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的应用

时间:2022-02-23 10:48:49

导语: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的应用

摘要: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传统翻译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体,以翻译结果为导向,显示出诸多弊端。作为一种任务实践型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导向,在提升学习者翻译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其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在全面分析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流程和具体操作进行阐述,以期为提升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翻译职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团队合作;职业能力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社会对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翻译是外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实现对外交往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跨越文化差异,增进互动交流奠定了基础。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需要,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在国内首批开设翻译专业,培养翻译专业人才[1]。随后,国内各大高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都将培养翻译技能、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同时在课程体系中也均将翻译类课程列入专业核心课程,如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基础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54所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为专门培养职业化翻译人才,翻译专业更是集基础笔译、会议翻译、口译基础、联络口译、同声传译等翻译类课程于一身。但是经过多年扩张式发展以后,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均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教学方法滞后、课程设置同质化程度高、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市场需求,特别是高水平、职业化翻译人才严重匮乏,因此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和手段势在必行。

一、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基本技能之一,翻译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起,共同构建了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又集听、说、读、写于一身,是四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翻译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以来,传统的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导,以翻译结果为导向,其主要实施步骤包括:翻译基础理论及技能传授(教师)、译例讲解与分析(教师)、翻译练习(学生)、翻译错误修正(教师)。这种教师主导,过分关注理论教授和翻译结果的教学模式一度成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是大多数翻译课堂的真实写照。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化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于过分强调翻译结果和技巧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对其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动性和创造力不足。培养的人才大都能够“空谈理论”,一遇到具体翻译实践任务,“死译”“胡译”现象层出不穷。译者水平低,译作质量差,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传统“灌输式”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技能及实践能力建构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此背景下,“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Workshop)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翻译素养和翻译能力为宗旨,以探究、讨论、协作为教学方式,以翻译实践为手段,以翻译任务为驱动,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翻译过程而非翻译结果,强调对学生翻译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真正做到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教学效果实起来。

二、翻译工作坊及其理论基础

(一)翻译工作坊

工作坊(Workshop)被美国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rplin,1916—2009)定义为不同立场、不同种群的人们通过参与和创新,彼此碰撞交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对策的一种方式[2]。通常来说,工作坊一般由一名权威主持人和10—20人左右的成员组成。成员在主持人的组织和引导下,就某个共同话题开展观察、体验、探讨、协商、短讲等活动,主动进行认知建构。与传统形式相比,工作坊具有针对性强、参与度高、组织形式灵活等典型特征。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起源于美国著名的十大联盟(BigTen)及“公立常青藤大学”之一的爱荷华大学(TheUniversityofIowa)于20世纪60年代创办的翻译培训班。随后,美国的一批著名高等院校,如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纽约州立大学(StateUniversityofNewYork)、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University)等纷纷将这种“作坊式”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翻译教学,从而形成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近60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学者对翻译工作坊及其教学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观点。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dwinGentzler(1993)在其著作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当代翻译理论》)中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类似于翻译中心论坛,两位或两位以上的翻译者聚集在此开展翻译活动。”[3]美国社会语言学家NessaWolfson(2005)认为,翻译工作坊侧重于就阅读、理解、思想传达等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是一种反思性实践的体验[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明教授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聚集在一起,针对某一具体翻译任务和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一种所有人都接受或认可的译文活动。究其本质而言,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种任务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用具体的翻译任务代替空洞的理论讲解。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协商等方式主动建构认知,成为翻译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同时,通过大量真实的翻译素材和高强度的翻译实践,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得到进一步激发,翻译实践能力亦得以大幅提升。

(二)翻译工作坊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eLearningTheory)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J.Piaget(让·皮亚杰)、J.Dewey(约翰·杜威)、L.Vygotsky(列夫·维果斯基)、J.S.Bruner(杰罗姆·布鲁纳)、R.J.Sternberg(罗伯特·斯滕伯格)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并非由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根据原有经验和知识结构,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和处理,同时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经验加以联系,主动地意义建构获得。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交流完成,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过程中同等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性、学习情境的重要性[5]。2.合作学习理论(CooperativelearningTheory)合作学习理论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在80年代得到了实质性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习策略。从80年代至今,合作学习理论逐渐与其他学习理论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认可并采用。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学习理论或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理论以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Theory)、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Theory)、动机理论(MotivationTheory)、群体动力学理论(GroupDynamicsTheory)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创设合作学习小组这一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者为了个体和群体利益,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最终使个人水平和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同步提升。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的互助性和互补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承受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翻译工作坊教学流程

