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研讨论文

时间:2022-10-23 11:09:00

导语: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研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研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情结

【论文摘要】:川端康成说:"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后人评价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种沉重。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思想或者说死亡情结还是其最后选择的以决绝的自杀来告别人生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和探讨空间。文章试图探讨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分的保护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时岁祖父亦亡。孤儿的遭遇、童年的封闭,以及亲人相继过世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观中的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第二,秋虫之死。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④然而"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⑤叶子在转化为新的生命,在这个肉体生命消失的同时她的新生命也诞生了。岛村目睹了这一切之后"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⑥这仿佛是岛村在悲伤之后,看清了一切,银河是巨大的宇宙生命,叶子的生命融入了宇宙,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渺小,死亡,是永恒必然的,它是生命本身的过程。在川端康成眼里,生命与死亡同样的美丽,既是对生命的礼赞,又是对死亡的歌颂,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美。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结"除了如《雪国》那样对死亡充满了神圣和静穆的赞美,同样充满了时间轮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叹,也充满了关于死亡意义的梦幻、沉思和哀感,包含着神秘、余情、哀伤和冷艳。例如他战后杰出的作品《千只鹤》、《山之音》等等。

川端康成之所以对死亡如此关注,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死亡情结,首先源于童年、少年时期痛苦体验。诚如弗洛伊德强调的那样,"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⑦"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川端康成的一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和现实生活。

其次就源于他在生命旅途中逐渐形成的佛教禅宗思想。从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弥漫的东方宿命色彩与轮回观念。川端康成说:"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中成长的。"他在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精神"的同时,也受到了佛教禅宗"生-灭-生"的无常思想的影响。首先,川端康成崇尚"无",在穷极的"无"中凝视无常世界的实相。他所崇尚的"无",或曰"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而是以"无"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本质,是所有生命的源泉。所以他感叹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轮回转世的教诲交织出的童话故事般的梦境更丰富多彩。"其次,他认为生存与虚无都是具有意义的。"虚无作为精神最高悬浮状态,是主体对一切艺术存在的怀疑和否定,是精神无限可能性对于客观现实性的介入和改造,也是精神对现实的功利和概念顽强拒绝的审美活动。"这里,川端康成没有把死视作人的终点,而是起点;他试图将一切都归于"虚无",这种虚无即是"死亡的美",从这种"物"的死灭中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心"的深邃,即在"无"中充满"心",在"无"表现中"以心传心",因此他强调要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以"顿悟成佛",达到"西方净土的永生。"从审美角度来说,川端康成夸大了宿命论和神秘力量,遁入了空洞的玄思和情感的迷幻,怀疑否定了世界的现实性及存在的价值,以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创造出了一个"空诸一切"的审美境界。正是体悟到了这种"生死不灭",才导致川端康成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小说创作中偏爱描写和表现死亡,最终揭示出死亡的神秘意义和深刻内涵,赋予了它诗意的阐释和丰蕴的美学意义。在东方"死"的观念中,生和死是在同一个变化的过程,"方生方死",生命是在不断的转换的。在这种轮回转生的学说中淡化了生与死的界限。所以川端康成笔下所描写的死亡只是生命的转化,如蝴蝶破茧时,那么的安详美丽。在他看来,死亡是具有美学性质和神秘的诗意内涵的。在川端康成的思维逻辑里,死亡是对精神家园的回溯,是对美的极致的归返,更是对生命状态的复归,这样才促成了他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对死亡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予以诗意的眼光来阐释和对待,凸显出对死亡的迷恋情结。

最后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最终促使他选择自杀来最后完成他在作品中所执着表现的死亡情结。弗洛伊德分析:"在人的无意识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冲动,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⑧川端康成认为,死亡是一种最高的艺术,是美的表现,是代表一种精神的诗意存在方式。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川端康成便把这种死亡意识转换成审美情感体验可能把握的艺术对象,并按照自己的思维形式和情感逻辑去阐释和抒写着死亡。在他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

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他的人生态度,最终使他选择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①②③④⑤⑥川端康成,著.雪国,叶渭渠,唐月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⑦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绍刚,等译.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3]付红妹,张虹.论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华北电力大学学,2007,04.

[4]吴舜立.佛禅的无常观与川端康成的"虚无"及自杀,宁夏社会科学,2006,04.

[5]李琦."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6]王艳凤.川端康成文学主题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