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文化源地发展措施论文

时间:2022-10-13 09:28:00

导语:老工业基地文化源地发展措施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老工业基地文化源地发展措施论文

摘要: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务和文化系统的发源之处。在分析辽宁地区工业文化源地近百年来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指出其特征是以追求创新为灵魂、以人为本为中心、以工业建设为核心、以刚柔相济为执行指南;提出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发展策略,并对“十一五”期阍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建设提出方向性建议。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定位科学的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发展策略,将成为辽宁地区改造的强大动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工业文化源地;东北振兴;策略解析

我国辽宁地区发展历史悠久,特产资源丰富,是重工业的生产基地。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产业布局上出现了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工业城市,其中沈阳是制造之都,鞍山是钢都,抚顺是煤都,等等。在实施辽宁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工业是区域经济传承历史、彰显未来的基础。

辽宁工业区在近年的改造振兴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文化源地所产生的先进工业文化就是区域发展的“火车头”。工业文化源地建设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折射了时展的潮流趋向,揭示了辽宁工业基地的经济、政治进展状态,反映了辽宁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充分认识和运用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本质特征,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高密度地域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利于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辽宁城区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推进工业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对研究辽宁工业基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广意义。

一、辽宁地区工业文化源地的内涵及特征

1.1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内涵

文化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本义是指“耕作”、“教习”、“开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化,是指通过伦理道德来指导人的行动,实现社会的和谐。国外的文化一词也包括了知识、信仰、道德、法律、文艺和风俗,等等。按照这个观念,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身边的各种事物都带有文化的符号,衣食住行也无不具有文化的色彩。

“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物质、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及思想意识观念等层次和形态综合地反映了人类的进步状态。随着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的深入,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又渗透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中,体现其内在要求。辽宁区域工业文化源地的建设极大丰富了工业文化的内涵,对倡导、建设和促进先进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事务和文化系统的发源之处被称为文化源地。辽宁工业基地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其兴衰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辽宁工业文化正是因为其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意义,被归纳为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源地范畴。可以说,“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内涵是辽宁人民以国家发展、区域振兴为目标,在长期的工业生产活动中形成并认可的价值观念、思维范式、团体意识、区域精神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总和。

1.2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演化历程

辽宁工业文化起源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历经舳年左右,在其演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明显的工业基因。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El伪殖民地时期。这个时期世界重化工业出现萌芽,工业革命迅速取代农耕生产。规模最大的时候是在1931年“九·一八”之前,当时沈阳市的铁西区国有资工业企业近百户;1937一1945年是“战时经济统治”时期,期间民族工业被Et渐压缩,举步维艰,呈萧条状态,这个阶段的文化特征表现为民族工业与外来资本之间不屈不挠的抗争。正是在这种抗争中,辽宁得以培养锻炼了民族工业,造就了产业工人队伍。二是解放后的“一五”、“二五”新中国工业辉煌时期。这个时期辽宁地区为国家迅速工业化做出了特殊贡献,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历史上500个第一,并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工业技术人才,援建了许多现在仍为国民经济做着重要贡献的大型企业。三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以及僵化的计划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要,企业社会包袱沉重,冗员充斥。金融债务随着拨改贷的体制变化越来越重。大规模职工下岗和企业不景气使人们的心中充满着迷茫和抑郁。

四是辽宁振兴新时期。进入21世纪,我国把振兴辽宁摆在突出位置,实施辽宁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地区各城市通过全民动员,总结发掘潜力,借助国家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启动政策扶持、企业改造、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策略,工业经济全面复苏,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精神风貌健康向上。

1.3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特征

地域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在演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特征。

(1)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灵魂是追求创新的发展观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形成首先在于创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方针政策,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用市场经济力量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造、改组进程,加快实现政府与企业体制再造、机制创新的根本性变革,为存量资源向资本转化、各种要素聚集整合创造平台。用老工业区与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对接产业转移,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体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开创性、前瞻性和系统性。

(2)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核心是以工业为主的价值观

任何一种文化总是要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象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这种最高目标和基本信念成为统一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就会构成强烈的聚集和整合Ho。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价值取向以工业为核心,以工业做大做强为首要目标,人民群众心目中崇尚工业先进技术、热爱劳动模范。这种以工业为核心的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区域发展的宗旨、信念、行为规范和追求目的。

