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诊疗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02 10:43:00
导语:前列腺癌诊疗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收集我院2000~2004年间前列腺癌的手术标本8例。其中5例由手术摘除的前列腺病检出,余3例从电切的破碎组织检送,材料全部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本组病例进行了术后随访,最长者12年,最短者3年。
1.2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3.8岁,大多数患者主诉排尿困难、尿频、血尿和发热等症状。直肠指检:腺体增大Ⅱ~Ⅲ度,与B超检查一致;质中或较硬,结节状或中央沟浅平,少数精囊变硬。
1.3病理检查
1.3.1肉眼观完整标本呈结节状或弥漫增大,最大径7.5cm。切面见瘤组织分界不清,灰白淡黄色,质硬,常有砂粒感,大小不一(由直径<5cm大至占据数个前列腺),最大均在4cm以上。破碎标本则选色灰白的小块组织制片。
1.3.2镜下观按占优势的组织形态可分三型。(1)高分化腺癌3例:腺体大小不一,大者不整形、成角、出芽或见三两个细胞散入间质;小者小圆。腺体稀疏分布,纤维间质增生,腺周平滑肌囊变平直。上皮多为单层,细胞立方、圆形,核圆、椭圆,核膜厚,染色质不匀,一些细胞见单个突出的核仁。(2)中等分化腺癌2例:腺体密集,背靠背或共壁。有的形成乳头或筛状结构;一些分泌细胞中核仁显目。其他特征与高分化腺癌大致相同。(3)低分化腺癌3例:癌细胞呈实性巢状,梁状排列,或弥漫散在,几乎无腺样分化。纤维间质和慢性炎细胞反应重。
1.3.3免疫组化PSA和PAP抗体是证明前列腺上皮分泌细胞的标志,特别是用于识别前列腺来源的转移癌。
2讨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和电切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对病理诊断标准认识的提高,使PC的检出率逐渐增多,单纯切除或尿道电切标本约10%~20%可检出癌。
2.1前列腺癌分类及阶段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前列腺癌分为以下类型和阶段:(1)原位癌:无症状,仅于镜下见腺体或导管被异型显著的癌细胞取代,但基底膜完整,腺叶结构保留,似乳腺小叶原位癌;(2)潜在型瘤:无症状,多于尸检中发现,病灶小,多为高分化腺癌;(3)隐匿型癌:以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癌肿小,无明显局部症状;(4)偶发癌:临床表现为前列腺增生,手术切除后病理中发现伴发癌;(5)临床癌:具有典型(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2.2组织学类型(1)一般类型者,包括腺泡癌、融合性腺泡癌、乳头状腺癌、筛状腺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和透明细胞癌等;(2)特殊类型者,包括黏液癌、导管癌、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肉瘤样癌、小细胞癌和其他神经内分泌癌。
2.3扩散和转移“被膜”(即前列腺外的纤维肌肉层)的侵犯在PC中非常常见,但侵犯邻近组织则较晚,直肠、尿道很少受侵犯,膀胱底部和精囊易受累及,可直接侵入椎体。可经血道及淋巴转移。
依照Mostof等[1]提出的PC病理诊断标准,即组织结构紊乱;侵袭性生长形态和细胞核间变等来判定,日常外检中胞核间变多不显著,腺周平滑肌束与腺体关系不协调较易观察。近来提出的分泌细胞中出现大核仁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指标[2]。
鉴别诊断[3]:(1)中至重度前列腺上皮内瘤:腺上皮层次增多,胞核拥挤,呈现轻度至显著异型;增生腺体的多层腺上皮细胞形成突性团簇(丛状)或具有纤维血管囊的乳头突入扩张的腺腔内,并可形成簇状;基底细胞层尚存,基底膜未受损。胞核有程度不一的间变,核仁不大。(2)非典型腺瘤样增生:有新生的小腺体,大小形状不一致,较密集,基底细胞增生和透明细胞筛状增生等。(3)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呈现结节性增生,边界清楚(无包膜)。结节成密集的由基底细胞构成的大腺泡。腺腔多存在,或不明显以至消失。有的腺腔可较大,被覆1~2层基底细胞,为不完全性基底细胞增生,易误为腺癌。(4)前列腺透明细胞筛状增生:结节内密集的腺泡较大,形成乳头状、筛状结构,间质较少,增生的腺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富含糖原、无黏液)、胞核无异型,大小一致,成椭圆形或圆形,核仁不明显,不见核分裂象,这类在临床易误诊为前列腺透明细胞癌。(5)慢性前列腺炎:见弥漫的慢性炎细胞浸润,腺体和导管上皮呈受压改变。
[参考文献]
1JuanRosai(著),回允中(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上卷),第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229.
2谭郁彬,张乃鑫.外科诊断病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48-651.
3李安康.16例前列腺癌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与病理学杂志,1996,12:301.
【关键词】前列腺癌
- 上一篇:新闻出版党性分析报告
- 下一篇:社区老年协会工作者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