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校英语教学思考

时间:2022-05-12 02:54:33

导语:农业类高校英语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类高校英语教学思考

摘要:在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指导下,本文作者进行了一项实证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调查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第二,作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校标作为国标的补充;第三,提出农业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文课程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

关键词:人文主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习动机;校标;系统学习

1引言

中国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即“人文”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中国传统“人文”(人类)是与“天文”(自然)相对的概念,强调了人应该像天体的恒常规律运行一样,通过使自身行为合乎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1]。西方的人文主义来自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谈论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的人。西塞罗从罗马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培养雄辩家作为罗马教育的理想,并强调雄辩家不仅是受过希腊文化教育熏陶的有教养的人,即具有广博的知识、能言善辩、风度优雅,而且是符合罗马传统要求的实干的政治家,即具有罗马传统道德,精通法律和军事,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举止庄重得体[2]。大学除了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这两个之外,还拥有“文化修养”职能[3]。大学教育里的各种专业,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都应当传授文化课程,并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基本目标。外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要践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能。秦明利指出,语言能承载传统教化人民、凝聚和团结不同的社会力量、培育人类的情感、重构历史和构建未来蓝图的职能[4]。

2英语专业的问题

在近年的研究和反思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旧的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英语专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胡文仲[5],仲伟合[6]等明确指出培养外语人才不应只考虑市场的需求,更应该考虑大学教育的根本。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和通用型英语人才。2017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确认了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和人文价值意义,并建议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知识内涵。人才培养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使学生接触到更有文化内涵、更富感染力的高级语言,提升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完善旧有知识结构。将人文知识转变为人文思想并最终转变为思想能力[7]。国标的出台首先厘清的是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解决了长期以来本科教育里英语专业的语言技能训练重于英语文学和文化学习的问题。英语专业应当开设一系列的人文必修课程,如“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文明史”“圣经与文化”“古希腊罗马神话”“比较文学”等;同时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经典导读”等选修课程[5]。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教学改革中,农林院校英语专业面临的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长期以来,农业类高校英语专业处境一直比较尴尬。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生源不如其他院校,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设置不科学,学生就业更是在同级本科院校中不占优势[8]。国内影响力高的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多以应用型、复合型、或者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基本功,又能灵活运用农业科技及农贸知识,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9]。整体来看,第一,农业大学的英语专业主要课程设计与综合类大学无显著差别;第二,农林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院校本身的办学宗旨相呼应,同时英语专业与校内其他学科也需要融合;第三,在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学校强调以农业为特色,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国标实施以后,农业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有必要开展积极的改革来适应教学路线与方向的变化。

3研究过程

笔者进行了一项英语专业学生针对人文和文学课程的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析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进而提出以国标为依据的人文课程的教学思路。同时,鉴于本校地处华南,是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宗旨是坚持农林学科创新发展、理工学科择优发展、人文社科特色发展的思路[10],具有浓厚的地区和学校特色。因此,本校的英语专业教育与他校相比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容忽视的差异:一方面要落实国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担负着与本地区和本校发展紧密相关的责任。调查对象是华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95名学生。发放问卷95份,回收95份。问卷共20题,内容包括背景信息、特征信息、基本态度三种题项;相关因素共分为6个,分别是英语技能和英语知识课程对比、课程内容重要性对比、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兴趣、人文课程兴趣、学校特色课程兴趣、学校公选课调查。该问卷调查的主要目标是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动机。(2)国标和校标的关系。(3)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思路。

4调查结果

(1)本校英语专业学生最重视的学习内容仍然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其中传统技能四项,即听、说、读、写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翻译紧随其后。然而对于文学人文课程价值的认识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兴趣、老师和教材的吸引力、文学等课程学习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要求较高,导致学习成果不易显现等等。但其中更深层的原因应与英语专业教育政策有关。在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英语专业重技能训练,而轻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培育。(2)在现有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动机没有明显分别,其中英语专业传统必修课“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稍显突出。体现地区特色的“广东文化遗产”之类的课程得到一定的关注,本校特色课程农业和生物生态类课程主要作为选修课的考虑对象,但同计算机等实用性强的课程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学生反映文学和人文课程的学习主要还是以常识类知识的传授为主,暂时没有感觉到对自己的思考能力或生活技能产生积极的作用。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补充知识、培养特长和兴趣。但学生也表示个别课程内容枯燥,上课方式单调。(3)根据对本校英语专业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种类和开课单位的观察,“语言学”“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英语系开设,同时英语系也开设“圣经”“希腊神话”“生态发展史”“经济学导论”等专业选修课,“中国文学与文化”“世界历史”“艺术”“农业”“生物”等课程由其他学院开设学校公选课。如前所述,部分学生对非本系开设的选修课程兴趣不是很高,且存在选而不学、学不能用等消极现象。因此如何设计和教学人文素质类课程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成了管理者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5解决方案

