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辩论在高中校本课程的运用

时间:2022-07-21 11:49:44

导语:英语辩论在高中校本课程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英语辩论在高中校本课程的运用

摘要:为改善中国高中生“哑巴英语”的现象,文章详细描述了一堂以英语辩论为载体的口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借用了校本课程的针对性,自由度、系统性以及辩论所必要的互动性、综合性和逻辑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英语的各项能力整合发展,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和交流的水平。同时该门课程也注重整体性,既可为常规课堂内的写作积累提供帮助,又可以与本校高阶的哈佛演讲与辩论形成梯形进步架构,促进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英语辩论;口语课;校本课程;实践;分层教学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及,外语学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英语从小学开始就作为必修科目为中国学子普及,一直是教与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与其大比重的教育投入相比,中国英语学科的发展并不均衡,尤其在英语口语学习上,“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的困境一直存在。作为一门语言,与应试相比,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交流,这样的发展状态就略显本末倒置了。因此,提高中国高中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刻不容缓,而针对这一需求,以辩论为载体的系统化的口语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

2背景分析

在当今社会,尽管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意识到逐渐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但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平时英语的常规课堂里,所能做的还是有限,有种伸不开手脚的局限性。尽管近年来由于“交际法”的流行,在各个高中也有不少教师进行全英文授课,尽量为学生提供课堂练习的机会,但这些练习绝大多数缺乏真正的信息交流,且更强调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准确性,而不是交际性。而且总体来说,听与读的机会远多于说的机会(吴1997)。总的来说,短暂的一堂常规课上,学生的锻炼机会既不充足也不系统,更没有针对性,对于口语的提高作用非常有限。这也是常规课堂口语练习的一个局限性。而在这个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恰恰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空间。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机补充,是课程开发自主权逐级下放的产物,旨在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增强课程的适应性,践行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咸,张2014)。校本课程的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以及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的性质,恰恰是师生在常规课堂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口语提高练习的绝妙选择。而笔者所在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学校的支持也为这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高中的学习是为之后的大学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的黄金时段,而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就有:“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而且,试验证明除了最常见的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度问题外,讲话内容没有新意,缺乏思维的深度,交际原则掌握不好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最大的通病(文2001)。而这些可通过辩论口语课这样的实践课程来培养与锻炼。英语辩论在之后的英语口语学习中占极大比重,亦是一个较为科学的口语锻炼方法。以辩论为载体,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口语能力。而这样的情境,也更加符合现实中的口语交际。为了使高中的英语学习更好的为大学的学习做好准备与过渡,也为了顺应新时代对复合式英语拔尖人才的需求,一堂以辩论为载体的教师半控制的口语校本课也应运而生。

