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暴力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0 10:01:00

导语:影视暴力审美教育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影视暴力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关键词]美学范畴影视暴力审美

[论文摘要]美学范畴不仅使“美”与影视暴力的分级立法产生联系,也使“丑”、“崇高”与影视暴力的审美教育产生关系。“暴力美学”导致青少年观众的模仿、“脱敏”及“禁果效应”,使影视文化“按年龄”分级成为必需;而“丑化暴力”与“崇高暴力”则唤起了青少年观众的理性,使影视暴力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得以发挥。

周扬同志曾提出:文明行为、环境保护和清洁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范围内也与美育有关或属于美育:应该充分利用书刊、广播、电视、电影、舞台、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美育工作。但在影视暴力中,“美”没有与教育结合,暴力美学导致青少年社会行为失范,成为社会文化病,致使对影视暴力进行分级立法,而影视暴力并不是天生与审美教育“绝缘”,美的范畴分类也包括“丑”与“崇高”。开发影视中“丑”的暴力与“崇高”的暴力可以开拓出影视暴力的美育新途径。

一、“美”与影视暴力的分级立法

暴力美学是指发掘美学中强力审美形式的一个美学分支,它侧重强力视听的审美趣味和形式探索。由于过分强调强力视听审美形式,强调强力对人或非正义一方的安全及利益有害的“破坏性”展示。从而忽视或弱化了美学核心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应。根据乔治,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当电视传播暴力信息时,重度收视者将基于电视所提供的符号世界建构现实世界观。认为社会充满暴力。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从而对个人产生害怕犯罪,害怕变成犯罪受害者的认知心理。因此,许多国家的公共电视频道规定带有凶杀、暴力内容的电视剧放在午夜播出,并使用电视节目分级系统来禁止孩子看到成人节目。

在悲剧净化说中,亚理士多德称希腊悲剧有特殊功能即悲剧激发了怜悯与恐惧之情并使之得以充分宣泄,从而达到情感的平衡。与此类似,一些学者认为观看电视暴力场面能够宣泄观众的敌对情绪或满足他们的攻击欲望,从而减少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而2004年6月,美国两个过渡沉迷于《侠盗飞车》的青少年抢劫并且杀害被害人,受害者亲属在伤心之余,对游戏公司提出2.46亿美元的巨额赔偿获胜。专家认为媒介中的暴力渲染是校园暴力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在论的起源时说: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鸟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社会中,电视就属于这种观察模仿的学习对象,它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示范模本。按照学者班杜拉的观点:儿童普遍存在着媒介认同现象,无论媒介形象是否虚构,儿童都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媒介认同现象。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哥伦拜高中发生过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屠杀案,作案者16分钟内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并造成23人受伤,然后疯狂地吞枪自杀。经警方查证,作案的两名中学生是过于沉迷《毁灭战士》的杀戮世界,因模仿游戏中的方式大开杀戒。

“老少皆宜”是电视对观众的诉求,而在大众媒介面前,儿童不可能与成人一样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媒介信息,所以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倡导以年龄为基础的媒介内容分级制。如美国电影协会1990年电影分级制将电影分为五级。在2007年的两会上。“限制暴力、保护孩子”成为代表们提及电影分级制的新出发点。在新加坡,《拯救雷恩大兵》因包含太多粗俗语言而于1998年成为分级制下的电影。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也曾被列入“儿童不宜”的影片。

美国传播学界对于电视暴力的一项大型研究——《国家电视暴力研究报告》指出:至少有40%的暴力行为中有幽默的成份。反复播放此类镜头,会使观众麻痹,产生“脱敏”。觉得这类暴力无足轻重了。如香港电影《无间道》以黑道人物或家族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都以幽默的角度切入淡化了暴力,被一些家长认为消除了青少年对之的模仿,这反映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批判的:发达社会使批判面临一种被剥夺基础的状况。

分级不能走入误区,不能把分级管理误解为开放暴力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也不能出现如《国家电视暴力研究报告》对于电视评级系统提出的进一步修改意见中指出的:要防止出现的“禁果”效应。事实上电视的停播并为阻止青少年对《红猫蓝兔七侠传》的热衷,其图书更加畅销。奥古斯都在《忏悔录》中批判了自己昄依基督教前。从事物自身寻找美的做法:只看见低级的美,而看不见上帝的美。在“读图时代”,影视美学作为暴力文化自身的“低级形态的美”,应该发挥它的作用。但基督教是通过劝人们认识罪恶的根源并从根本上加以克服的,因此,“丑”会随着基督教原则被引进到艺术世界中来,而影视暴力也应引入“丑”的范畴。

二、“丑”与影视暴力的美育功能

国外的学者主要把媒介暴力分为语言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学者把“媒体暴力”分为“真实暴力”与“幻想暴力”。而从美的范畴角度。不仅有“美”的暴力,也应有“丑”的暴力和“崇高”的暴力。在影视暴力的审美教育中,“丑”与“崇高”应该补充“美”,以便使影视暴力成为实施美育的新路。

索格尔认为:丑是平凡的实体使自身和美相对立的第一种形式。像恶一样,丑仅仅表现为理念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却以积极的形态出现,因为它企图取美的位置而代之。莱辛认为:丑经过艺术模仿,情况就变得有利了。这里的“有利”就是通过“艺术模仿”而重新建构出来的。“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就在于主体对客体对象的领悟和理解的审美观照过程。对现实丑的典型化目的在于表现丑、揭露丑,而否定他们的就是艺术创造的目的美。

黑格尔美学的中心议题是理念通过艺术达到自身的感性显现,Gunter(1980)也认为,媒介描写的人间利他行为与友善行为可能互相作用,从而冲淡对暴力行为的模仿。这样,丑化暴力自然成为反暴力理念的艺术化表达。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就是通过具体的影视作品来倡导这个主题的:一个17岁的少女在校园里的聚会上被一个少年帮派强奸了,那个少女孤零零地醉在一边,口里呕吐,最后死于窒息。两个参与此暴力行为的少年帮派的兄弟,痛悔自己的行为。其中一个中途辍学,最后自杀了。另一个害怕警察的调查和惩罚。受到心理上的煎熬,他告诉了他的父亲,一个律师,因为律师可以帮他们开脱罪责。但是,他看到他父亲同样陷入痛苦的两难处境:既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又想保护自己的儿子。他父亲一直犹豫是否把这件事情告诉他母亲,当他母亲最终得知后,观众们看到了他母亲的震惊和痛楚。最后,他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只能到警察局去自首。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一处暴力行为是被美化的,相反,暴力带来的是极度的痛楚和让人厌恶之极。

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把肉体赋予灵魂,把兽性赋予灵智。《国家电视暴力研究》称:“一个电视节目可以借用暴力镜头教育观众,而不是危害观众。比如。暴力行为对被害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或者用非暴力的镜头来提供给观众以教益。在此项调查研究中,有少于5%的暴力节目中有反暴力的信息出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批判和艺术,主张“回归自然”,但他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艺术,而是该提倡什么样的艺术,艺术该表现什么的问题。如果是以“回归自然”为旨归的科学与艺术。则是应提倡的。而反暴力主题在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的影视艺术的永恒主旋律的出现。会对暴力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也应加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