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1-15 09:19:53

导语:中学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与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低效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收获。20世纪8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了语文教学低效问题。他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教学效率偏低。20世纪90年代后,这一问题更加受关注。如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提到,语文教材陈旧、作文模式化及课后练习设计刻板严重掣肘了语文教学的发展[1]。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语文教师与学生更多地表现为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2]。中学语文教坛名师韩军老师曾直言,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去了太多的“根本”,呼吁中国语文教育反本归根[3]。时至今日,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语文新课程也在不断倡导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师、学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在实际中,语文教学效果仍有许多不足。

一、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主要表现

(一)课堂缺乏活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一直把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显得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是新课改实施十来年以后,这一现状也大范围地存在。(二)以应试为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升。在当前高考制度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高自己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机会与空间,更多充斥的是对高考考点及热点的分析与总结。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有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对应试作文的格式化、程序化的操练上。学生书面表达语言干瘪,没有鲜亮的文采。(三)口语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语文关乎口语和书面表达[4]。语文课程学习最重要的实践意义之一,就在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以及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表达和展示自己。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无用论”的口号也随之甚嚣尘上。中学生无论是口语表达能力还是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二、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剖析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从教育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育价值追求来看,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总体,对语文学科教育认知严重不足。仍然是围绕应试教育,在语文教学认识层面和管理层面都很难有人从文化修养层面认知和实践。(2)语文教师执教行为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改善,更加注重模块化教学。比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这些对语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版块,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版块教学。(3)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界定和评价标准不统一,评判依据比较主观。有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等课堂表现作为评判标准;有的以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作为评判标准;还有的以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的主观感受评判。这些评价较为定性和抽象,难以准确把握,无法达成普遍共识,操作性差。

三、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内容的生成与表现,教学流程的开展,都依赖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所以,语文教师除了教师必备基本功以外,还应该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个性和融通豁达的心性,应将各种知识通达地转化为应变生活的智慧,能满足孩子各种好奇心,能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心灵导师。(二)转变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主体行为取决于主体认知,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为了改变传统消极教育教学观对语文教师的影响,必须重视语文教育教学观的转变。语文教师需要在认知层面上确立语文课程资源观,建构知识观、教学观以及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素质教育观等[5]。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广博的学科,语文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实践者的姿态,不断反思语文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对语文课程新理念和语文素养的内涵认真钻研,主动践行和有意识地自我监控。(三)改变以高考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语文教学宗旨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好的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在对语文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发挥语文课程的多种功能,语文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只为应考遴选。不管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进行,只要语文教学的这种以高校遴选为主的评价观不改变,就无法回归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评价观,中学语文教学层面便始终难逃低效顽疾。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边东书.校园有韵自风骚[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3]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7-1.

[4]夏建娟.真情妙悟铸人文:一位“齐鲁名校长”的教育步伐[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5]贺卫东.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陈晨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