入眼内。
3.2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3.3指揉鼻翼以两手食指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揉至鼻翼两旁迎香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min。
3.4点捻四白穴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min。
3.5掌揉颊车、地仓穴以同侧手之大鱼际紧贴患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5cm),往返50次。
4饮食
补充钙,钙不仅能对骨骼和智力有益,还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由于面神经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导致肌肉萎缩,所以补钙很重要,排骨、深绿色蔬菜、蛋黄、海带、芝麻、水果、胡萝卜、奶制品等都富含钙质。
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也有帮助,如B1、B2、B12等。维生素B族富含于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黄瓜、木瓜、苹果、菠萝、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维生素B能够帮助神经传导物质的合成,所以应该适当进补。
5预防
中医认为贝尔氏瘫多由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而致。故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漱口,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尤其是深秋和冬季的夜晚,避免受寒着凉,更应严防淋雨受潮,并注意劳逸结合;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加强营养,促进食欲,增强脾胃功能,以利生肌长肉,强壮筋骨。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66.
- 上一篇:高龄产妇围生期心理护理论文
- 下一篇:自拟脱发方治疗斑秃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