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调和“经典”与“时代”矛盾
时间:2022-05-02 10:36:48
导语: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调和“经典”与“时代”矛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时代相隔久远,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热情不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把经典作品与现实思想、现实环境相对照,与现代艺术交融,来调和经典与时代的矛盾。
【关键词】经典作品;现实;矛盾;调和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和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文化思想等内容,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塑造青少年高尚人格、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当前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大多是名家名篇,相当篇目是流芳千古的文章,它们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意蕴丰富,博大精深,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最为理想的载体。
一、调和“经典”与“时代”矛盾的必要性
当前中学传统经典文学的教育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中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令人堪忧,不感兴趣、畏难心理特别严重。即便不得不学,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它们当作学习应试技能的材料而已,难以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熏陶、审美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固然有语言障碍、应试压力、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原因应是时代的隔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代的距离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多离学生生活时代太远,学生的个人阅历、文化素养与文本作者的经验难以比照,因而难以引起心灵的共鸣。二是网络对经典文化的冲击。由于大众文化伴随着城市消费文化和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那些充斥着流行和时尚元素、崇尚轻松化、功利性与感官刺激的畅销书,网络文学正猛烈地消费着当代中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三是过于浮躁、功利的现实环境对中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冲击。当古人“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变成今人普遍的“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的功利思想时,阳春白雪的经典作品也就成了中学生无法消受的奢侈品。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努力调和“经典”与“时代”的矛盾,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传承,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更容易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才可能实现经典作品在中学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二、调和“经典”与“时代”矛盾的策略
调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与“时代”的矛盾,就是要找准切入点,挖掘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把经典作品的核心意义与当代现实类似元素相比照、与当代类似作品相比较,或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演绎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内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想对照,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现实意义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其自身所具备的内在的时空超越性,它能历经时代的的洗礼,穿越千年时空,给一代一代人思想的启迪、灵魂的震撼。不管人类思想的脚步跨越了多少时光,经典作品总有一些东西如影随形,给人以启发、给人警示、给人参照。比如孔孟思想的仁爱,屈原、杜甫诗的爱国忧民情怀,韩愈、李密文表的孝德亲情,王勃“不坠青云之志”的自强精神,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尽量做到联系现实生活,把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想相对照,用当代的理念去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和“经典”与“时代”的矛盾冯碧红解读经典作品的智慧,不仅可以消除时代的距离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而且还常常会让学生有“发现新大陆”的惊喜和震撼,从而激发阅读、探索、思考的兴趣。以中学语文中的经典篇目《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文中,孟子在借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问题时引伸阐述的“为王之道”中,指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于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实”“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为“王道之成”。这些文字所体现的大力发展农、林、渔业等经济的富民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与当今“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的思想和“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与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吻合的,甚至跟眼下的“精准扶贫”也有相通之处的。在教学中,可将两种治国理政思想相对照、对比,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他们感受到古代的“入世”思想与现代的主动作为之间的呼应重合。这样给学生搭建与先贤对话的平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会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二)用经典文本映照当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永远新的旧故事”是对“经典”的一种形象的定义。经典从本质上讲,关注的是人类和社会在存在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永恒的价值和主题。我们今天遇到的许多社会问题或精神上的困惑,其实已“源远流长”。方仲永的悲剧还不时在当代“舞台”上演,“小悦悦”事件也让我们重见鲁迅笔下的那帮“看客”……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钟启泉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帮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他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环境。”