(1)学习动机的培育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针对文学和人文类课程的兴趣,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奥斯伯尔在学校学习中把学习需要分成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脱胎于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知欲的认知内驱力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最基本的内部动机[11]。要让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课程等产生求知的欲望,就必须让他们意识到掌握这些知识是认识人类世界、解决人生实际问题的需要;作为外部动机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能让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因为这些学业成就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尊重。英语专业作为独立的人文学科,在当今“人文回归”的道路上必须发挥自己特有的学科特色,找准自己在现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改变长期以来英语专业作为工具性专业依附于其他学科的窘况。与此同时,英语专业学生也需要清楚地理解和认可本专业知识的价值,用学习英语专业的学业成就获得地位和尊重,而不是简单地用英语语言技能在人才领域竞争。(2)国标和校标的结合黄国文[12]指出外语教育改革必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相互作用。一方面,外语教育政策和战略部署等需要向基层有关教学管理者和广大外语教师解释和说明,以便更好地把政策、方针、思路等在实际教学中执行和落实;另一方面,基层教学管理者和外语教师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有关的政策、方针、思路进行实施,同时也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反馈意见。近年来教育部制定政策,高等教育从规模化、扩张性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入以提高人才质量和专业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标准化道路。英语专业国家标准是高校开设英语专业基本标准和准入条件;而国标之外还应该由各地区。各学校依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特殊标准。因此高校要在国标精神指导下,在“校标”中明确定位,在培养方案中体现特色,在课程体系中凸显自身优势[13]。如前所述,本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以农林类学科为主,英语作为人文类学科的培养目标还是趋同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统一标准,基本上没有体现本校专业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更谈不上制定学校标准。本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结果均显示英语专业学生对农业类课程兴趣寥寥,同时学校也较少开设体现区域文化特点的选修课程。黄国文指出大学的特色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业大学英语专业要有自己的特色,学生要有家国情怀,懂农业、爱农村,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农耕文化的故事,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牵线搭桥,能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14]。因此,本校英语专业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校内对教师和学生明确本校英语专业的特色,校外向社会和用人单位宣讲本校英语专业的特点;尽早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满足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标准;专业课设置方面可以加入“农业”“生态”“广东文化”等专业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学生跨学院选修学校特色专业,并积极参与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3)系统学习的方法AUDI.R[15]认为三种知识指导着人类的生活:科学知识、道德知识和宗教知识。其中科学知识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而经过证实的假设就变成了知识;道德知识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宗教知识探索上帝否存在。如前文所述,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以及英语国家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的理论和知识。这些知识既有科学的元素,又有文化传统和宗教故事,它们的结合构成了英语专业的知识系统。1991年钱学森提出“学科系统观点”,对我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系统具有多元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其中居第一位的是整体性[16]。查有梁[17]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指出基于整体原理的教学手段是十分行之有效的: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然后学习各部分,掌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最后又综合为整体;其次,必须纵横联系,善于发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最后,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推进对学科整体的理解。因此,英语专业作为拥有独立属性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大的整体。“语言技能”类基础课程,“文学”和“人文”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如“翻译”“教育学”“经济学”等是这个整体里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作为农业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们必须学习农业特色课程;体现广东经济区域地方特色的知识也应该得到重视。另外,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研究英语专业课程与校内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利用选修课的机会拓展视野,补充知识:如“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与“历史专业的古代西方历史课”;“英美文学”与中文专业的“文学”课等。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来说,课程的设置前后需要考虑关联性。大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之后的教学安排为了避免重复性教学,基本不会再有关联课。结果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内容遗忘,或者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习没有呈现阶梯式的进步。当然同类知识的课程多次独立开课显然不合理,教师可以采取融合教学的方式,在上新课过程中有计划地融入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效地维护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关联性。

6结论

英语专业的人文回归给英语专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道路,也为英语专业找回了专业自信和价值。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历史悠久、包罗万象。学习人文知识有助于人们认识过去、解析现实、预测未来。作为大学教育的受惠者,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这门外语,更要学习英语的语言学理论、英语文化和历史知识,搭建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再者,作为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华南地区农林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更应该抓住国标带来的巨大发展契机,在统一标准的有力支撑下积极寻找自身特色发展的机会,尽早制定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满足区域经济和农业英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颖欣.《易传》人文精神探赜[J].管子学刊,2014(3):38-42.

[2]方晓东.西塞罗教育思想述评[J].《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2009,572-576.

[3]程海霞.超越时代:奥尔特加•加塞特的高等教育思想——基于《大学的使命》[J].教育进展,2011(1):55-58.

[4]秦明利.外语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J].外语教育与研究,2013(1):58-63.

[5]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243-319.

[6]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12-120.

[7]查明建.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与人文课程的意义———以《国标》人文课程为中心[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1):18-26.

[8]颜凯.走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困境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1):108-109.

[9]李艳铃.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5):42-47.

[10]华南农业大学.学校简介[EB/OL].

[1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2]黄国文.从《中国外语》看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J].中国外语,2009(5):16-20.

[13]冯光武.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J].外语界,2017(1):2-6.

[14]黄国文.Halliday对桂诗春的影响———关于农业英语的思考[R].南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外语教学研讨会,2018.

[15]Audi,R.Epistemology: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Knowledge[M].London:Routledge,2011.

[16]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1-25.

[17]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3):31-42.

作者:杨敏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