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素养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21 05:12:00
导语:新课改下教师素养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教师
一个语文教师,最关键的是自己的语文水平要及格,要过关。如果自身的语文水平不好如何去叫别人。例如:一个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水平很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自己没有一点感触、体会,找不出文章的优美之处。试问,那他在教学中让学生说感受体会时,他将如何,对学生的感受体会做如何的评价,他又将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优美动人的语句片段?因此,要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大门,语文教师必须让自己走进语文大门,自己先去亲身体验语文的喜怒哀乐,培养自身对语文的乐趣。
二、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自己首先必须会听会说,善读善写,并且功夫过硬。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教师的一手好字好文章、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对善于听声辨音的耳朵,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
精通读书之道,应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语文教师要能够广泛阅读并从中搜求有用信息,吸取其中的精华,能够利用各种工具书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在读书这件事上,语文教师还得兼有演员或广播员的素养,即能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并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固有的感染力能真正震撼学生的心灵。
熟悉各类文章的写法,这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项基本功。语文教师当然应该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就基本功而言,首先要求写得“像样”“合格”,即写诗像诗,写文像文,写戏像戏,写哪类文章都符合哪类文章的要求。有了这样的素养,指导学生作文就容易得法;否则,自己还没有入门,指导起来就会不得要领。
对于语文教师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知识基础并不错。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者虽能表达,却不能表达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样的教师,即使可以给学生一点“乏味枯燥”的知识,却总难给学生以“巧”,总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乐趣”,这当然也就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按现代教育的观点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就对教师的听话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听出学生说话的意思、条理、说法和某些口语特点,善于迅速地听出学生说话的是非正误,善于及时地听出各个学生说话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发现问题。否则,两耳不聪,反应迟钝,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会中断;交流中断,学生的思维走向不能及时被教师把握,将会阻滞学生智能的发展。
三、端正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
首先,我们必须彻底屏弃传统的吃老本的观念,以一个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快,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以一种“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去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味。
其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艰苦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地充实、更新我们的知识库存,把自己变成一眼永不干涸的甘泉,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去滋润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健全自身人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不仅仅要求教师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语文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没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才能。
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互动教学中的高手
过去,老师占据讲坛,喋喋不休: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简介,三内容分析,四写作特点等,净是些条条框框,理智解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老师当“演员”、学生做“看客”,传统已久。学生(学习的“主体”)的退场,教师(本应是“教练”)的登台——这“主体”的颠倒是现存种种弊端之根源。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应一改以往的“满堂灌”,真正进入到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全新的互动教学模式上来。“学生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正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便是点燃每一个火把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独立见解,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不断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最终使教学走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学习的轨道上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这需要真正遵循教学规律: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改换为“主角”地位,如能力养成规律: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而绝非能“讲”或“听”出来的;又如读写规律: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不多读、熟读而只去听所谓“讲析”是全然无用的,而由读到写“熟”则是其中的“桥梁”,但学生却恰恰不熟(老师倒很熟),故根本无助于写。
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美感,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在快乐中完成认知过程。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应用性学科。在这里有自然景色之美,有生活情趣之美,有自然现象之美,有历史的悲壮之美,有民族传统之美,以及汉字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人文之美,感悟语言文学的意蕴美、音韵美、形体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最终上升到产生乐于欣赏运用语言文字的强烈愿望。
要学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形成动力,促进自主性发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独立尝试学习课文时,阅读课文,理清文意,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思索写作技巧,与课堂上教师讲评有机结合,从而“事半功倍”更加理解消化课文。即使与教师有分歧,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也应以鼓励为主。
还原语文的本色,注重语文教学的目的。把“语文”二字诠释为“语言文字”,片面地强调其语言媒体的“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枯燥繁琐、兴味索然的语言课、语法课,使其文学色彩消解殆尽,人文精神极度稀薄——这是当代“语言学派”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其实,语文教学的目的即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能读”,即胸中有经典(名篇、名著);“会写”,即笔下能文章(写一手漂亮文章)。读,是一种主体由外而内的广泛“吸收”,其目的在于充实人、丰富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写,则又是一种主体由内而外的自由“倾吐”,其目的亦在于创造、出新,解放人的思想、心灵和文笔,以便高扬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语文课的目的即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从这一点说,语文课如再只提“工具性”就远远不够了。这门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浓郁、强烈的人文精神。
重视教授学习方法。“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终身受益”。学习方法其实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在于长期的学习实践,反复应用,揣摩感悟,积累中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预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积累。此外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和点拨,或在自学前提示方法,或在学习后总结得失,在考试检验后进行方法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以及不同学习内容诸如处理不同体裁、题材文章的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最终获得个体全面发展。提倡鼓励式、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同时,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也应以鼓励式、启发式为主。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赞扬学生,例如“你大有进步!”“你的语言太美了!”“你朗读的太有感情了!”……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断启发诱导使学生自己不但能愉快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样比单纯教师讲,学生记更能事半功倍,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总得来说,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教师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方面,以尽快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更快、更有效率地全心全意投入到语文教学中。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需要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是一个听说读写方面能力非常强的人,也是一个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的人。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素养语文教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