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时间:2022-05-14 03:18:27
导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元素;价值观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对高等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其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融入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及中国发展成就的思政素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不仅能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1.1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英语。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如何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更侧重于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样做原本无可厚非,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政教育的缺位。大多数英语教师对思政教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英语教学只是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该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另外,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英语教师日常接触到的教材内容多为欧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且他们平时忙于教学工作,对国内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熟悉和掌握程度也十分有限。此外,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度也相对较低,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1.2教材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较少
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当前所使用教材的内容主要选材于英美国家的小说文选、报刊评论等,其中有大量关于欧美文化、社会生活、名人传记的文章,如《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爱因斯坦》《给人以自由者》《揭足球的短儿》《绘画消遣》《窃取的身份》等。此外,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也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教材涉及的中国文化元素相对较少。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全套教材共4册,120篇文章,仅有2篇涉及中国文化元素,即Book1Unit4《肢体语言的中西文化差异》和Book3Unit7《中西方关于数字的文化差异》;同为该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共4册,80篇文章,也仅有2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No.13,2021SumNo.529篇文章涉及中国元素,即Book3Unit6《如何做好防震准备》和Book4Unit4《电信革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共4册,64篇文章,只有Book2Unit1涉及ChineseStyle,仅占全部课文的1.6%。教材是思政教育素材的来源,而学生从课本中直接学习关于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汇和语言表达的机会相对较少。当然,对于教材篇目的选取,编写者自有其多方面的考虑和权衡,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说,单纯地完全按照教材来进行讲解,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且难以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不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2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寻找教学切入点
《纲要》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2]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毕竟不同于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并非把政治文章翻译成英语后教授给学生那样简单,教师必须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宗旨,按照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努力找好结合点,做到既处处体现思政,又不刻意强调思政。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并且充分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兴趣点,以便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课程思政素材,优化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设计,适当地补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推进大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进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
2.1将英语新闻、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
思政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形势、新闻热点等。而英语新闻能很好地将语言学习与时事政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英语新闻话题广泛,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多样性,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通过英语新闻,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到时事资讯,又能学习到新鲜的热点词汇。因此,选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新闻或热点话题,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产生话题共鸣。2020年9月8日,为表彰在抗击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国家主席向钟南山颁授“共和国勋章”,向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大医精诚,谱写大爱,他们用精湛的医术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4]。教师可选取CGTN相关视频与英文文本,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谈论抗疫期间的自我感受,带领学生感受抗疫英雄的伟大精神与家国情怀。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并于7月1日进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不再依赖美国。教师可将《中国日报》上的相关新闻报道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我国全民抗疫期间北斗成功发射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太空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表明了中华民族有能力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还可将“后疫情时代,2020年的中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境,他们该如何选择?”这一热点话题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不可怨天尤人,而要积极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技能,以满足社会的需求。2019年2月上映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和2019年7月上映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让中国观众看到了国产科幻电影与国产动漫的发展。这两部电影的成功,让国产大片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面对共同困境,如何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协作的合力,共渡难关,《流浪地球》贡献了中国作家与电影工作者的思考;《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阐述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所蕴含的美学与道德力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观[5]。可用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可充分利用中国日报、CGTN等多种信息平台的资源,积累素材并将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引入课堂。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6]。
2.2将中国题材的视听素材引入视听说课堂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和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有很多优秀的中国题材英文纪录片出现在世人面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BBC也将目光聚焦中国,近些年拍摄了很多经典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如《美丽中国》《中国故事》《中国新年》《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武汉封城人生》等。纪录片中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吸引了全世界很多人的目光,每一部的播出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6年,BBC推出纪录片《中国新年》,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包括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舞龙舞狮、放烟花及祈福等,视频中还介绍了很多中国人平时也并不太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暖泉镇的传统民俗活动打树花、查干湖冬捕、浏阳的烟花生产基地以及泸州老窖的酿造过程等。2020年4月,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全球共同抗疫期间,BBC推出这样一部纪录片,意在让人们像杜甫一样,守住底线,不因这份黑暗而让自己陷入消沉、心生恐惧。教师可引入此话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能够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同时使学生明白,要让温暖的人心成为黑暗中的光明,一定不能忽略对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人的关切[7]。教师可以从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中节选视频片段,在视听说课堂上播放并布置学习任务,以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表达,还能深入地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引入课堂,不仅仅是进行语言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树外语翻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
2.3深耕教材,挖掘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教材涉及的思政元素较少,因此教师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深挖教材内容,补充思政素材。《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CollegeCulture,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上大学的意义、大学生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等问题。该教材第三单元的主题为SportingLife,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顽强拼搏。在讲解课文“Mydreamcomestrue”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梦来探讨梦想———梦想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实现中国梦除了需要个人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所有中国同胞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该教材第八单元的主题为VolunteerForPeace。由于每个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加入一些志愿者协会,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说说他们参加志愿活动的经历。教师可以和学生探讨志愿活动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要让学生明白,通过志愿活动,志愿者不仅能够收获友情、锻炼能力,还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召开之际,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当成一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的动员会[9]。
3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教学应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并担负起传播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5-28).
[3]张仁霞.《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元素呈现特征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调查[J].英语教师,2013,13(5):53-58,66.
[4]和伟.“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36(6):96-100.
[5]贾晓琳.试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现代交际,2020(2):175,174.
[6]沈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4):121-122.
[7]邹玉梅.《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182-183.
[8]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郑丽丽.《新标准英语》中文化因素的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10]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84-85.
作者:沈霞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
- 上一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 下一篇:会计信息化风险因素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