3重要性与必要性

本门课程一直将校本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作为其规划与实施的重点。整体性原则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既要“虫瞰”又要“鸟瞰”。“虫瞰”关注事物的局部,将课程开发具体化、精细化,“鸟瞰”关注事物的整体与过程(咸,张2014)。鸟瞰也可以理解为从大局上关注该门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校本课开发上已有针对成绩非常优异的强化班学生的高阶辩论课程:哈佛演讲与辩论。其上课内容也是专业性与学术性并重。站在整体性与发展性原则上,本着分层教学的理念,本门课程旨在为普通班的学生也提供接触英语辩论及口语锻炼的机会,提升英语交流能力,培养英语兴趣。也在本校范围内形成一个英语辩论与口语的整体性梯形架构,以期填补针对英语水平相对较弱学生的口语提高的校本课程的空缺。随着课程开发的成熟,也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由低阶向高阶进阶的通道,适应学生经验可持续发展性的需要,重视学生经验的复杂性、连续性、整体性,也使该体系更加完善。比如有些同学可以通过自己这门低阶课程的成绩申请进入下一学期的高阶课程,进入专业性较强的学习中,之后更有机会进入各个省市甚至各个国家的高中生辩论大赛中,为自己今后的发展争取一席之地。本门课程强调因材施教。鉴于课程对象是英语基础相对高阶课程较为薄弱的学生,对比于哈佛演讲与辩论的高阶课堂辩论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特点,本门课程中的辩论更像是一个工具与载体,重在启蒙引导与兴趣培养,真正的目的在于从中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表达观点与进行交流的习惯,改善哑巴英语现象。而辩论的辩题也相对较为生活化与大众化,以期通过这些话题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有更好的学习动机。本门课程强调实践出真知。整个学期,教师会以任务性课堂的方式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辩论的要点,习惯用英语表达观点,说服对方。另外,相对死板的知识点输出课,趣味性与互动性在这门课程中也非常重要。该门课程会以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说英语,做辩论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做中学,在玩中学。逐渐地,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如何生成有意义的论点,如何提出具有信服力的论据以及如何用缜密的思维架构进行思辨和劝说。同时,辩论课程合作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的特点可以使学生逐渐培养出搜集筛选有用信息,团队沟通合作,倾听与人际交流等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该门课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三大阶段呈阶梯状步步推进。第一阶段在于引入,教师先是以活动与游戏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而在活动的安排上,也遵循语言难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是难度较小的英文介绍;之后安排英文互动游戏,但并不需要做太长的表述;最后的活动中学生需要做一个小演讲式的说服与理由陈述,难度逐步递增,在活动中一点点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贯彻辩论所需的技巧与理念。做好这些准备,再开始第二、第三阶段的辩论环节。这样的一个课程设计也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本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辩证地去看待其影响与作用。学生对于一些与热点事件相关的辩题的思考,也会使他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增强他们思维的广度与宽度。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这样的发展也与现代“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最后,本门课程还是一门将英语课内、课外联系在一起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补充课程,有其自由度,但也可以反过来,对常规课堂有所帮助。英语辩论的难度较为高阶,实际上也是将英语听说读写各个能力整合锻炼的过程,而这样的锻炼对于之后的英语学习有着潜在的推动与帮助。而本门课程在论题的选择上,是偏向于高中生要关注的社会热点与争辩,又与应试考试中的英语作文题有交叉之处。在本门课程中积累的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表达,对其之后的英语写作也帮助颇多。总的来说,本门课程在宏观上,注重学生经验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既与校内原有的辩论课程形成梯形架构,又与常规课堂相辅相成。微观上,本门课程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合作与交流,倾听与归纳信息等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颇有益处。

