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需求状况分析
时间:2022-10-29 11:10:36
导语: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需求状况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大,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英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应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使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适应时展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生;英语需求
新文科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必将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成了刻不容缓的课题。随着入学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为此在访谈、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大一两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之际,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超过500分的学生提供了诸如通用英语课程(EGP)、语言技能课程、文化通识课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EGAP)和专业英语(ESP)等多元化课程。国内学术界分歧最大的莫过于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中的定位问题,虽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宏观上对此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但是并没有从理论上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中长期(2010—2020)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大批拥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并且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具体要求是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的期望。由教育部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其次要提高他们直接用英语进行科研的能力。那么,落实到地方院校,应该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蔡基刚为代表,认为学术英语应逐步取代通用英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通用英语的教师都是英美文学专业出身,因此这些教师从自身利益出发培养学生,并没有把学生的需求,诸如用英语进行本专业文献阅读、撰写论文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学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第二类以王守仁为代表,认为学术英语只可能在一小部分顶尖的高校内贯彻通行,大学英语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终将是通用英语[1]。第三类以文秋芳为代表,认为大学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2]。
一、不同地域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蔡基刚的观点,笔者认为他只调研了上海部分高校,并没有涵盖中西部高校的实际情况,基于实际教学观察,即使985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依然参差不齐,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内陆地区的学生稍显逊色。其中,山东、河南、四川等省份学生英语成绩相对较好;还有一些省份如山西等,高考时不考听力,这些学生入高校后,面对全英授课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蔡基刚的说法即用学术英语逐步取代通用英语是不切合实际的。通用英语应该是高中英语和专业英语间的一个阶梯,是高中英语的必要延伸。据调研,“上海市高校2012届新生的平均词汇量达到3421个”[3],这是发达地区的统计,全国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享受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除了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外教,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学生词汇量也不会超过3300个[4]。这不足以支撑学生开展专业领域内独立的科研,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专业论文,甚至专业领域的英文讲座都很难听懂。因此,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学生需要继续学习基础英语以强化自己的英语知识。章振邦谈过专业英语和普通英语的关系:他认为普通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专业英语如果不建立在普通英语之上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掌握普通英语是精通专业英语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我们提倡专业英语重要性的时候绝不能忽视普通英语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人文情怀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阅读并不是文科生的专属,理科生也需要扩大阅读面,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大学英语是学科交叉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向学生拓展西方文学、文化,甚至包括中国的典籍英译。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不是为了介绍西方文化,而是把东方的文化向世界传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思辨能力,帮助他们打开看世界的窗户,名人轶事、异国风情、宗教文化、诗歌戏剧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中国的大学也可以学习欧美名校教师自备讲义。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习基础英语扩大视野,还要学习语文、音乐等课程,一个人的气质是通过优秀的素材长期熏陶出来的。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们大都沦为考试机器。作为教师有必要把他们成长时漏掉的诸如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化补全。欧美的大学,每次课后会给学生一个书单,让学生去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我们要教授学生对课本中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质疑并陈述原因[6],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是批判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建立在大量经典阅读基础之上。批判性思维能力适合任何学科的科学研究,为以后用英语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如何从海量的书库里择取好书就需要体现大学英语教师存在的价值,教师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去引导学生。综上,首先,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比中西部地区英语学习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由此,学生的英语水平因地区差异而不同,不能把对发达地区的语言规划迁移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其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国家没有积极的政策导向,教材内容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方面,学生习惯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摒弃被动学习模式,需要一个过程。
二、课程设置