(3)辽宁工业文化源地韵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及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城市的内在精神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在辽宁地区的沈阳、大连、鞍山等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县级市和城区都确立“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最根本特征、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形态格局以及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连的城市精神是“创造、创业、刨世”,沈阳市的铁西新区以“传承、创新、务实、图强”为新区精神,这些精神文化激励全民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伟大实践,重视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理解人、凝聚人、培养人和造就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搞好辽宁改造、回报工人阶级、幸福广大农民”为宗旨,按照居民收入及消费增长率、社会保障率、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率和GDP增长率的“五率”标准,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按照代表民意、造福民生、追求民本要求,努力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在辽宁改造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推进辽宁改造。

(4)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执行指南是刚柔相济的管理观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一方面注重创立和坚持科学管理制度,实现经济生活规则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生活法制化。

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责分开、相互协调的原贝lJ,加强人大、政协、纪委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通过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坚持所有资金全部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所有采购全部实行招投标,所有重大事项全部有人大、政协、纪检的全过程监督。另一方面通过柔性的文化引导,加大基层政权与和谐社区建设,建立起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组织成员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使之逐渐地内化为成员的主体文化,使组织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事实证明,这种软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组织的刚性管理制度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

二、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发展策略分析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发展建设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具体体现,以工业源地的辐射功能带动地域工业产业进步既要注重加强管理对策实施,又要合理规划。十一五“辽宁地区的文化源地建设方向,主要策略如下:

2.1确立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合理定住

(1)工业风格、现代气派的地域定位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特色非常鲜明,即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强调工业立区,规划内容以把工业做大做强为首要目标,倡导人民群众在心目中崇尚工业先进技术、热爱劳动模范;在工业特色的基础上要引领时代风范,向国际先进工业区域学习,不断积累具有北方特点的工业文化源地建设经验,使辽宁工业区成为与德国莱茵一鲁尔区、日本北九州工业区、法国洛林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齐名的工业文化区域,成为全国的工业模范区。

(2)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品格定位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其对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传统的吸纳与集成,更在于它具有开放性、创造性。

对外开放是辽宁工业文化源地保持其先进性的主要手段。在跨文化的交融与对话中,尽可能吸收国内各地和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做法来丰富和充实自身,把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验教训借鉴于我国辽宁文化源地的建设中;在对江浙、闽南、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引入区域文化的融合机制。加强辽宁区域的对外开放也是辽宁文化源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五点一线“是辽宁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五点一线“中的”五点“包括沿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以及沿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区;”一线“是指西起葫芦岛市绥中县、东至丹东东港市,连接”五点“全长l443公里的滨海公路。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依托渤海、黄海的临海区位优势,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不仅会为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开启更加科学的发展思路,而且必将进一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跃上更快、更强、更趋和谐的新高度。

(3)面向基层、回报民众的功能定位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先进文化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回报工人阶级、幸福广大农民“的理念充分反映民众的愿望与需求。沈阳市铁西新区在”十五“期间投入数亿元创办《铁西新区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建设文化广场、举办歌咏大赛、组织社区文化建设等,进一步延伸和发扬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内容,积极创建工业文化园,把工业居民区改造为旅游景点,为大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内容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2构建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公民道德素养体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更高的需求是社会归属感和精神需求。在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发展进程中,在开发工业文化底蕴及其实际操作中,按照国家《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知辽宁、话发展、谋振兴“的思想教育活动,让群众广泛关注、凝聚更多人参与辽宁改造,构建政府一社区一家庭、政府一工厂一居民的全方位的公民道德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3建立增强区域底蕴的教育文化网络

加强文化底蕴建设是加强先进文化的基础。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在建设教育文化网络上更应独树一帜,它应是人力资源的候选库和创新基地,使义务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形成规模。辽宁地区在文化教育资源上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完善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及较强的科研实力,在充分利用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辽宁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以培养产业技工为主的”蓝领“职业教育更应是辽宁教育文化网络系统的特色。

2.4增强保护工业遗存的工业历史基地建设

辽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能够代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工业建筑,这些工业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整个中国而言也有重要的样板示范作用。因此建立以工业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历史基地、展览馆等场所,保护工业遗存,弘扬工业文化,是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建设的重要策略。

沈阳铁西工业文化长廊的建立就是保存工业痕迹的有效尝试。该工业文化长廊集中了鼓风机厂、电缆厂、玻璃厂、变压器厂、卷烟厂、自行车厂、木材厂等一批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包括工业文化展示和工业制造体验部分,动静相间立体地展现工业文明的魅力。工业文化展示将现有工业厂房进行改建,内设辽宁历史展览、辽宁工业名录、辽宁工业建筑展览;制造体验部分设计的初衷是将辽宁的历史放到博物馆里去,陵之具有让人们直接体验的功能。以工业文化长廊为代表建设的辽宁文化源地,既是工业产业带,同时也是旅游黄金带。