4辩论在口语课中的具体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该门课程作为一门辩论启蒙课程,将分为三大阶段来进行,循序渐进,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辩论的技巧。4.1第一阶段:引入与介绍。第一阶段是引入与介绍,是整个课程的准备环节,也是基础环节。虽然在这一阶段学生还并没有开始真正的辩论,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逐渐适应英语口语环境,做好辩论该有的常识储备,并且向该课程的课程目标靠拢的过程。这一阶段的课程学习以活动为中心,也是为了适应“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实践中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这一阶段学习将会囊括6个课时的学习。见表1。在第一、第二课时中,首先是关于辩论的介绍。在介绍中,除了普及一些最基础最必要的背景知识,对于自信心的培养将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中国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内向的性格。自卑心理、过关心理抑制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口语练习的欲望。对此,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协调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康,鲁1998)。因此,自信是提高口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求。而相应的,根据实践经验,同伴的反应对于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无论回答如何,其他学生都被要以掌声做出鼓励。这不仅可以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安全的口语环境,也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和良好的自信心,这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的。介绍后,接下来就是一个口语活动:同伴之间互相采访与介绍。以“互相采访”来锻炼他们收集、归纳、组织信息的能力,以“互相介绍”来锻炼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逻辑能力。这个相对简单的游戏既可以从一开始就培养开口说英语的习惯与勇气,也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准备辩论的一些基本能力。同时,由于校公选课的同学来自各个班级,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熟悉同伴的过程。在第三、第四课时中,“活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笔者会选取两大和辩论与说服相关的英文游戏,组织学生在玩中学。以游戏的形式,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忘记开口说英语的负担感与紧张感,也会有更加强烈的用英文表达的兴趣与动机。从游戏中他们会自己体会到如何说服论证与坚持自己的观点,学习到一些辩论需要注意的事情,为之后正式的辩论打好基础。这种体验式学习会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这里准备的两个游戏都是比较考验说服与口才,并且两个游戏之间在口语表达难度上还有进阶的关系。第一个游戏是狼人杀游戏,由于其本身的受欢迎程度与普及程度,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乐在其中。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会亲身体会到一些辩论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对自己立场的坚定不移,如何论证才可以说服他人,还有身体语言的重要性。第二个游戏自然灾害选择。参与者为了自己在游戏中的“生存”,必须发表一段演讲说服其他人。这个游戏语言难度会增加,说服论证上的要求也更为进阶,并且更加贴合真实辩论当中的论述与情境。游戏中,在锻炼口才的同时,同学们也会进一步领会到一些辩论技巧,比如倾听对手意见并从中找到漏洞为自己所用,打开思路从不同方面想问题,通过举例类比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等等。第五、第六课时则是将活动中的经验技巧付诸论证生成的过程。在这里,笔者使用了see-i写作的模式。See-i是“state­ment”“elaboration”“example”“illustration”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按照给出观点、解释观点、举例说明、形象比喻的顺序写作。这种写作格式给学生的思维规定了一定的表达规范(刘,2009)。而这样一个规范性的写作格式,对于初学者们就像一个拐杖,可以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提醒他们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需要什么,为培养学生严谨的论证逻辑,进行辩论打下基础。在写完后,会首先采取同学互评的机制,以此来培养他们对标准的掌握以及精益求精的习惯。分享环节也是学习与表达的过程。最后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进行共同修改后上台展示,最佳的三个小组将会全组获得奖励。这样的安排在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而奖励与积极反馈对调动他们积极性非常重要。4.2第二阶段:辩论之大组辩论。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至关重要的铺垫,学习与准备,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真正的辩论实践了。为了循序渐进,首先组织的辩论是结构比较简化的大组辩论,让学生先适应一下辩论的形式,难度在团队协作下也会较为低一些。辩论题目与分组情况会提前告知学生,方便他们查找信息,酝酿表达。而在辩论开始前会有讨论环节,这既是观点的碰撞,也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具体安排如表2。这一阶段共会组织三次大组辩论,按照不同的分组结构,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同一个组内产生疲倦感以及依赖心理,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在实践中进行辩论的锻炼。每次辩论后,教师会对其中的问题与亮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好的论点或论据供同学们积累。这个课堂设计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为辩论做准备,也是为应试中的英语作文打下基础。在之后的两次大组辩论中,还会专门分出一组学生专门做笔记,记下所有论点,培养他们对信息论点的归纳与总结,以供同学们学习。4.3第三阶段:辩论之两两辩论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作评价检验的阶段。采用的是标准的美国高中生辩论赛两两对决的小组形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口语锻炼以及能力的检测。采用这种辩论形式与规则的另一大原因也在于未来形成与高阶“哈佛演讲与辩论”的顺接,辩论形式的统一性也为低阶向高阶的进化提供了平稳过渡的桥梁。在四位同学辩论时,其他同学会在专门的辩论记录表上做出一些好的论点论据的记录以及评价,他们的评价也会作为教师期末打分的考量。这一安排,一是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积累,为之后的辩论和写作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考虑到评价多元化的原则。

5课程评价

作为一堂口语课,该课程的评价活动将会以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从几个方面、几个阶段较为均衡地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比重如下:(1)课堂出席:10%,(2)see-i写作与分享:25%,(3)期末:两两辩论:40%;(4)课堂平时表现(笔记及口语):25%。在评价中,会采取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与多样性。

6结语

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以辩论为载体的口语课,借用了校本课程的便利性、自由度以及系统性,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改善哑巴英语现象作为首要任务。以辩论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其互动性和综合性,在训练与学习中将英语的各项能力整合发展。同时注重整体性,既可为常规课堂内的写作积累观点和论据表达,又可以与高阶的校本课程哈佛演讲与辩论形成梯形结构,使口语的发展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康志峰,陆效用.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32-35,57.

[2]刘艳萍.通过英语辩论课培养思辨能力[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4):13-16,19.

[3]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4-28.

[4]吴旭东.外语课堂口语发展理论模式(上)[J].现代外语,1996,19(4):50-53.

[5]咸富莲,张立昌.基于学生经验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2):31-36.

[6]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6):11-14.

作者:李一丹 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