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时间:2022-07-09 09:57:10

导语: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摘要: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语言知识技能,也可以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成为新世纪人才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文章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研究和探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批判性思维教学,提出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的三个步骤:读前引入,创设问题;读中引导,分析问题;读后引发,行动实践,以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行动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近年来,课程思政越来越深入人心。“课程思政”是一种渗透到专业课、通识课中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是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包含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包含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和中国文化素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扎根中国社会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更要立足于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方面,在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大学生直接接触英语原材料,直接与外国作家对话,就会不可避免地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思想观念、民族立场和生活背景等方面碰到思想上的冲突与碰撞。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具备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进行甄别和鉴定。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课程思政与批判性思维

课程思政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脱节现象,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赵继伟:2019)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入与渗透,把德育、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意识感,以及家国情怀的教育过程。在每一门课程中实现“学科德育”理念和德育的核心内容的有机渗透,并充分体现出其育人功能和教师的育人责任。课程思政的核心教育指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目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可迁移能力,培养大学生掌握和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渗透并融入到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在我国,批判性思维也成为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和基础,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够理智、辩证、恰当地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家国情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批判性思维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dwardGlaser,他于1941年出版了《批判性思维发展实验》一书,首先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包含的三个内容:乐于审慎思考的态度、具备符合逻辑的调查与推理方法的知识和应用这些方法的技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十九个校区就提出了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能力是达到毕业条件的要求之一。StewartE.Kelly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评估论点和论证的一个谨慎而反思的过程,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达成一个理智的合理的信念。Richard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维。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以决定去相信什么或做什么为中心的反思性的、合理的思考(Ennis:1985)。Facione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通过解释、分析、评价和推断,和分析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等而获得的有目的的,自我规约的判断。(Facione:1990)国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2010年文秋芳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理念。文秋芳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由元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组成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对做判断的思维过程的一种评估,是对思维的一种自我调控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本认知过程包括分析、诠释、推理等。胡燕在《大学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一文中也提出批判性思维的两个特点:1.善于对判断或结论提出质疑,并进行自我评估。2.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进行分析,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并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胡燕:2016)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观点和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而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断以达成正确的判断。而这种正确的判断是以文化背景、个人认知、社会背景为基础,符合意识形态的判断。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与文化和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文化对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力。课程思政是探究知识后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批判性思维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把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养,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建立了正确的意识形态基础,另一方面当学生感受到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而产生困惑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科学地批判性思考,得出正确的评判,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

大学外语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外语类课程是人文课程。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向大学生提供展示了大量的英文原版材料,涉及的内容丰富广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技术、历史、军事、风俗等各种主题。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要培养学生进行以思政观念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对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有所理解,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估,达成符合自己文化背景的解释,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为例,整本书有六个单元,分别是关于海洋开发、转型期的中国、求职、女性诺贝尔获得者、网络语言、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六个主题。阅读材料分别介绍一篇英语国家文化科技等主题的文章,一篇介绍中国方面的扩展阅读材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把第一篇介绍英语国家生活、科技、文化的文章作为思政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评估作者的论据与结论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测,并根据中国文化和国情,如何看待作者的判断和观点。第二篇介绍中国的阅读材料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探究材料,在英文的阅读中体会以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魅力,从而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第二单元的中国的转型这个主题为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文章是由一名驻北京的美国记者写的胡同情缘。作者讲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和中国城市化转变进程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由外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就中国的转型时期自己的亲历或者亲眼所见的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小组讨论,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体会和理解作者眼中的北京胡同文化的变化和普通人物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揣摩和探讨作者的含义和观点是否与自己的预测相符合,分析作者的用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含有偏见,是否客观实际地反映出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生活以及心理的变化。只有对世界进行理性的思考、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进行合理的辨别和审察,最终才能做出理智性的判断。通过批判性地阅读与思考,识辨变出文章中体现的偏见和狭隘,辨别作者最合理的论点,学生最终形成符合社会认同感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

