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与跨文化视角翻译技巧
时间:2022-02-22 08:33:35
导语:英语翻译与跨文化视角翻译技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概述翻译的内涵及翻译活动的文化特点。介绍我国英语翻译活动的发展特点及要求。从社会、文化、地域等方面分析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活动的影响因素。探究如何针对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落实跨文化视角转化。提出结合不同文化框架,梳理文化关系;明确词语搭配转换,掌握翻译要求;合理舍弃翻译结构,融入汉语文化等翻译技巧。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视角;转换技巧;翻译技巧
翻译是基于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发展而来的转化手段,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体系中肩负着消除文化隔阂、更改表达方式的重要使命,对于文化结构的互补、吸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基于英语与汉语两大模块的翻译工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所重视。只有对翻译重新定义、合理定义,才能确定翻译活动的本真价值。在英语翻译研究活动中,张培基先生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思维情感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其强调翻译活动的情感价值。基于此,翻译的概念早已超出了“语言转化”的范围,其所强调的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所发起的语言转化活动,与人文智慧、历史环境等因素都保持着极紧密的联系。
一、翻译活动的文化特点
(一)以语言为基础服务单位
在英语与其他语言体系的交流活动中,翻译工作被视为与该语种共同进入大众视野的文化产物,作为一种借由文化需求发展而来的产物,语言作为抽象的交流形式从文化体系中展现出来,而翻译则为语言向不同文化层面的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文化结构与语言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干预,其保留着“因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而产生的本真差异”(汪翠兰2006)。当语言作为文化产物流入另一文化体系中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活动则变得更复杂:研究者除了要针对源语言作好文化梳理工作之外,还要根据译语确定文化表达背景、社会历史背景,从而最大化地减少文化差异,使不同的文化结构能够进入新的文化体系中。从当前的翻译活动来看,英语的辐射范围极广,对于其他语言所产生的冲击也十分明显,基于此,可将翻译视为“转化语言与思想的工具”,其产生、应用与语言息息相关,变革、创新等活动也直接受到语言特点的影响。翻译是桥梁,语言则承担着“运输”的重要责任,文化如何流动、语言如何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受其他文化体系的影响,而且受翻译活动的影响。
(二)以语言的等值性为最终目标
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于语言含义的相互转化,将其精确落实到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后,翻译的实际目标便在于“表意清晰”,即要求译文和原文具有同等的翻译价值。但在当前的翻译活动中,语言翻译与二次创作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矛盾,译者在克服文化差异的同时,要借助一定的转化手段完成语言的合理应用,实现文化之间的高效跃迁。在英语翻译体系中,英语的语言特点、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都成为翻译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译者除了需要保留英语的本真价值之外,还要根据使用要求,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展现英语翻译的最大价值(绮梅2016)。基于此,部分语言研究学家将翻译活动定义为“允许两种语言进行同步表达的媒介”,在新的研究背景下,翻译可被视为文化之间相互流通的渠道。
二、我国英语翻译活动的发展特点及要求
(一)服务范围极广,受众复杂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语所覆盖的服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根据语言使用报告,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类目之一。基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英语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结合当前的市场活动、经济活动来看,英语翻译工作与我国大部分建设活动及发展计划息息相关,除了英语名词、专业缩写等内容之外,英语翻译活动已经衍生出商务英语、教育英语、专业英语等多个板块,翻译工作者结合翻译要求提出了意译、直译等适用于不同环境的翻译方法。在教育、社会生产、商务贸易等活动的推动下,英语翻译工作开始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推进,任何行业都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孙艺丰基于我国英语翻译活动的基本特点提出了新的翻译理念,在《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一书中,着重强调翻译活动中“落点”的重要价值。在绪论中,他提出:转变视角是转变翻译方式与翻译要求的直接手段,译者除保留单一的本土文化观点之外,还应借助外界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看待文化差异。“要实现本土文化的个性化,必须与外界语言共同形成多元化。”针对这一特点,英语翻译活动应从多元视角出发,集中处理并考虑翻译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翻译理论单一,成效较低
