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5 11:38:00

导语: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中药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概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了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提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本身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有害的或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现状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饮片及其制剂的开发和生产迅速增加,由此在人群中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据统计1915~1990[1]年国内医学期刊中报告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品种460种,发生病例共2788例,占整个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39.48%(460/1165)。1990~1994[2]年则增至518种,引发药物不良反应2748例。按时间划分50年代及其以前仅26例;60年代147例;70年代398例;80年代2217例。据报道1994年收集到中(草)药不良反应报告4960例,1999年则增至8986例。由此我们不能忽视中药的不良反应,有必要切实加强并广泛提倡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

国内文献报道,将1999~2001年国内主要医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212例进行统计分析,212例中药不良反应以注射剂的发生率最多,为7528%,口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2%,外用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共涉及药品65种[3]。主要集中在注射剂,其他中药制剂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及外用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程度相对较轻。

近来西方国家学者提出的所谓“中草药肾病”(Chineseherbsnephropathy,CHN)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已引起了国内医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比利时一家减肥中心误将广防己代替汉防己的使用,发生肾衰43例;1996年波兰报道47例老年妇女服用中草药发生肾衰;1997年日本媒体也报道服用中草药发生肾衰事件。而我国的不少医药专家对国外的这些“中草药肾病”报道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均是不恰当的大量或长时期使用中草药导致的。如在真正的中医药人员指导下合理、恰当的应用,应当不会出现这类药物不良事件。

从上可见,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一些毒性比较大的中药及中成药(包括注射剂)将是我们今后研究和防治不良反应的重点。

2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2.1中药的品种与质量中药品种复杂,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如木通科木通无毒性,而马兜铃科关木通毒性较大,如混用,后者极易产生肾损害;又如广防己误以粉防己使用,过量易产生肾损害。中药同西药相比,化学成分复杂,影响质量的因素多,中药饮片品种繁多,产地加工不同,且性味功能各有所异,成药的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产品,而不同的品牌产品在质量疗效方面也时常参差不齐,甚至相差甚远。在一个疗程内尽量选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4]。

2.2剂量和疗程这是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剂量不同,功效各异,如番泻叶小剂量可引起缓下作用,大剂量则峻下[5]。药物的药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由量变导致质变。此外,长期使用会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中毒。又如牛黄解毒片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长期服用,致成瘾性[6]。

2.3药物相互作用

2.3.1中西药联用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在一起制成的中成药使用,中西药联用现象已较为普遍,而中西药间不良相互作用也愈加严重。一些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乌梅、生脉散、五味子丸、保和丸等药物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合用,因这些药物可酸化尿液,使磺胺类药的溶解度降低,致使尿中有结晶析出,引起泌尿道损伤或出血[7];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与安体舒通、氨苯喋啶合用时,易产生高血钾;大黄及其制剂不宜与复方甘草合剂同服,因大黄中的鞣质与甘草酸反应生成沉淀,影响疗效[8]。据报道清开灵注射液与丁胺卡那霉素及维生素B6配伍产生沉淀,用后局部组织发炎引起过敏,严重时对患者心、肝、肾造成损害[9]。

2.3.2配伍不当辨证论治是中药理论的精髓,若医者对患者的病因、病机等不清,对中药性能不清,不能对证用药或选药谴方不合理,忽视用药禁忌而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

2.4滥用、误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为了强身健体,自取补药,如长期连续服用人参作为补品而产生“人参滥用综合征”(qinsengabusesyndrone)等。又如VC银翘片和感冒通联用,康泰克和VC银翘片联用治疗感冒,这些药中部分成分相同,联用后不良反应加重[10]。

2.5轻信民间传方盲目使用“偏方”、“单方”和“秘方”,由此导致的不良反应报道也很多。

2.6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超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婴幼儿的肝功能、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对药物的处理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老年人肾功能下降,肾血流量减少,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而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再者老年人有多发疾病和营养欠佳倾向,用药品种较多导致不良反应率增高。对于孕期妇女,慎用中药,以防引起对胎儿的致畸或流产等不测,另外,乳母用药也要注意。