需求分析是语言分析和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是不可或缺的[7]。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均发生在教材和课堂学习上,因此公共外语教学更应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8]。基于此,笔者参考Dudley-Evans和St.John的分析模型,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特点设计了《XX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旨在客观了解学生的现状和目标,为农林类院校的课程设置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问卷分为42个项目,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个体学习者信息、学习者目标、语言信息、学生欠缺、学习需求;240份问卷随机、平均分发给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四类学生,并在一年以后进行跟测,以观察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文章只讨论与课程设置相关的欠缺分析(DeficiencyAnalysis)。欠缺分析考虑学习者的当前需求,多数研究者用到欠缺分析法[9]。调查显示,55%的学生听力练习主要以短文为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短文练习素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可以参考重庆大学的时文阅读课,给学生开设“时文听力”,帮助学生开阔视野。52%的学生口语练习环境是课堂,学生没有良好的口语练习氛围,这对想考雅思的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可开设“高级口语”供学生选修。58%的学生英语学习聚焦在习俗与文化上,开设“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之类的课程,可以把学生从单一的大学英语课本学习中解放出来。40%的学生偏爱课堂表演,为此,学校可以学习厦门大学开设“戏剧选读”,每学期给学生讲授若干部经典戏剧,选取戏剧中的片段让学生表演。52%的学生英语学习困难聚焦在词汇上,因此学校应该下大力气研发“词汇学”“构词法”这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理据,科学有效地记单词。40%的学生英语学习最欠缺的是方法和策略。因此类似“英语学习策略”这样的课程不应只局限于英语专业中开设,非英语专业学生一样迫切需要语言学习方法、策略之类的课程。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只有以需求分析为前提,课程目标才会更加具体,才能有效、科学地评价现有课程体系[10]。
三、挑战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改变了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性质。“我们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听讲座和记笔记的能力、搜索和引用资料的能力、开展学术小组讨论的能力、做演示和陈述的能力以及规范学术写作的能力等”[11]。我们不否认目前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交际技能,但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专业的培训,却没有幸福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当前国内社会各界对我国英语教学的质疑越来越多,学术界也在开展反思与研究,探索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道路[12]。今天教育界里提倡的全人教育意味着“理科生不学文科”和“文科生不学理科”的时代已经结束。跨学科学习是解决教育困境的出路,学生要拓宽视野、全面发展,这种形势是教师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一)课程建设。语言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其“社会特殊用途和目的,与学生现在或将来运用该语言相关,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3]。教师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根据自己的专长,多方拓展。具有语言学背景的教师应该把向学生普及语言学知识和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开设“认知语言学”这类选修课。具有翻译方向专长的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给学生开设实用的翻译培训课程。很多优秀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选择校外的翻译培训机构去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证明校方虽然已经意识到各种拓展课的重要性,但是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文化方向的教师除了开设“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之外,还可以开设“西方哲学”“美学”“宗教”等类似课程,全方位多角度地讲授西方文化。文学方向的教师在教授英美诗歌、小说鉴赏之外,还可以开设“中外诗歌比较”等课程。擅长测试学、喜欢研究各种考题的教师可以开设四级、六级、雅思、托福备考这样的课程,很多学生需要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通过各种考试。英语专业和小语种也可以共建大学英语的多种拓展课程。教二外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开设一到两学期的小语种选修课,以期解决部分学生想学习其他外语的需求。有余力的教师可以自编教材,建设有地方院校特色的新型智库。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结果还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过程,对教学起到反拨作用”[14]。(二)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的中介体,应成为学生与教学内容、学习任务、课堂环境之间互动的中介,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应该经常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想法,以此对课程的内容和模式进行微调。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平台的功能,教师课程要求、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英语教师与讲授高数、力学、微积分的教师不一样,英语教师传播人文思想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然后再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教育心理学实验也证实过,如果教师能在人格魅力上征服学生,那么学生即使对这门课程本身不感兴趣,也会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去逐渐接受这门课程,进而努力学习这门课程。反之,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上课和期末考试都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黑格尔说过:“教育如果不从爱出发,那么一开始便结束了。”因此,教师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发自内心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三)教师发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并帮助广大英语教师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定位已刻不容缓。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如组织沙龙共同研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内容、参加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出国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学术休假等。有共同爱好的教师可以组成兴趣学习小组,定期组织活动,每次活动由组内一名成员主持,介绍自己最新看到的专著或者学术资讯。利用寒、暑假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前沿意识和业务水平。或者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利用假期去国内知名外语院校参加对口的、短期学术培训。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尝试运用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英语教师还需要与用人单位,特别是专业学院专家及专业课教师主动沟通,寻求合作[15],探索适合农林院校专业设置的英语授课模式。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已从“学习英语”阶段转向了“用英语学习”阶段[16]。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农林类院校要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外语人才,生态语言学、乡土文学这些都可以是涉农外语教师的职业规划方向。如果每一位教育的参与者都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教育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珂 杨梅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上一篇: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 下一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