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隐性备课的独特性质与路径
时间:2022-03-25 11:28:54
导语:中学语文隐性备课的独特性质与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隐性备课是指语文教师“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的备课活动,它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并对教学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隐性备课具有形式的内隐性、内容的广泛性和效果的潜伏性三个特殊性质,据此,语文教师应该足够重视隐性备课、广泛积累学识并给学生足够的耐心。
关键词:中学语文;隐性备课;语文教师;内隐性;广泛性;潜伏性
一、引语
备课是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做的工作,但大部分语文教师却将备课简单地等同于写教案、做课件。写教案、做课件固然重要,但真正需要语文教师重视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备课。那么,在语文学科中,隐性备课区别于一般性备课的特殊性质是什么?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进行隐性备课?想要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隐性备课。因此,以下将从隐性备课的理论内涵、语文隐性备课的特殊性质和语文隐形备课的实践路径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二、隐性备课的理论内涵
(一)理论渊源。于永正在《名师的备课经验》中说:“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了解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1]余文森、黄国才等在《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中提出:“我们认为,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是看不见的准备,即‘慎’,这种准备是上位的,看似‘无用‘’,却“无所不用”;撰写教案、设计练习、反思笔记等,是看得见的准备,瞄准‘有用、有效’”[2]孔凡哲也在《有序备课•备课务实与新技能》一书中提到:“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这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些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能使教师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33年从教经验的历史老师表示:每一节课,他都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但是,如果仅仅是针对某一个课时的话,那他大概会花15分钟的时间去准备。从各位前辈的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家都不谋而合地将备课分成了两大类:于永正所说的显性备课和隐性备课;余文森、黄国才等提到的看得见的准备和看不见的准备;孔凡哲提出的狭义的备课和广义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花十五分钟备的课和用一辈子备的课。其实,这些表述中的隐性备课、看不见的准备、广义的备课和用一辈子备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备课的的工作过程和结果都是不需要具体的形式将它们显现出来的,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隐性备课确实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的,并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二)理论内涵。结合前人有关隐性备课的阐述,隐性备课就是:教师在认真地研读课标、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分析学情、联系生活实际之后,结合自己的个人气质和授课风格,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编写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结束之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其优缺点,并总结经验教训的备课活动,它存在于教师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它是“细水长流”的,不是一蹴即就的。(三)理论意义。就像《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4]意思就是教师讲课时要让学生如沐春风,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师的讲授之中、跟着教师去学习,就像听众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优秀的歌唱家唱歌一样。隐性备课正好可以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隐性备课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又是教师是否可以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一厢情愿地将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会生硬死板,提不起学生任何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隐性备课,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写教案上,隐性备课一旦做到位了,教案哪怕只有几行简单的提纲,教学效果也不会受到影响。以下将结合语文学科来进一步分析隐性备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隐性备课区别于一般性备课的独特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的内隐性。形式的内隐性,就是指隐性备课在表现形式具有让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形式的内隐性是隐性备课最突出、最典型的特征。把“备课”简单地等同于“写教案”的思想在今天早已过时了。教案的撰写确实是教师备课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写教案绝不是备课的全部。研读课标、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反思教学、留心生活、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等工作都是隐性备课的主要内容,但是语文教师却无法将这些工作呈现在备课本或者电脑上,所以它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具体的呈现形式的。(二)内容的广泛性。内容的广泛性是指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广泛地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内容的广泛性是隐性备课的重要特征。这也是由于语文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以及语文学科的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所决定的。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力求做到使学生对所喜爱的课程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的要求多一、二十倍。感到有力量主宰所喜爱课程的知识,是促进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5]语文教师想要上课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想要让学生如沐春风、学有所获,就必须要在备课时跳出教材、跳出教学大纲,广泛地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古今中外、历史哲学都要有所涉及,而这些内容正是需要语文教师在隐性备课时主动去学习和内化的。因此,隐性备课的内容具有广泛性。(三)效果的潜伏性。效果的潜伏性是指隐性备课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在短时间内是显现不出来的,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分晓。语文学科极具人文性,因此隐性备课需要语文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学习上的教学效果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应、课后的练习或者考试显现出来,但是教师对学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影响却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6]这里所说的需要五年、十年才能看到的结果绝不是指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而是指教师对于学生心态的培养和三观的塑造,而这两方面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是显现不出来的。因此,隐性备课的教学效果是具有潜伏性的。