2.7自我药疗随着OTC事业的蓬勃发展,自我医疗的人群增多,中药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安全的药物,OTC中成药更可以放心使用,但据报道OTC中成药同样存在不良反应,只是相对较轻。如牛黄解毒片有文献对其近年临床报道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11],结果有尿血、成瘾、疱性药疹并肝功损害、急性胃黏膜病变、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发生。因此,消费者在自我药疗购买OTC中成药时,既要消除恐慌心理,又要详细阅读说明书,对药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正确用药,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

2.8改变给药途径随着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注射剂日见增多,这对提高疗效,缩短起效时间,加速中药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一部分中药的有效物质并未完全清楚,对药物成分的各种性质,体内代谢过程,量效关系,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储存条件等研究工作滞后,临床使用注射剂时难免有毒副作用或过敏反应发生。有报道,对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是双黄连粉针、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12]。主要原因是中药注射剂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树脂、挥发油等成分,一旦入血,刺激肌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当再次接触抗体即发生过敏反应[13];中药注射液中加入助溶剂、增溶剂等添加剂,这些都是产生热源物质和致敏物质的重要因素[14]。

3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3.1过敏性反应这是中药最常见的一种反应,最快出现在用药后20s,最慢3周[15],以过敏反应出现最快。而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体内代谢、免疫系统的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3.2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中对机体危害最大的[16],一般3~4min内出现。如文献报道穿琥宁导致过敏性休克[17],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18]。

3.3肝损害用药后引起肝损害,转氨酶升高。有文献报道[19],中药致肝损害76例的分析,引起肝损害的主要中成药有壮骨关节丸、感冒通、雷公藤片、消银片等。

3.4肾损害主要表现在对肾脏的损害。这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1986~1996年间,中药致肾损害达252例,死亡80例,如感冒通、雷公藤片、斑蝥引起肾损害等均有文献报道。1981~1999年国内期刊收集以感冒通所致不良反应752例,主要表现为血尿,且儿童占多数[20]。

3.5其他文献还报道对心脏、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4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4.1重视药材的质量管理我国《药典》对中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储藏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与要求,对那些功能、主治尚不明确的中草药,特别是代用品应严格控制使用。

4.2坚持辨证论治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组方应注意用量和配伍禁忌,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功能不良的患者,更应坚持因人而异、个体化原则,才能达到有益无害的治疗目的。

4.3加强中成药的药学研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中药制剂水平,加强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特别是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加速制定国家统一的生产规范,使中药注射剂有标可循,提高制剂的纯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1]。

4.4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现代中药制剂制备方法不同于传统制剂,毒性大小也必然不同。如青蒿素历代文献均无妊娠禁忌的记载,但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对多种动物均能引起严重的生殖毒性。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文献记载,而应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加强中药毒理学基础的研究,为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4.5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护,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各种预防、诊断和分析手段,充分调动中医药人员和患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防卫能力。做到事前防卫、事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决策分析,使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杜东升.我国1915~1990年中药不良反应概括.中国中药杂志,1992,17(7):435-438.

2郭世民.试论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与预防.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5):58-60.

3蔡小燕.212例中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20(3):352-353.

4冯艳霜.187例中药致过敏反应文献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2):83.

5李钟.几种常用补益中药的不良反应.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3(1):47-48.

6刘金祥.牛黄解毒片成瘾一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11(11):516

7贾宏育.中西药联合应用禁忌问题.大庆药学论文汇编.1992.

8林桂玉.中药大黄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7):303.

9高志瑞,韩冬.中药制剂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国新医药,2003,2(7):62-64.

10赵文瑞.浅析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成因.首都医药,1998,5(9):32-33.

11刘志贤.中药不良反应.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3,20(6):440-441.

12李丽,刘日升.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药业,2004,13(3):61-62.

13高建,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2000,16(5):120.

14宋秋香,张克臣.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因素探讨.河南畜牧兽医,2003,24(7):15.

15欧明,王宁生.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9-260.

16张丽莉,肖福平.注射用穿琥宁针剂引起过敏反应2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63.

17孙慧英.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世界临床药物,2003,24(2):111-112.

18张晓辉,郄增新,廖靖龙.清开灵注射液过敏致死亡2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5):319.

19郭丽珠.中成药致肝损害76例临床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6):88.

20冯克玉.中药不良反应概述.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5):315-319.

21彭国平,饶力群.中药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