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8-26 11:16:57

导语: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对翻译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英汉笔译》课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独立学院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从而真正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翻译;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对经济、科技、法律等领域的英语翻译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高校翻译课程作为为国家输送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应以新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创新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实现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英汉笔译》课程教学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2]

(二)《英汉笔译》课程教学目标

翻译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最后一项,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最高技能。《英汉笔译》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英汉语言差异、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掌握词性转换、增减译法、语义引申、拆分与重组、衔接与连贯等基本翻译技巧,通过强化原文理解和优化译文表达提高翻译思辨能力,通过辨别译本优劣提高翻译鉴赏能力,通过翻译实践提高英汉互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借助丰富且恰当的翻译素材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使学生成为具有“世界眼”和“中国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

《英汉笔译》课程教学现状《英汉笔译》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共72学时,包含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内容,分两个学期讲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长期以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采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笔者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技巧讲

解轻实践应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长期以来,翻译课程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翻译理论知识及翻译技巧,布置翻译练习,学生课后完成练习,老师用“标准译文”进行对比、点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改错为教学手段,以参考译文为评判标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长此以往,学生进行自主翻译的积极性减退,对参考译文的依赖增加,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由于课时有限,加上学生人数增加,不得不改为大班教学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语言知识和翻译方法的讲解,重翻译技巧讲解,轻翻译实践训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接受翻译方法和背诵参考译文的地位,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畏难心理,学习效果不佳。

(二)传统的翻译课程教学资源有限,现代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传统的翻译课程教学资源以纸质化的教材为主,题材、体裁单一,译例和练习取材不广,多数以文学翻译为主,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了解不够,不能将所学的翻译技巧灵活运用到不同的文体和语篇的翻译中。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竞赛,MOOC数量大幅上升,但这些慕课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由于缺乏教师的筛选和引领,多数同学对于这些教学资源的处理方式大多仅仅为点击收藏而已,并没有认真学习,更谈不上消化理解,这样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运用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真正意义。[3]

(三)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英汉笔译》课程主要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依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进行课程的结果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只注重结果,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评价,不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继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监控自我学习过程。同时,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帮助他们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再者,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以教师评价为主,没有涉及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互评和师生互评,故而评价不够全面,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后,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无法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

《英汉笔译》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整个高等教育从学术型和研究型转向应用型已是大势所趋。”[4]为解决传统翻译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翻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及语言转换能力。因此,翻译教学应凸显这一特性。[5]然而,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讲解翻译知识和技巧,忽略了翻译实践训练。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学习效果不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6]因此,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以教师为引领(teacher-guided)”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在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讨论中,领会翻译技巧与策略,逐步提高翻译水平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与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翻译教学的内容主要以文学文本的翻译为主,在各大英语考试中,翻译部分的出题范围都侧重于文学翻译。出于应试的需求和传统翻译教材的文学倾向性,教师在教学中多重文学轻应用,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经济、科技、法律等领域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英汉笔译》课程在改革中应拓宽教学内容,平衡文学翻译和实用型文本翻译的比重,适当增加实用型翻译,如关于地方旅游宣传资料、公示语标识、法律合同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借助各类翻译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跨专业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把英语与一定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接轨”,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类应用文本的翻译工作,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为翻译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教学方法方面,《英汉笔译》课程教学改革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其中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用于翻译实践中。教师在课前将翻译任务通过在线平台给学生,学生根据已学的翻译技巧可单独或以小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通过微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究该文本的语言特征和翻译方法,最后以视频或PPT展示其探究过程和成果。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互学互鉴精神,实现共同进步。而启发式教学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翻译方法和技巧,同时探究翻译行为背后的问题,思考英汉语言及文化差异,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英汉笔译》课程改革在考核方式上应改变以往的“以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由单一的评价模式和体系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转变。强化过程考核,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和需要,设置多样性的教学任务,如线上测验、练习、讨论等考核环节,通过加强平时过程性考核,实现学生考核过程精细化、教学效果分析与反馈即时化。

四、结语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陈晓舟.信息化背景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微课教学模式探索[J].长江丛刊,2019(23):75-76.

[4]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1-57.

[5]司继涛.关于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钦州学院学报,2016,31(8):77-80.

[6]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作者:陈晓舟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