三、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发展方向解析

“十一五”是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建设的关键时期。总体目标要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道德规范与现代文明交相融合、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通过思想教育、典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锻炼和法规约束等多种途径,解决影响辽宁地区形象、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最关注的问题。

3.1工业精神建设是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发展目标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所说:“一个组织很像一个有机体,它的机能和构造更像它的身体,而坚持一套固定信念,追求崇高的目标而非短期的利益,是它的灵魂。”怕j辽宁工业文化源地作为有机体也是有精神的。辽宁地区各个城市的精神虽然已创立,但还需要使之继续深人人心,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第一要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科技观、文明观、义利观、效益观,通过精心培养而逐渐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使辽宁地区居民对辽宁振兴的意义、特点、途径理解和认同,对辽宁地区的发展、命运和未来抱有共同的理想与希望,让辽宁振兴成为凝聚区域民众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

3.2树立共同价值观是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建设的指导方针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价值观是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和选择方针。价值观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顺应辽宁振兴的大趋势。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激励人乐观向上。以鲜明的感召力和强烈的凝聚力,有效地协调、组合、规范、影响和调整新区各单位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共同价值观衡量评判现实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好坏优劣,形成共同舆论氛围;提高驱动性可以使共同价值观持久地促使组织去追求某种价值目标,用这种强烈的欲望所形成的内在驱动力构成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

3.3完善公众形象是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建设的执行策略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辽宁区域各种活动成果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辽宁地区的承认程度,体现辽宁区域的声誉和知名度。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形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服务形象

对于企业来说,社会公众主要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来了解企业的,而且是在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对企业的感性化和形象化的认识。因此,树立在市场上品质优良、造型美观、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企业,是“辽宁制造”能够赢得良好社会形象的关键。

(2)环境形象

这主要指区域的工作场所、办公环境、社区环境等,它反映了整个区域的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和精神风貌。加强社区和村镇环境综合治理,创建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整顿市民乘车和公共交通秩序,创建方便、快捷的出行环境;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创建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让普通市民享受高品位的生活,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发展。

(3)成员形象

这是指区域的成员在职业道德、文化修养、精神风貌、举止言谈、装束仪表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地区形象的人格化体现。要通过整洁美观的仪容、优雅良好的气质、热情服务的态度,再加上统一鲜明的制式服装,反映个人的不俗风貌和组织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在社会公众之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

(4)领导者形象

地区领导者的形象是指体现在领导人的领导行为、待人接物、决策规划、指导监督、人际交往乃至言谈举止之中的文化素质、敬业精神、战略眼光、指挥能力的综合体现。富有领导能力、公正可靠、气度恢弘、勇于创新、正直成熟、忠诚勤奋的领导者不仅能以无形的示范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成员,而且也利于争取社会公众对组织的信赖和支持,并利于不断扩大和巩固组织的知名度。

(5)社会形象

这是指地区对公众负责和对社会贡献的表现。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例如加大对教育科研文体事业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明共建活动,积极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等。

积极动员各种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使各方面力量进入角色,发挥作用,共同参与辽宁工业文化源地建设。

3.4增强辐射力是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发展方向

辽宁地区之所以成为工业文化源地,主要基于它的辐射性及对周边地域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辽宁振兴是将老工业区的产业基础、传统文化与新型工业区的开放优势、土地空间优势相结合。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获得“l+1>2”的放大效应。在“十一五”规划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重要一篇,辽宁地区工业基地的发展将形成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又一个重点经济增长区。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的内部辐射功能应包括区域内的先进城市和城市联盟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率先成为新型产业基地的榜样作用,影响并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外部辐射功能即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向国内其他地域和国外工业区域的辐射,辽宁振兴取得的经验也将对我国西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大开发,中部地区在承东启西和发挥产业发展优势中的崛起,东部地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率先发展起到借鉴作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公务员之家

辽宁工业文化源地继承了辽宁老工业区的发展精髓,发展了新兴工业区的产业模式,辽宁工业文化将成为辽宁区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工业文明的标志,对我国其他区域发挥本地特色、彰显文化风尚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辽宁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2002(4):82—85.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2003:358.

[3]赵榕。浅谈发展辽宁文化产业的前景及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6(4):267.

[4]周鸿铎。区域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08.

[5]中围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05一lO一18].hap:

[6]娄成武。行政管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