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作业三性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0 12:20:00
导语:课外作业三性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陶行知先生在《新旧时代之学生》一文中称“旧时代之学生之成长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而“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了书,所不同的,他是用活书,用书活,活用书。”“活书”指的是什么?先生认为,“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在实际生活中,“活书”满目皆是。如何活用“活书”,“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追求之目标。近一年来,我谨记先生“用活书,用书活,活用书”的教诲,努力尝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语文课外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外作业的设计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一、“用活书”,作业体现实践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外练习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常布置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如今,多数学生喜欢看电视,家长最感头痛、向老师反映最多的是孩子看电视的问题。禁止不是办法,于是,我迎合孩子们的心理,积极加以引导,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一些电视节目的特点,建议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可以看看《新闻联播》、《动物世界》、《大风车》等节目,寒暑假适当看些历史题材专题片或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然,看了电视,只能说完成了作业的一半任务,另一半,就是第二天早自修时的交流反馈。如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社会焦点等问题的讨论,孰是孰非,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在为孩子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不由想到:适当地布置学生有选择地看电视,不但能学到知识、经验,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分析、判断、评价等多种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善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作文能力,而这些能力应从小加以培养。让学生讲述前天晚上看的电视内容,布置学生把课文中的故事,班级、学校开展的活动,校园中的新鲜事等讲给父母听,这些作业都给了学生一次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我还结合季节、节日,布置学生写情境型作文: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给妈妈做一件事(送花、设计贺卡、做家务等)并把这件事记叙下来;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让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再把春游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一类情境型作文最受学生欢迎,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充满真情实感,毫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用好学生生活中的“活书”,使作业体现实践性,给学生提供各种练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用书活”,作业体现探究性
一提起“探究”、“研究”之类的字眼,很容易使人想起科学家、专业工作者,仿佛那是很神圣又很神秘的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及,更不是我们小学生所能做的,而现在“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适当布置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外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学生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理。去年寒假,我试着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围绕“春节”这一主题,从“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年俗家趣”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写出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寒假过后,我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全班50位学生,人人都完成了这份报告,大部分同学的报告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传说、有故事、有举例、有议论、有抒情,有的地方还插上了和内容相关的图画。每个同学都精心设计了封面。看得出,这份作业学生是花了功夫的,当问他们感受时,他们都说:“找资料,问别人,撰写研究报告,花了好多时间,但学到了好多知识,很有意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孩子们最喜欢过年,有关春节的文化、习俗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写调查研究报告,对于第一次接受这种课外作业形式的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内心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当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了。
研究性作业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本学期,我班学生有的研究过马仁寺的历史,有的研究过居住小区环境卫生问题,有的还研究过小区健身器材的使用与保护等问题。这一项项专题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调查访问,在看、听、问、想中对问题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写出了一份份颇有分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所没有的许多知识,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丰富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高。”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六年级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探究性作业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书”一“活”,何愁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呢?
三、“活用书”,作业体现合作性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可以体现在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如有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适合让学生表演,就可以“活用”教材,布置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进行演出。通过表演,学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多种能力。记得学习《三顾茅庐》后,我布置学生改编剧本,并告诉学生要举行一次课本剧表演赛。接受任务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剧组,组内人员分工合作,改编剧本,排练、表演,兴致盎然。在几天后的课本剧表演赛上,每个剧组都大显身手。仔细听,你会发现剧中人物的对话,有很多是学生自己根据剧情需要合理想象加进去的,他们还把课文中所没有描写的人物神态、动作等细节也表演了出来,把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更有一个“剧组”,来了个《三顾茅庐》现代版,让刘备用上了手机,乘上了直升飞机,上网和诸葛亮共商统一祖国之计呢!令人捧腹之余不禁为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能力拍手叫好,这就是集体智慧的力量呀!通过编课本剧,学生“活用”了教材,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在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获得艺术的体验,发展了艺术才能,促进了个体社会化以及人格的完善。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陶行知先生也曾强调:“活的书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革命,用活书去建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让我们谨记先生的这句话,努力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活书”,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作业和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好“生活”这本“活书”吧!
- 上一篇:可能性教学管理论文
- 下一篇:阅读课作文体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