作为目前翻译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翻译工作坊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翻译素材为载体,以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为手段,以团体协作为主要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翻译任务的掌控力。通过将翻译教学与真实翻译情境紧密对接,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学生以翻译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组员各自分工的同时又与其他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教师提供的翻译任务。从操作层面来说,该模式可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译前准备(Pre-translationPreparation)、译中实操(While-translationPractice)和译后反馈(After-translationFeedback),以及六大环节:素材选择(Ma-terialsSelection)、分组(GroupDivision)、独立翻译(IndividualTranslation)、小组协作(GroupCoordina-tion)、班级展示(ClassPresentation)、教师反馈(Teacher'sReflection),如图1。

(一)译前准备

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应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在翻译前的准备环节,教师应在精心搜集、选择翻译素材的基础上,向学生充分阐述学习内容、翻译任务及翻译要求,简要介绍具体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同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小组成员。1.翻译素材选择教师应特别注意翻译素材的选择。首先,翻译材料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生活,同时能够体现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点和技巧,这一点尤为重要。如对于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教师应该更多地选择与英语教学、基础教育等相关的翻译素材,而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教师就应该更多地向学生呈现对外贸易、跨文化交流、国际商务方面的翻译素材。其次,翻译材料应该难度适中。难度过大的翻译素材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而过于简单的翻译材料又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因此,翻译素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与知识水平,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升翻译能力。2.翻译理论与技巧学习在呈现具体翻译任务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所选的翻译素材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和适用的翻译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有效运用理论、技巧完成翻译任务。3.分组并确定组员翻译工作坊是一种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依据自愿、便利的原则(如按照寝室划分),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即翻译工作坊),每个小组一般由4—5人组成。小组中的每位成员均担负不同的职责,如译员、术语专员、审稿人员、校对人员、项目组长等。小组采用组长负责制,组长岗位每隔一段时间轮换一次,目的是使每位成员都能担负起项目负责人的职责。组长个人考核分数根据小组综合考核分数确定,这样可以充分激发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

(二)译中实操

在下发具体翻译任务之前,教师应根据所选的素材内容,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从中获取重要信息。学生接收任务后,教师可针对翻译素材的背景知识、重难点对学生进行提示,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解决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完成上述步骤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小组探究教师在确认学生已经完全理解翻译任务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就翻译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包括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文体风格、表达方式及使用到的翻译技巧等。2.独立翻译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翻译理论及技巧,认真思考并着手独立翻译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或者查找网络资源,扫除生僻词及专业术语的障碍,也可适当求助小组成员或是就难点询问教师,但必须遵循独立完成的原则,不能过分依赖同学或教师。在此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3.小组互改与确定译文对于学生而言,审阅并修改对方译文也是一种有效提升翻译能力的方式。每位小组成员的译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或错误,小组成员可将自己的译文与组内其他组员的译文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相互学习中提高翻译能力。上述步骤完成以后,小组成员集中开展合作学习,针对译文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正,最终呈现出一篇大家都能认可接受的译文。

(三)译后反馈

译后反馈是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包括译文展示及教师评价两个方面。这个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也能帮助学生从教师与同伴的反馈中实现对翻译理论及技巧的有效补充。1.译文展示在本环节各个学习小组(翻译工作坊)通过幻灯片形式呈现最终译稿并介绍译文翻译的思路、过程和方法技巧等。教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与该小组互动交流,就译文提出相关问题、建议或者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与小组成员进一步探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教师反馈教师反馈阶段具体可分为译文点评和意见反馈两个环节。译文点评是教师对翻译素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及翻译技巧进行讲解分析,这也是进一步完善译文,实现实践到理论升华的重要环节。意见反馈是教师对小组上交的译文进行最终评价及发表意见。教师反馈是提高学生翻译热情及学习信心的重要阶段,因此只要学生能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认真探讨、积极合作,教师就应该给与相应鼓励。最后,教师可将最佳译文呈现给所有学生,以便学生能够与自己的译文进行比较,在反思中得到提高。

结束语

作为一种任务实践型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强调翻译实践和翻译过程,对传统教师主导的翻译教学理念进行了创新。翻译工作坊教学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创设开放的、活跃的课堂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了学习者对翻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翻译工作坊还为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实现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优化翻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萍.翻译技术与本科翻译教学[J].韶关学院学报,2010(8):153—156.

[2]张美芹,徐霞.近十年我国教师工作坊学术期刊的内容分析研究———基于CNKI的期刊文献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28—30.

[3]孙晓芸,曾丽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翻译工作坊[J].甘肃高师学报,2017(5):74—76.

[4]潘彩霓.独立学院翻译课程“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师,2016(32):66—67.

[5]朱雪林.翻译工作坊教学有效性评价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7—58.

作者:王珍 何剑波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