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多模态教学研究

时间:2022-02-23 09:54:48

导语: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多模态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多模态教学研究

摘要:新文科建设要求把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文科学科中,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紧密融合,通过探讨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多模态教学,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多种模态融入到翻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这种多模态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关键词:新文科;多模态;信息化;翻译能力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新文科”概念,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学科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新文科旨在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发展。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文科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步伐。长期以来,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文字素材使用较多,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图片、视频等多模态符号资源较少使用。信息技术的多模态语境给传统的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翻译的对象除了传统的纸质文本外,还涌现了形形色色的涵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符号的文本,即超文本或虚拟文本,而这些‘文本’的翻译行为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概念”。[2]翻译教师应及时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多模态给翻译教学带来的影响并顺势而为,改革翻译教学,提高翻译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翻译人才。

1多模态教学的提出

人与人、人与机器在互动活动中进行意义构建时,所使用的多种符号资源和感官系统被称为多模态。[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对语言学习过程的阐释摆脱了“生成学派”和“文化互动学派”的束缚,开始重视其表征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多种符号资源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动作等对语言意义构建的作用。21世纪初,Stein提出多模态教学法,认为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课程、教学和评估都应以学习环境的模态特征为中心开展。[4]多模态学习可增强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度、提高记忆持久性,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模态教学资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构建多模态环境(物理空间、网络虚拟空间),实施多模态的教学组织,触发多模态教学互动,形成多模态的教学评价。多模态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建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随着翻译学科的迅速发展,翻译教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学者联系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开始致力于研究多模态翻译教学体系。李丛立等结合新形势下翻译内容、形式和工具的多样化以及译者角色的变化,提出翻译课程建构要体现多模态的特点。[5]楼淑娟等学者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收集各种模态的教学材料,运用多媒体展示多模态教学材料、创建基于网络的互动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系统参与互动,使教学效果最优化。[6]张美芳将翻译教学的多模态定义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书面材料与视听材料结合、课堂与在线学习平台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和互动结合”,并在具体翻译教学中践行。[7]翻译教学根本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多模态互动提升学生在真实语境下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教师通过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引入多种模态的教学资源进行翻译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翻译教学的有效性。

2翻译教学的多模态化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8]新文科是改革现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而在翻译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模态教学,打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出新型的翻译人才。翻译教学的多模态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跟外部环境之间产生互动,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有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包括声音、文字、图画、动画、动作等。这就要求对传统翻译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多模态教学。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多模态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2.1优化多模态的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不仅扩大了翻译的需求量,也增加了翻译的复杂性,为了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翻译,有学者明确提出“信息化翻译教学”概念,“在翻译教学中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开放性地优化和活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翻译能力目标的教育过程”。[9]多模态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计算机和网络将大量信息以文本、音视频或动画等多模态的形式储存和呈现。教师和学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多媒体翻译教学素材库,也可充分利用一些已建成的开放语料库。例如双语平行语料库为教师和学生检索词汇、句型或语篇提供丰富、真实、可随机提取的双语对译样例,这些样例消除了传统翻译课堂教学中译例单一、缺乏时效性和真实性等弊端,能够让学生观察到由于语境不同,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都会有所不同,直观感受特殊的句型结构的翻译方法。对比同一语篇的不同译本,体会不同译文风格,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归纳语言特征和翻译方法技巧,仿习和定量化评价译文。另外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利用电子词典、软件和网站进行自主翻译学习,查询平行文本,提高译文质量。优化这些海量的翻译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多模态、动态、开放的整体,扩大了翻译教学的信息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2.2实施多模态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译教学中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从而达成这一既定的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通过真实情境实践构建知识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主动构建知识和经验。因此为学生呈现教学任务情境,合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模态手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Kiraly认为翻译技能是通过执行复杂的翻译任务来获得,因此引入情境学习(situatinglearning)是翻译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他提倡以真实翻译项目为依托,实施多模态的自然情境翻译教学。[10]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翻译任务模拟相应情景,如会议现场、找工作、制定旅行计划、拟定英文菜单等,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下,充分调动言语、视觉和听觉等多种符号系统完成翻译过程。如让学生翻译一篇外交发言稿,教师可以让学生角色分工,充当发言人、译员以及听众,利用图片、录像、同传教室营造会议场景,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来完成翻译任务。翻译过程中,学生除了翻译发言稿,还会接触到其他信息,如人员身份、人物间关系、发言人的手势、面部表情等等,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衡量翻译是否恰当。情境翻译教学法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有利于学生积极发挥其认知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内在潜力,增强学生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对翻译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多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外学者从二十世纪末就注意到了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辅助作用。例如芬兰的翻译课程中很早时候就设立了译者工作站(Translator’sWorkingStation),译者工作站是一个系统,包含翻译工具和资源,如电子字典、电子制表软件、排版软件、对齐软件、术语库、翻译记忆库、线上线下电子资源等。译者工作站具有个性化,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增加翻译工具和资源。借助译者工作站,教师给学生提供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的机会,在与教师、同伴和职业译者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反省并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机器辅助翻译软件更是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学生利用真实翻译案例,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快速掌握现代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教师和学生利用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e-learning、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平台,教师借助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资源,唤起学生过往的经验和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模态交互以及角色转换、角色扮演、虚拟现实等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互动和协作手段。以多种模态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传统师生角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支架”作用,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让翻译真正成为他们的兴趣所在。[11]