在以往的英语翻译活动中,大部分翻译人员与语言研究单位所推崇的翻译方法以“逐句翻译”为核心,在翻译活动中,仅注重单词与句式的独立含义,缺乏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思考,译文十分苍白,应用价值较低。近年来,我国翻译理论界虽然积极从文化翻译视角汲取灵感,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积累,对于较复杂的翻译工作,依然存在各种翻译问题,处于初级阶段。受众与语言的硬性要求强迫翻译工作实行自我改革(何亚红2014)。为保障翻译活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探索更优秀的翻译理论刻不容缓。早在翻译活动发展初期,一些学者便开始强调“从翻译的本真价值入手”,保留“语言的思想核心”。金慧康在2003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视角转换的意义:其与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存在本质差别,在保留“语言转换”的基础价值的同时,展现出了语言的差异性、变化性。这是对视角转换的初步概括———在剔除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利用新的编辑信息取代原文的表达结构,在保证不改变表达核心的同时,转化文化与语言的表达角度,使译文目标的表达方式、表达特点与受众的文化基础形成对接。这是“视角转换”的基本内涵。与传统的翻译模式相比,视角转换在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要求进行补充的同时,着重强调最终翻译效果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使翻译工作的开放性更强。
三、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活动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背景
文化是推动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环境直接对语言交流活动产生影响,并对后续的语言交流、语言改革等活动产生冲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进程下,文化表达方式不一致,文化载体存在差异,语言的最终发展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在英语翻译活动中,英语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进入我国的文化活动:我国文化强调思维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句子的结构一般以动词为中心,时间顺序则作为逻辑语序影响最终的表达效果,其表达方式具有整体性、流水性等特点;英国、美国等主流英语国家注重文化体系中的理性思维,句式结构更强调分析方法,偏重“从一到多”的思维方式,主语与谓语占据了表达句式的主导核心(邵韵之2018),从句和短语在英语表达体系中的占比更高。基于此,英语的句式结构更复杂,并保留着“形散而意合”的特点,形成“分支式”的句式结构。以人物称谓的翻译为例,对于“岳父”,我国称为“老泰山”,而在西方语言表述体系中,客观物象并不能与实际人物结合起来,这一翻译方法将会导致文化上的矛盾,但如果翻译为father-in-law,则能够完美解决文化矛盾。而对于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俗语等内容,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并没有相同或类似的案件与之形成对照,译文与翻译风格上都会产生极为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利用新的翻译方法处理翻译矛盾。
(二)文化背景
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奈达(Nida)结合自身的翻译经验对翻译理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互相对撞,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熟悉两种文化的价值远高于熟悉两种语言的价值———因为词语只有与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终作用。结合不同的文化结构,英国学者爱德华(Edward)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其包含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能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性载体,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部分学者将文化定义为抽象的物象,但随着现代文化体系的不断建设,文化中应包含人们所能感知的一切,如情感、技能和语言等。语言以其直观的表达能力对文化体系产生影响(陈定刚2017),文化体系又对语言产生冲击,从而影响翻译活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共同能力,而各民族的文化又同步保持着较明显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基于这一特点,文化将对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活动产生冲击,并形成新的、乃至于截然不同的表达体系。在我国文化中,“老”象征着社会经验丰富、地位崇高,人们在年长者的称呼中往往会冠以“老”字,如“老先生”“老师傅”“老前辈”等,用单一的文字结构表达情感;但在英美文化中,“老”象征无用、无价值,所以,虽然old的本意依然是老,但在对人进行称呼时,其属于忌用词,一般会用elderly、senior等单词代替。而对于“死”,大部分语言将其视为“避讳语”,一般选用委婉的语言代替。在同一表达体系中,相关语言的表达不仅仅反映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更包含表达者的个人情感态度。
(三)地域因素
少有语言的研究学者会关注地域因素对于语言翻译活动的影响(陈定刚2017)。而在当前的翻译体系中,翻译工作所展现出的复杂化、区块化特点愈发明显,其在与本土文化形成对接的同时,相关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与地域范围或环境相融合。从管理活动及其特点来看,语言体系中包含生态、民俗、传统等独特文化的烙印,在不同的环境特征下,其词汇、句式表达也会受到影响。英语与汉语的文化体系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强烈的民族个性促使语言表达体系形成更浓烈的冲击。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风”为例,在中西方不同的表达结构中,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在我国文学中,“西风”被视为砭人肌骨的代表,如诗人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中,“西风”象征着萧瑟、悲凉与孤独,而“东风”则被视为和煦温暖、富有生机的代表,如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在英语中,“东风”与“西风”所代表的内涵完全与我国文学所指相反,常见的表达以bitingeastwinds(刺骨东风)、It’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西风如此温暖,带来鸟儿的吟唱)为主。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经验,又对文化体系产生干预,最终在语言体系中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影响整体表达效果。