讲读类似道家等思想流派作品时,学生理解难度大,可将经典文本与时下环境相结合,尽量找到二者的重合点,充分发挥其现世价值,搭建对话平台,有效地解决学生阅读之惑,甚至是心灵之惑。在中学教材中,庄子的《逍遥游》是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文章,他们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现在学习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在宣扬“无为”的消极思想?教师授课时,可从“健康”话题切入,联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抑郁、焦虑、愤怒等不良心理情绪的侵袭,有些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出现一些过激行为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领悟《逍遥游》中的“无为”思想,所倡导的追求自然、顺应本心、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思想,正是上述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因为它阐述的是追求自由、平和、宁静的心态,让精神得到解放。而文中的“鱼—鲲—鹏”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挣脱周边阻力去追求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的一种精神解放,也是反对“人为物役”,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境界。如此将经典文本与时下环境结合分析解读,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进而让学生在经典中“见其大得其深”,这样不仅让学生解决了对文本的畏惧和困惑,而且还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让经典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精神食粮用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心态,健全学生的人格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形式与现代艺术交融,消除文体、语言等造成的阅读障碍
由于教材中多数优秀传统文化篇目是文言文,加上古代诗、词、赋等特殊的文体特征,阅读上语言和表达方式上的障碍,确实是当代学生对经典作品不感兴趣的另一大原因。消除这个障碍就得从课堂形式的新颖上下功夫。教师可以尝试在教授古典诗文时融入现代的艺术形式、现代技术手段来演绎作品的深刻寓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①用话剧的表演形式来演绎课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请学生主动参与到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再创作的过程中,比传统教学更易于让学生接受。首先,话剧演出本身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教学活动,其次,这种课型学生在改编剧本、导演、演出的过程中,就经历了一个“阅读—研究—再创作—诠释”的过程,对原作的理解自然会比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更深刻。再次,在话剧表演的过程中,作为演员的学生,是一个合作性群体,他们既要理解自身的角色,又要根据他人的角色和观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表演,从而达到双方合作演出的一致性目的,这对学生也是一个实践性的交流锻炼过程。而观看演出的其他学生既是观众又是评委,欣赏、评价过程就是一个更高的学习层次。以经典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为例,该篇目作为古代经典的爱情悲剧,其情节性强,能吸引读者和观众。因此,该文可采用话剧演出的教学形式,即在教师粗略介绍基本情节和必要的渲染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再创作话剧并表演。笔者多次尝试,效果相当不错。②用现在流行歌曲与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许多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抵触,并非因其厚重含蓄,跟个体所具备的鉴赏水平相距太远而畏难,而是一种对陌生文学形式的原始淡漠。针对这种情况,有时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可以选择一些中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较鉴赏。因为许多中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也很有古诗的意境和风格,用它们跟古典诗文进行比较鉴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讲《氓》时,可以跟与它主题接近的流行歌曲《爱情买卖》比较鉴赏;讲《采薇》时,可以跟内容接近的许嵩的《半城烟沙》比较;其他比如意境接近的李清照的《声声慢》跟周杰伦的《发如雪》、辛弃疾的《龙水吟•登健康赏心亭》跟许嵩的《断桥残雪》比较;风格接近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和周杰伦《兰亭序》都可以进行比较鉴赏。③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领会诗歌意境是一大难点,要让学生在领会诗歌意境时,能够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教学的关键。可是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再现意境”仅靠单纯的语言描绘有时会很难达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比如通过音乐或者影像来“再现意境”,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以“声”会“意”或以“象”会“意”,以达到“浅入深出”的效果。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诗歌那空灵静谧、清幽飘渺的意境,那摇曳的情思、迥绝的宇宙意识,学生是很难领悟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聆听著名朗诵家的配乐朗诵录音,或者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舞蹈视频比照欣赏,这样以多种形式去再现诗歌意境,效果非同一般:一以视听的感官愉悦引发兴趣,调动积极情趣,二通过比较欣赏,学生就能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美妙的意境。这其实就是情境教学法,用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求知的欲望,用情境给学生搭座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形象与抽象、情感与哲理、阅读与审美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而有趣。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经典文本注入时代精神,将其与时下环境和现代艺术形式及丰富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便能有效调和“经典”与“时代”的矛盾,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欣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也能给予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臂之力。
作者:冯碧红 单位:百色高级中学
- 上一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 下一篇:大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