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生命教育的价值

时间:2022-03-15 04:19:42

导语:中学语文生命教育的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生命教育的价值

摘要:中学语文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爱与感悟。文章阐述,要实现这一目标,能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具体策略:一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掘教材中富含生命教育的生动素材;二是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去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生命观;四是在课外阅读中延伸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生命教育;教学渗透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让他们能够理智地去看待和珍视生命,帮助他们感悟生命,对生命怀有敬畏之情、对生命始终会有一种礼赞的态度、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生命教育点点滴滴地渗透进语文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中进行生命教育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都直接或间接地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因子。许多课文都包含有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生命和爱。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索、去挖掘领悟,需要教师启迪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认识生命、感受生命,进而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豁达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生活观,丰富个体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品质。冰心的《谈生命》一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最佳篇目。这篇散文情感丰富、寓意深邃、文笔清新。作者通过美妙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和壮阔、奔放的意境,对生命的自然现象进行了形象细致的描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细读这篇文章,能够使其加深对“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内涵的认识和感悟,获得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又如《猫》《斑羚飞渡》等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用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世界,厚待生命,礼赞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等课文,让学生从中学习正确对待闲难和生活,感受生命的顽强,学习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我,升华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深刻认识生命的永恒。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深刻感悟生命价值,体悟生命哲理,为生命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在感悟生命的伟大和弥足珍贵中,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懂得呵护生命、体验生命的力量,欣赏生命的顽强,领悟生命的意义。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叙述的是“诺曼底”号轮船航行途中被撞遇难的事件。文中的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勇气和视他人生命无比珍贵的髙尚人格感人至深。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好素材。课前,教师可深人钻研课文,挖掘生命教育的“切入点”。课上,教师抓住生命教育的“爆发点”,紧追不舍,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思考感悟:“为什么课文中说‘人们感到一位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学生很快能想到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哈尔威船长。再跟进一步:“船长的伟大在哪里?”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经过思考讨论,问题也难不倒学生。这时,应再深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之更加切近生命教育核心:“在‘诺曼底’号遭到撞击遇难时,船上的人都在想些什么呢?”“在紧急关头,船长为什么用鸣枪阻止逃生的人?”“船上的人都被救援逃生了,可是船长为什么自己不逃生?”问题设计有递进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深人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要崇敬那些为他人的生命而献身的人”的高贵品质。又如《三颗枸杞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是“我”因为逃学与三叔在小树林里偶然相遇,三叔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动地教育“我”,要让生命在对人生理想的守望和不懈的追求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教师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可在课前指导学生把逃学的一部分编排成课本剧,在课堂上扮成角色接受一次深刻的生命价值教育。如此一来,充满生命化教育的语文课堂,改变了过去沉闷、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因此也就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和谐交融的生态系统。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面对学生时更应当充满真情真爱。在生命化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中,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并让他们学会自信与坚强。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让课堂回归生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让课堂闪烁生命的华彩,使语文课堂成为本真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升华。

三、在作文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生命观,首先要使学生正确看待生命。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一生都将经历一场不可逆的人生历程,生命的美丽就在于它经历无数次艰难险阻,依旧能够倔强顽强地一路前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贴近生活,相机命题,让学生通过记真事、言真情、写实感来记录独特的生命历程,使自己的生命经历不再随记忆的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产品,而是以文字的形式留下“历史的轨迹”,给看似单调的学习生活赋予独特的体验和生命韵味,从而固守一份对世界和生活乃至生命的创造的意义。在学完了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后,指导学生作文: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张默然、张海迪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片段,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人热爱生命、勇敢地面对死亡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生命和人生有什么新理解呢?请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接着又进行提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了!一些身体有残疾、身患绝症的人,当面对死亡时,他们选择的是坚强,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尽管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点小麻烦、小曲折,但这些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好好地享受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生命在时间中存在,所以更要珍惜时间,我们不但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珍惜他人的生命。一旦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作文也就会写出每个人独特的认识体会。有学生写道:“生活中虽然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比起一些不幸的人,我们应该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感到快乐。对一切烦恼、一切忧愁,挥挥手说再见吧,我要用眼睛去欣赏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用耳朵去倾听美妙的声音,用心灵去感受人间的真爱……我要让我的生命之花灿烂无比!”

四、在课外阅读中拓展生命教育

阅读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师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去"登上髙峰采得仙草,深人水底觅得麵珠”,真正让学生享受阅读、珍惜生命。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推荐教育内涵丰富的美文,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题阅读。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赵丽宏的《生命》、吴志明的《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等;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注意收集报刊书籍中关于珍惜生命的美文,进行阅读交流,甚至布置学生完成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写一写阅读体会,定期组织交流分享。或利用课前几分钟,或利用阅读课,或利用节假日,都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澜.回望/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丨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赵颖.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j.四川师范大学,2010.

[4]刘晓光.作文教学的生命化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冯建军.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

作者:罗海燕 单位:银川市金凤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