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称与教育教学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28 03:30:24

导语:高校教师职称与教育教学关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教师职称与教育教学关系研究

摘要: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行者,高校教师职称也一直是高校教师坚持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文章从教育教学视角阐述了高校教师职称的职级分类,浅析教育教学与职称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本文根据多年高校职称工作的梳理,提炼一些启示与思考,期待职称改革有效、平衡地发展。

关键词:职称;高校教师;教育教学

1引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校教师,会涉猎更高深的专业领域知识和更广博的科研领域知识,是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行者。而大学教师晋升职称,作为专业、学术和能力的象征,一直是老师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2高校教师职称级别分类

高校教师的职称分为初级、助理、中级、副高、正高五个级别,现在将实验(教师)技术人员也统一认定为教师,进一步扩大和夯实了教师队伍。每个级别分门别类,在高校里,初级职称是最低的职称等级,而且这种初级职称的老师非常少,包括助理(助教)、助理工程师、助理实验师、助理经济师、助理会计师等,中级职称包括讲师、工程师、实验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副高职称包括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等,正高职称包括教授、正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实验师、正高级经济师、正高级会计师等。高校里多以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居多。其中:初级职称的老师一般不登讲台,在教辅岗位上锻炼、熟悉业务知识。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学,或对教学实验做准备和协调工作。讲师是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副教授原则上不仅具有开课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设成新课。教授是大学里的佼佼者,大学里主导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担的。[1]

3高校教师职称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

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实施,标志着我国职称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意见》指出,“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制度”。职称就像是评定一个老师的标准。晋升高一级职称,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梦想,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的方法之一。随着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教师也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博览群书,根据当前学情特点,努力研究,善于总结,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改进新形式下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眼球,将课堂教学讲活,使课堂富有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与学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美有机结合起来,以教育教改课题的形式进行探讨、研究,最终凝练成教学改革成果,与老师或同行们共享,水到渠成地为职称晋升提供积累,相得益彰。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3]具有高水平科研的教师,必然会对他们的教学内容作出深刻思考,充实课堂知识,弥补原有知识与最新研究领域之间的“断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为精准、可靠,使教学“深入浅出”,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而且,教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使教学、科研两不误的同时,也为学术论文、专利等的撰写打了下坚实的基础,为评职增加了重重的筹码。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和《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两个重要文件,党和国家将教育提到空前高度,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书育人是天职,是本分。现在的职称评审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甚至对师德师风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可见,职称晋升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触碰底线,必须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现三全育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争做“四有”好老师,将职称晋升纳入到建立在师德师风基础上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4启示与思考

在从事职称评审十多年工作中,从下发上级通知到起草本单位的评审方案、评审流程,以及对老师职称评审的宣讲和动员和对老师评职材料进行审核等发现:有的老师业绩平平,对所申报条件达不到要求,有时勉强打擦边球;有的老师论文、学术水平突显,甚至远超正评资格,达到破格水平,而且课堂上深受学生的青睐。总体来说教育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在职称晋升时会如鱼得水,而教育教学水平一般或不突出的老师在职称晋升时会举步维艰。当然,也不排除职称晋升中出现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评职称而评职称,存在漂浮现象———不潜心教学,或沉于科研之中,认为教学耽误时间,殊不知,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讨论中会获得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灵感。学校在职称评审时,应严格按照晋升标准对教师的实际情况与表现进行考核,在对考核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是否可以晋升参评过程。[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也会与日俱增,德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似乎走在前列,而且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德国的教师职称设计是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的。[5-6]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国家是否可以参考下德国的职称顶层设计模式?现在,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将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我国高校职称改革也在各省陆续开始,今年是学校实行自主评审的第一年,正在不断学习和摸索,形成适合自己特色的新方案和一系列评审程序等,这又将给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期待这种职称改革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作者:刘兴华 崔 莉 黄利军 李 婷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