2.3构建多模态的教学评价

翻译教学评价通常是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的翻译结果以及学习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做出判断,据此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翻译教学评价中,一张纸质试卷通常是教师评判学生一学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教师是主体评价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模态翻译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便利性,师生共同担当评价者,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多方式、动态化的多模态评价。多模态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好地发挥“评价与反馈”的诊断、激励和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反省能力。例如课堂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把译文发布到教学平台的讨论区或者提交上传到指定作业系统,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判,学生自己也可以对译文进行判定打分,学生之间也可以“同伴互评”。这种多元评价更为客观科学。教师除了可以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价、反馈外,还可以依据教学平台上的活动记录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适时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建议,如视频观看进度、材料阅读频率、课堂参与热度以及在线测试情况等,这些都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考量依据。多模态教学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提高过程评价在总成绩考核中的权重赋值,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的科学评估,让他们积极自主地发展兴趣,建构知识,积累经验。多模态的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有机结合。这种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3多模态翻译教学具体实例

“新文科进行学科交叉,在学科边界上形成与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尤其是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文理交叉,对文科来说,就是提升文科的科学性。”[12]多模态的翻译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多种模态的教学活动,增强课堂内容的科学性、直观性和生动性,极大调动学生对翻译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PACTE)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型中,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要素(认知行为能力)。翻译能力习得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重建翻译能力构成成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13]3.1教学实例总体设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建构对象为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里专业教学指南》对于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描述为“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理论和方法进行英汉/汉英笔译的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操作,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使用的教学平台为清华大学开发的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3.2教学实例的实施过程根据专业教学指南,通过“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学生应能掌握翻译的主要理论、方法和质量标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特点和文化差异;能翻译有一定难度的英汉语报纸、杂志、书籍中的文章,以及节录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原著,速度达到每小时300~350个词;能独立承担一般用人单位的英汉/汉英笔译任务。”本教学实例旨在展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如何借助于多模态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内容,进而实现课程培养目标。(1)课前在多模态的翻译教学中,多模态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本课程课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翻译知识的获取,包括通晓中西方文化知识和国内外翻译理论,掌握基本翻译方法和技巧,知晓译界知名译者及其译著。在课前教师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连贯地、有层次地制作成供学生预习的课件。预习课件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件内插入语音、视频以及题目,然后上传至雨课堂。教师如果想对这些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在雨课堂预览这些课件时,长按“按住说话”,录音片段会自动保存到播放页。学堂在线内置的关于翻译理论的慕课视频,腾讯、哔哩哔哩等网站的关于翻译家的介绍等网络视频以及与授课章节相关的本地视频都可插入到对应的课件中去。教师如果想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以及主观题。这些预习课件通过雨课堂发布出去,学生的微信端会收到预习通知。学生预习时可以及时提出问题或进行信息反馈。教师在雨课堂手机端可以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答题情况以及留言,及时进行回复。通过观看预习课件和视频等材料,学生受到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信息的获取更具有直观性、立体感和生动性,更加容易接受这些内容。多模态的课程资源通过多模态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双语能力、语言外知识能力、翻译知识能力都得到提高。(2)课中在多模态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网络、多媒体以及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例如通过学习雨课堂的预习课件,学生基本掌握每节课的基本知识要点,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提前设置好选择题或填空题,使用雨课堂进行课堂练习,学生通过手机端提交答案,回答情况能够呈现在课堂上,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开启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进行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条件,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翻译工作坊”是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操作的重要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分组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进行研究、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形成译文,并把译文提交至雨课堂。在这种多模态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14]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的翻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将来从事翻译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3)课后在多模态的翻译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仅贯穿于课堂教学,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展至课堂之外。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个人或翻译小组经过雨课堂提交的译文进行评析,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反馈,学生也可以在雨课堂的“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保持动态的信息交互。另外教师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课后去翻译公司、外贸公司实习和实践,帮助学生熟悉翻译行业产业链以及质量控制流程,了解真实社会环境下具体的翻译流程和翻译要求,这些都是多模态翻译教学的活动方式。通过这些翻译实践,不但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而且锻炼学生心理素质、认知行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为以后真正进入职场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整个学期的翻译活动教师可以进行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多模态评价。学生的译文可以进行师生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的学习活动,基于雨课堂平台学习行为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自动生成学生的成绩单。再加上期末考试,共同组成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客观和合理。

4结语

多模态翻译教学有助于弥补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最佳有效途径。这种教学方式集多种模态形式于翻译教学中,改善过去单一枯燥模态的教学形式,使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如观看课前预习课件获得了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利用各种翻译工具和网络资源完成翻译任务,多模态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多模态的翻译教学评价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效果评价中来,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对于译文的鉴赏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的教学目的。“新文科建设是对传统文科学科建设进行反思的结果,其内涵指向继承传统、立足时代、突破局限、勇于创新,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加有助于解决时代进步和未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15]多模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势必提高学生翻译策略使用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生理心理要素,学生的创造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探究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合作交流能力将大大提升,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张苇 单位:合肥学院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