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型教师培养论文

时间:2022-02-21 05:25:00

导语:反思型教师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反思型教师培养论文

一、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只有在反思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而对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要认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永久性东西”,就要进行教学反思;这既是自我培养的需要,也是探索教学规律的需要。教学反思主要是对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反思。怎样选择运用教学策略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研究认为,反思时要依据两条规律。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就不一样。如:写作教学,第一学段称为写话,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乐于作文,主要应采用看看、做做、想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做,我手写我想;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作文,主要应采用想象作文的策略,让学生写自己的联想、幻想、梦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第四学段称为写作,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个性作文,主要应采用自主作文的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找到自己的独特感受,自主拟题,写自己心灵深处的生命之歌,少写命题作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果发现采用的教学策略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不管他人运用得如何有效,不管这策略多么高超巧妙,都要及时进行调整,迅速换用新的教学策略,以适合学生的学习,因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阅读,应主要运用朗读与默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写作,应主要运用自主写作的策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口语交际,应主要采用情境互动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如若不顾学科学习规律,也不管学习内容的异同,一味地赶时髦或所有学习内容都唱“同一首歌”,学习效果决不会好。通过反思,必须在教学中迅速改进,在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前提下,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适合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教与学才可能“双赢”。

可见,不管何种教学实践,教师都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只有遵循这两条规律,教师才能在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教学,才能在教学反思实践中提高自己。

二、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

教师的教作用于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如何要通过学生学的表现来检验。因为,“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只有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才能考察教师促进与引导的教学决策是否得当。

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先要看学生的学习选择。马克思早就指出:“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坏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不愿拿自己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选择,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行为的首要责任,也是教师反思学生学习行为的首要责任。学生面对广阔无际的知识海洋,该怎样选择呢?实践证明,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必须选择重点学、选择内容学、选择方法学,才能学有所获。

反观学生对学习重点的选择。如果发现学生对学习重点的选择存在问题,教师就要联系学情多方设法引导,最后由学生自己选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看是否紧扣学习目标;二看是否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学习追求。如果在这两方面存在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要引导学生重新选择,以合乎学生学习的实际。

反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如果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存在问题,一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选内容。因为学习重点受学习目标的制约,落实了学习重点,就意味着学习目标的达成。二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需要选内容,因为需要与兴趣紧密相连,选择了自己需要的内容学,自然兴趣盎然地乐学不倦。三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资源选内容。因为学习资源既是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如能正确选择,就能生成和丰富学习内容。

反观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应注重学生是否遵循了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科学习的规律。因为学习方法是作用于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的,一定的学习方法只适合一定的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不当,要么是方法与对象不相匹配,要么是方法与内容不相匹配;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或者选择适合相应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法学习。

反观学生的交往情况。因为交往不仅仅是教学对话的外在活动形式,而且是教学对话的内在本质。“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如何反思学生的交往情况呢?一看学生是否平等参与。因为交往就意味着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平等合作建构意义;如果还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支配学,学受控于教,教师就必须摆正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二看学生是否能多向交流。多种对话关系必然导致多向交流,多重对话;如果学生羞于开口,不善于交流彼此的看法、体验与情感,教师就要进行心理疏导、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另外,还要看学生的思维创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反思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表现,主要看学生在学习思维上有无创新。形象思维,能否通过回忆重现思维的表象、通过联想由此及彼、通过想象化实为虚;抽象思维,能否通过分析分解事物事理、通过综合整合事物事理的各个方面、通过概括抽象出事物事理的规律。总之,通过这些方面的反思,教师通过反观学生的学习表现,既反省了自己的教学,也学习了如何反思,不失为一条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除了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实践外,为什么还要进行教学反思之反思实践呢?这是因为教与学的反思实践侧重于某一具体内容的反思,反思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虽然也是自我培养的重要途径,却明显地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如果在教学反思实践之后,分别从自己的心理动力、实施条件、实践操作等方面再进行教学反思之反思,那么,教学反思就不再是侧重于单一的操作层面,而是从内到外全面地反省了自己反思的全过程,在找出规律的同时,自然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一)对反思心理动力之反思

首先要考察教师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责任感强的教师,会自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在提高学生的同时促使自己的专业不断发展;得过且过的教师,是不会“自找麻烦”的。其次,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不是自觉的。教学反思有主动与被动之别,自觉进行教学反思,说明教学反思是主动的、不受外力左右而自动为之的,反思动机是强的;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说明教学反思是被动的、受外力支配不得已而为之的,反思动机是弱的。再次,要考察教学反思态度是不是积极的。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就会津津乐道地研究改进,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就有找到规律的可能,反思态度是端正的。消极地进行教学反思,就会毫无兴味地应付差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思态度不端正。最后,要考察教学反思行为是不是长期坚持的。教学反思也可以说是自找苦吃,不仅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甚至有时会感受到再揭伤口的痛苦。但是,如果反思意志坚强,坚持不懈地反省、改进、超越自己,就能感受到不断提高的喜悦。相反,只会重复自己。如果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能在道德责任感、动机、态度、意志方面反省自己并扬长补短,教学反思的心理动力就会大大地加强。

(二)对反思实施条件之反思

主要考察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方法。首先,需要考察教师的参照性知识(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没有参照性知识,就无法进行判断与评价,也无从收到反思的效果。因为,没有本体性知识,就无法考察学科知识的教学是否正确;没有条件性知识,就不能考察教学行为的依据是否科学;没有实践性知识,就难以考察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因此,反思中如果发现参照性知识不足,必须尽快地补充。

接着,需要考察教师的反思技能。反思技能是指教师在反思中运用专业理论和经验顺利完成反思任务的活动方式;也反映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熟练程度与水平。教师运用反思技能的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取得理想的反思效果,如果没有反思技能,即使想进行教学反思,也不知如何进行,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此,反思技能是实施反思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反思技能进行反思,主要是看反思技能的运用水平和熟练程度,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与程度,就要不断地提高;提高了反思技能,也就在技能上优化了反思的条件。

另外,还要对反思方法进行反思。反思方法是解决教学问题和教学反思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为此,培根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就如在黑夜中摸索行走。”显然,对反思方法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思必有路,这路就是看反思方法与反思内容是否相适应。方法适应内容,为正确方法;反之,则不正确。

(三)对反思实践操作之反思

先要看反思实践操作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在反思实践操作过程中可结合学情考察,再要看反思实践操作是否合理有效。在这里,合理第一,有效第二,在教学中不择手段的“有效”是不可取的,真正的有效是以合理为前提的。因为,所有的教学及教学反思追求的都是教学的合理性,合理的才有可能合规律并真正有效,不合理就根本不可能合规律,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反思实践操作是否合理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与教学决策是否相适应。相适应,说明教学目标与教学决策是合理的,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学决策的实施是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自然是有效的。不相适应,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学决策不妥,与教学目标不具相关性,于是就要迅速改变教学决策,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决策达成目标的有效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当,教学决策无法发挥作用,于是就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情,调整修改教学目标,使教学决策在达成教学目标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上述可见,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主要途径有三: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只要能结合教学坚持不懈地沿着这条途径走下去,就能在教会学生会学的同时,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会教的反思型教师。

[摘要]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主要途径有三: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只要能结合教学坚持不懈地沿着这个途径走下去,就能在教会学生会学的同时,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会教的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教师;反思;自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