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思考

时间:2022-03-20 08:41:09

导语: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是改革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新的教育形式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离不开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因此,语文教师要适时、适度地使用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教学策略

语文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于一体的学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点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学生的感悟,注重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三维目标[1]。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有限、教学资源有限,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三维目标,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策略”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方法。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采取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案和方法。下面笔者谈谈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学习兴趣包含自发因素,也包括后天事物的激发,且大多学习兴趣源于后天事物的激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但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就要植根于亲身体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新媒体,传播方式迅速快捷,演示效果直观立体,还能根据上课内容和情境插入符合场景的音乐,暗示文本内容和中心的画面。新媒体还能将大容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新知事物的好奇心,制作视听观感极强的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电教媒体的直观视听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围绕教学目标,巧设课堂问题,重视课堂“生成”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在一节课中讲解所有知识点、贯穿所有教学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围绕每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巧设课堂问题。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导读纲要自主学习,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并上交问题。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汇总学生出现的问题,设计好课堂提问,对重点、难点、易错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为了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可以巧妙引入教育新媒体技术,如希沃白板的白板批注功能、放大镜功能、遮罩功能等。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三维目标教学下“先学后教”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设计课堂问题时,我们一定要避免“假问题”出现。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教学互动、活跃气氛,就设计一些表象化的、缺少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取悦学生、迎合学生,这样的课堂看似活跃,实则毫无意义,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没有帮助。在问题探究环节,教师一定要全心全意参与课堂,尽量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生接轨,敏锐发现语文课堂中“生成”问题,利用“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祥林嫂》一课时,预习学案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是被什么害死的?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回答:“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的。”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而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你能从课文的哪些方面找出依据来?”这样巧妙地将学生拉回到文本教学,之后借助希沃课件批注功能,让学生勾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进行融合,完成了课堂学习流程。这样的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教育改革过程中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三、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进入中学后,由于生理、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的改变,学生心理呈现出幼稚性和成熟性、向上性和盲目性、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的矛盾。随着学生心理发育的急剧变化,他们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试图摆脱教师和父母的控制。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和学生沟通,一起探讨问题。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思维出现困惑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启发和帮助。因此,教师在课前关注、重视、疏导学生的心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的教学情境。班巴斯基说:“兴趣所固有的基本成分中,应当强调的不只是情绪上的兴奋,还有情绪上的特征,这表现在认识的愉快上。”可见,要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既感受到快乐,又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利用媒体技术的搜索功能,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具,进而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环节跌宕起伏,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让课堂传递的信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响,最终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其“基础性”就要体现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语文课就要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语言文字去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植根学情,巧抓课堂“生成”问题,利用课件的预设性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内容的愉快体验,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张玉荣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东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