四、中学语文隐性备课的实践路径
鉴于隐性备课有形式的内隐性、内容的广泛性和效果的潜伏性这三个主要特征,语文教师们应该“对症下药”,以隐性备课的三个特殊性质为突破口思考隐性备课的实践路径。(一)语文教师应该足够重视隐性备课。由于隐性备课具有内隐性,它没有具体的呈现形式,所以很多语文教师会因此而忽略了隐性备课的存在,从而不进行隐性备课,把写教案当作备课的全部,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写了教案就是备好了课。但是,隐性备课虽然看似不存在,但是却像空气一样是存在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是和我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试想以下几个画面,当看到夕阳缓缓落入滇池,海鸥漫天纷飞的景象时,你可能更能体会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那令人惊叹的美;在遇到童年时候的玩伴时,一切物是人非,你一定会更加理解《故乡》中“我”的无奈与感叹;在听完好友抱怨其男友在和她交往前后的变化之后,你的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好友的口中的一词一句竟和《氓》中的语句有几分相似。这些日常生活的画面都可以化作教师们备课的素材融入到教师的专业气质之中,在教师上课时助教师一臂之力。所以语文教师们要足够重视隐性备课,把隐性备课变成一种习惯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心去感受语文,然后你就会发现语文真的无处不在,隐性备课真的无处不可进行。总之,生活处处是语文,学好语文可以使人更会生活,留心生活也可以让人更懂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足够地重视隐性备课,千万不能忽略它。(二)语文教师要广泛积累、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由于隐性备课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心目中语文教师的特定形象。确实,“读万卷书”是对一名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这里的“万卷书”不仅仅是指和语文学科相关的作品,还应该包括其他领域的作品,如;教育类、历史类、自然科学类、哲学类、心理学类等等。只有拥有了丰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出其不意的提问时,才可以游刃有余、镇定自如作出解答。例如,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例:在给学生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到:“……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是不是说明马克思的事业发生了什么问题?这又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永垂不朽’呢?”李镇西老师在书中直言不讳地说他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的意外和紧张,因为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并且从严格意义来上说,这是一个超出了语文学科范围的问题,但学生既然提出来了,作为教师的他就要正面回答。在听到问题之后,李镇西老师先简单地幽默和调侃了几句(给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然后他开始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现状以及他自己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提问做出了精妙绝伦的回答,收获全场师生雷鸣般的掌声[7]。试想:如果李镇西老师仅仅只从语文课本出发备课,不了解世界历史、不了解我国国情、没有读过《共产党宣言》,那他面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时,要如何作答?可能只能敷衍了事,让在场的师生大跌眼镜。因此,教师们必须博览群书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三)语文教师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由于隐性备课的教学效果具有潜伏性,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耐心。语文是极具人文性的一门学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乐观的心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情操。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严于律己,从我做起,用自己正确的三观和健康乐观的心态去塑造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不食人间烟火,具有“超人”的精神境界,而是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要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服务他人、甘心付出的奉献精神,有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职业精神,而语文老师的这些精神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又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养成并展现出来的,学生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心态可能要在五年甚至十年之后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并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必须要有十足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成长。
五、结语
隐性备课并不是刚出现的新事物,只要有教学的地方就有隐性备课。隐性备课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的丰富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并且语文教师一旦将隐性备课做到位了,就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节节高质量的课堂并让学生投入其中,并且语文教师可以让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健康乐观的心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足够重视隐性备课,将隐性备课和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师想要将隐性备课做到位就必须要认清隐性备课的三个特殊性质:形式的内隐性、内容的广泛性和效果的潜伏性。根据隐性备课的三个特性,教师要对症下药,要做到足够重视隐性备课;广泛积累、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有足够的耐心,不可急于求成这。总之,隐性备课十分重要,语文教师们一定要重视隐性备课,将隐性备课“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肖川.名师备课经验:语文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2]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等.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2.
[3]孔凡哲.有序备课•备课务实与新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4]高时良,译注.学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44.
[5]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5.
[6]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
[7]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25.
作者:邹小娇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 上一篇:古代经典小说在中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