三、基于思政的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批判性思维教学

美国批判性思维学者Richard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阅读能力应该是阅读者能够产生出精确的解释,评估出作者的目的,精确辨别正在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和基本概念,看到作者的含义,识别、理解并评价作者的假设,认识证据,论断,推论,理性地评估作者的可信度,精确掌握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推理。只有进行批判性思维阅读,阅读才能成为传播知识和真理的有效的交际形式。大学英语阅读课是大学生形成国际视野,进行跨文化交际,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进行以思政为基础的批判性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具体的教学实施可以通过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提问、评价论断和行动三个步骤来实现。(一)读前引入,创设问题。课前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铺垫步骤。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试听材料或主题讨论等形式把学生引入文章主题,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为课文的阅读奠定基础。同时,读前恰当的引入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设问题提供积极的环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就课文内容进行预测,提出问题并提供问题提出的理由和依据,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分析。这些问题的创设过程是学生辨别作者的观点、目的和结论,并能够对给出的理由、做的假想、提出的问题、使用的基本的观点等等进行评价和判断的重要过程。通过课前引入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元认知意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能否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所阅读的内容?能否把作者的经历跟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能否明白作者的含义?能否找到支撑作者观点的证据?能不能提出反对意见?作者的观点或意见是否符合自己的文化或价值观?批判性思维教学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促进学生以提问题为基础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分析,评估出最具有逻辑性的、合理的解决方法。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外部的帮助,根据已有的社会背景文化和经历,通过分析、推理、判断进行有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主题研讨式学习开展的四大要素。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根据具体的课文主题和素材,探究文章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可以通过情景设定,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中,通过会话实现意义的构建,最终达到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目标。(二)读中引导,分析问题。思考是获取知识的钥匙。知识是在思考中被发现,并通过思考分析和组织形成的。最重要的是,知识是通过思考来获得的。思考是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阅读中所获得的外在现象进行设问,并试图证实和解答这样的思维习惯过程,就会使语言的阅读过程增加了一层反思和行为的指导。课程思政,要先有“思”,这个思就是批判性思维,有了“思”,再有“思而论政”。教师可以运用主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根据单元阅读的材料,规划好思政主题。好的主题,要弘扬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的品德。教师可以通过平时对时政热点、社会焦点、文化价值知识的关注和积累,找到与本课程单元主题的最佳契合点。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为例,第三单元的阅读主题是文化差异。课文阅读的文章是关于一名年轻的加拿大女子在跨国婚姻中的家庭矛盾的问题,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描述了中加文化中家庭观念、夫妻关系、婆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文章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个问题:会不会为婆婆换尿布?作者的回答是否定的。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道德观念问题。我们中华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和道德规范,照顾和孝敬老人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道德要求。虽然婆媳矛盾是常见的问题,但当婆婆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作为儿媳妇是不是有照顾和抚养的责任?这是引导学生进行思政讨论和辩论的好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对其他组成员就这个问题的观点进行采访,收集不同小组,不同性别的成员的观点,对比作者的观点,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符合我们家国情怀的结论。通过阅读过程中引入思政的元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证的思考,结合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标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所以,对于文章的阅读,教师不能够仅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句子和篇章的理解层面,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立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从不同角度,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以符合我们国情的价值观全面而辩证地对文章内容进行反思,发现和分析问题,评估作者的论证和观点,得到合理的判断并最终指导自己的行为。(三)读后引发,行动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阅读教学中所使用的课堂小组讨论、口头报告、辩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也不能忽略读后的指导和引发作用,充分利用好课后小组合作和协同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共同探讨和分享,对阅读的材料所获取的信息利用概念地图或图表等方法进行概括、梳理和深加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思政是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课前课中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过程,学生对于阅读主题、文章作者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推理和评估。在读后步骤中,仍然需要教师进一步设计思政性的批判性思维问题,布置写作或者讨论等输出性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从阅读文章中的作者的观点、思维和论证,提出批判性的建议,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话题进行写作,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多元化的方式,如辩论、演讲等。训练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演说、演讲或写作,这些活动都可以反映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体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展示与传播用中国文化和思想道德看世界的眼光和人文情怀,从而践行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四、结束语

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学者Facione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倾向包括求真、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等七个方面。批判性思维倾向是一种稳定的内部动机,指导和调控着人们对于概念和观点进行理性的、符合逻辑的思考,这种作用能够长期循环,并且能够激活个体批判意识,引导个体形成稳定的思维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立足中国的思政理念,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挖掘和发展学生具有民族和爱国情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文化和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会影响学习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批判性思维活动的参与度。所以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从阅读中吸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宽阔的国际视野,具备合理地、正确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把批判性思维精神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是新世纪大学生应该必备的能力。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融入和渗透思政元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民族文化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成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作者:何亚卿 单位:南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