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分析论文
时间:2022-07-10 06:49:00
导语: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方法选择住院支气管肺炎患儿110例,其中轻症支气管肺炎80例(轻症肺炎组),重症支气管肺炎30例(重症肺炎组)。另选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Olympus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等多项心肌酶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症及重症肺炎组患儿血清AST、LDH、α-HBDH、CK、CK-MB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重症肺炎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这些心肌酶指标均趋向正常水平。结论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越明显。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心力衰竭;心肌酶
支气管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严重时可以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等危重情况。肺炎并发心衰的原因,一般认为与肺炎时低氧血症引起的肺动脉高压有关,另外缺氧及病原体毒素对心肌的直接损害也被认为是肺炎并发心衰的重要原因[1]。有报道重症肺炎患儿心肌酶升高比率和程度均高于轻症肺炎患儿[2]。本研究对我科2006年3月—2007年7月住院治疗的1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多项心肌酶指标进行测定,以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和分组110例肺炎患儿,参照文献[3]分为轻症肺炎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个月~3.5岁,平均10.6个月;重症肺炎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个月~3.1岁,平均9.8个月。健康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个月~3.1岁,平均9.5个月,为门诊健康体检儿,近期无特殊疾病史。
1.2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的心肌酶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3组对象于体检或入院24h内空腹抽静脉血3ml,样品不抗凝,标本离心后取血清2h内测定各项心肌酶指标。110例中有82例患儿于症状和体征消失后(恢复期)再次抽血复检心肌酶指标。测定仪器:Olympus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标准品及质控品均由日本Olympus公司提供。
1.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然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组内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各项心肌酶指标测定结果比较轻症及重症肺炎组患儿血清心肌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重症肺炎组又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见表1。表1急性期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轻症肺炎组比较:#P<0.01
2.2急性期与恢复期各项心肌酶指标测定结果比较与急性期相比,肺炎患儿恢复期各项心肌酶指标趋向正常水平(P<0.01)。见表2。表2肺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与急性期比较:*P<0.01
3讨论
心肌组织含有丰富的酶,当心肌受到病毒、细菌、机械损伤等因素的作用而受损时,血清中AST、LDH、α-HBDH、CK、CK-MB可以增高,且与心肌受损程度成比例,可直接反映心肌的损害程度[2],有较高的特异性。小儿肺炎时由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及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致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及感染中毒症状。缺氧可导致连锁代谢反应,对多个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损伤。心脏缺氧使无氧酵解过程的酸性代谢物堆积,细胞内酸中毒,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减少导致心肌损害,使心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心肌酶释放增多。本组肺炎患儿心肌酶含量均明显增高,病情越重,心肌酶增高越明显。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心肌损害的诊断指标之一。CK-MB增高表明有心肌损害,治疗后CK-MB活性下降并恢复至正常。
婴幼儿重症肺炎出现心肌损害可增加治疗难度。除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外,应及时监测心肌酶等多项生化指标变化,加用保护心肌及改善循环药物,从而提高危重肺炎患儿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4-1214.
[2]魏健.血清心肌酶改变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9):812-813.
[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2-318
- 上一篇:颈椎损伤漏诊研究管理论文
- 下一篇:药品市场发展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