四、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
(一)结合不同文化框架,梳理文化关系
翻译的本质在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流通与变动,语言作为文化的直接载体,其文化属性、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直接对当前的文化体系产生影响。为了最大化地展现语言内涵的价值,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化结构展现语言的影响,通过翻译增强读者对不同语言与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缩短由于缺乏理解、误解而产生的语言障碍问题(林红2012),保留翻译活动的合理性、可应用性。译者应结合地区文化,从语言、语法、词汇等角度明确翻译内容,结合不同的文化视角确定相应的翻译结构。在跨文化视角转换理念下,翻译工作从狭义和广义等角度展开,通过归化或异化传递信息。对于这一类翻译要求,可采用形象转换、虚实转换、修辞转换等翻译技巧,保留其应用价值,合理引入意译。以下列英语句式为例:IfTomleavesher,shewouldbetotallylost。这里的totallylost并不能指代“迷路”,译者应结合译语的表达特点、可接受性和可读性进行考量,对于表达不通畅的语言采取反面翻译、正面翻译等方法,通过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调动,使翻译结果符合汉语的表达特点。基于此,可将上述句式译为“汤姆一离开,她就六神无主了”,强调句式的否定意味。对于副词、动词、形容词等结构,在同一语言体系中,词语之间的搭配往往呈现出一种较明确的稳定状态,不同语言在转化过程中才会产生差异,因此,对于morethan、betterthan等结构,译者应从“不满”“差强人意”等角度考虑,保留词汇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使英语词汇在汉语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更贴切。
(二)明确词语搭配转换,掌握翻译要求
翻译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相互转换,更在于本土语言的情感表达。为了体现语言结构中的情感态度,在翻译活动中会对部分单词的搭配进行转换处理,根据翻译要求为其加入新的内涵(苗立强2017)。汉语词汇是极丰富的,在跨文化视角转换理念下,不同的词汇表达可能比原有的词汇结构更贴切。以颜色表达为例,在汉语中,颜色仅作为修饰语,在英语中,颜色则包含作者的直观创作情感。如Heisagreenhand,虽然绿色(green)代表新生,但明显不能翻译为“他是一个绿手”,其真正含义为“他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而在greenoldage中,“新生”与“年老”相互碰撞,其汉语含义则为“老当益壮”。从这一点来看,部分英语词汇的搭配并没有形成固定规律,一些社会典故也会对英语的句式结构产生影响。betheappleofsomeone汉语直译的释义为“成为某人眼中的苹果”,但其实际含义与汉语释义相去甚远。结合西方的文化体系,apple一般带有积极、正面的情感,象征活力与个性,可将betheappleofsomeone译为“掌上明珠”。对于polishtheapple,“擦拭苹果”的翻译是单调、苍白的,结合西方国家过去有将擦得闪闪发亮的苹果送给老师以示讨好和奉承的陋习,可将其翻译为“阿谀奉承”。翻译活动不应脱离创作情感,只有与文化环境相互结合,才能展现翻译的实际价值。
(三)合理舍弃翻译结构,融入汉语文化
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为汉语文化服务,要展现英语的实际价值,在考虑客观文化背景差异的同时,根据翻译要求对翻译活动进行模糊化处理,实现虚实转换的翻译目的,以及意义上的等值。在英语翻译活动中,受文化差异的限制,如果过分追求字面意义,原有的翻译结构反而会受到影响,在汉语表达体系下,观者与读者的阅读活动都会受到干扰,对于具有实在意义、但在承担抽象表达任务的相关概念,应考虑虚实转换,结合社会环境解决误解或误读等问题。以下列英语句式为例:Hewasamanwithawillofsteel.在这个句子中,steel被用作形容词,表示“钢铁般的”,具有“坚硬、坚强”的含义。steel起源于中世纪的钢铁冶炼活动,可用来代表铸钢工人,也可用来代表钢铁般的坚强。同样具有“钢铁”含义的iron的含义与steel相近,但由于表示“铁制品”,偏向名词,故很少有awillofiron的说法,相较Steel的感性表达,iron多形容直观的特点,如经典的Ironman。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汉语的翻译要求确定翻译方法,调整情感,从而保障表达的准确性。对于一些具体的概念,译者并不需要吹毛求疵地追求其原本意义,应结合本土环境与语言环境对其进行修饰。
结语
在跨文化视角转换理念下开展翻译活动,译者除了要对词汇、句式进行整理之外,还应将社会环境、文化基础、作者情感等内容引入翻译板块,保留翻译的感染力与应用价值,使英语在进入汉语体系后依然能展现自身的感染力,从而为语言翻译活动提供新的支持。
引用文献
陈定刚.2017.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10):77-79.
何亚红.2014.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现代交际,(12):30-32.
林红.2012.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9):99-100.
苗立强.2017.跨文化环境下的英语翻译技巧探析[J].新西部,(30):115,121.
邵韵之.2018.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校园英语,(13):247.
汪翠兰.2006.河南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审视[J].中国科技翻译,(4):40-43.
绮梅.2016.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5):176-177.
作者:陈志军
- 上一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 下一篇:预算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