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时间:2022-07-26 10:31:11

导语:乡村振兴下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振兴下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摘要]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乡村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当前,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当城市的中学生已普遍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乡村中学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却存在设施落后、意识淡薄、资源匮乏、师资不足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因此探索乡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实现乡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优质化,对于提升语文教育质量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中学语文;乡村振兴研究性

学习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1999年这一概念被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引入,自此之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开来。如今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已成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程和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它的出现对乡村中学来说却是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摆在乡村中学面前的一道难题。

1研究性学习概说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基于学生自身兴趣通过科学研究在活动中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即这一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语文研究性学习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的特点。第一,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求知的欲望和勤于思考的品质,它一改传统学习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建立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作为权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帮助者和参与者去指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第二,开放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式、结果等都具有极大开放性。它不局限于语文教材或特定知识体系,一切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学生感兴趣的与语文相联系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来源,范围非常广泛。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研究主题的选择、研究视角的切入,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十分灵活。在研究结果上,研究性学习没有既定的标准答案,这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表达和个性化发展。第三,实践性。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它十分考验学生设计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实地调查研究、分工合作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除了关注成果展示,更应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真正投入其中并有所学、有所得。第四,探索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探索式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研究过程中具备科学探索的态度和品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品质和创新能力。

2城乡研究性学习差异

了解城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机制的基础。2.1设施配置。在当前城乡教育现代化进程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乡村中学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经费配置、信息分享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学,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落后等问题,不仅地域位置与经济条件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而且随着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撤点并校”已成了不可逆的历史事实,乡村学校日益萎缩,导致原本就“发育不良”的乡村学校更加难以生存。2.2师资力量。就师资力量而言,由于城市经济发达、教师待遇好等因素,城市中学师资更为雄厚,在育人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明显更具优势。相比之下乡村中学不仅师资紧缺,而且教师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偏远乡村学校更为严重,因为教师不足只能进行复式教学,或是一位教师包揽数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连正常的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开展研究性学习。2.3教学资源。语文研究性学习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需要向课外、校外开拓资源。在这一点上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各有优势,在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等方面城市学校更为便捷,而乡村学校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是一些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2.4家庭环境。从家庭环境看,城市家庭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均高于乡村家庭。城市家庭往往在教育消费上投入较多,而农村家庭除学费外基本没有其他教育支出。而且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群体也随之扩展,长期的寄宿制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乡村学生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丧失安全感和自信心,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

3乡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困境

3.1教师意识淡薄、能力不足。在乡村地区,一方面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意识较为淡薄,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最终服务于高考,在考试这根指挥棒下更关注学生的分数与成绩,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不太关注。另一方面,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相关理论知识上处于空白状态,即使想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观念上的不重视和能力上的欠缺导致乡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困难重重。3.2教学内容去乡土化。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的缩影,在城市文化急剧扩张的今天,乡村学校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土文化中独有的价值,以致教学内容向城市学校靠拢,造成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尴尬境地。同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乡村学校的文化现实,使乡村学校处在课程改革的边缘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教育改革的排除机制。长此以往,乡村学校或许将成为一个空洞的地域符号,失去自己独有的文化价值。3.3配套设施跟不上学生需求。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信息搜集,而乡村的学生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配套设施都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学生获取相应信息的需求,这严重地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以图书馆为例,大多数乡村中学图书馆资金有限、容量小、书籍少、电脑更少,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多,接受信息的来源也十分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乡村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

4乡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4.1学校层面。4.1.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组织落实工作。乡村学校应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教室、图书馆、体育场、实验室以及学生宿舍等设施的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作好调整规划,不断改善师生的教学环境,确保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例如,图书馆中可增加地方文献阅览室。同时,要规划好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课时分配、学生学习要求以及教师工作等方面,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制度保障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组织进行检查督促,在实施结束时要总结反思,对下一次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提出指导意见。4.1.2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于乡村中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挖掘乡土价值,开发校本文化,承担起传承乡村文化的重任。学校应对学生语文学习环境和背景进行分析,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设计适合本校师生,满足语文课程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的特色语文课程,可以选取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方言土语、文化名人等方面的资源,在充分考虑本校实际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开发旨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课程资源。学校管理层要赋予教师自主决策的权利,鼓励全校成员共同参与其中。4.2教师层面。4.2.1加强研究意识,学习理论知识。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陈旧的教学观念必然导致教学实践的落后,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加强乡村教师群体的研究意识,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实施模式等,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细化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指导学生选题开题、计划方案、文献索引,在课题具体实施过程要及时检查督促学生整理、汇报、交流研究资料。此外,还要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创造开放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真正的活动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4.2.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多元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建立档案资料,将评价工作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鼓励性评语为主,评定学生成绩的同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还应在内容、形式、主体上体现出多元化,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可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边交互活动,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4.3学生层面。4.3.1语文特性与地域文化兼顾。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接,因此乡村学生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选题应尽可能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兼顾语文特性与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欲望,还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和社会责任感。4.3.2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结合。由3-6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有独立工作又有小组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突显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当小组齐心协力制定出一份周密的研究计划,并对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和涉及的问题有充分的预设和解决方案,有步骤地完成文献检索、数据采集、调查采访、结果分析、论文撰写、成果展示等工作时,必然会对研究课题从感性、碎片化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系统化的认识,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收集信息、组织管理、团结合作、科学研究等能力,还实现了自我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结语

探索乡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困境与出路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乡村学校的学生在城乡一体化教育的进程中享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而不是成为无知和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乡村学校深深扎根于乡土文化,有着其独有的文化内涵,而乡村中学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正是以这一点为凭借,发挥它自身的独特价值,以促进乡村学校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王勇.城乡文化一体化与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2(03).

[2]杨中利.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危机——从乡村学校的视角审视[J].中国农村教育,2019(22).

[3]赵恕敏,纪德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文化的定位与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3(03).

[4]倪文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04).

作者:涂旗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