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2-03-09 10:38:18
导语: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认识非常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总是发生偏离。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明确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教授与灌输得到的,而是学习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一定的媒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应该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在教育思想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未彻底摆脱“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虽有很多新的尝试,但仍未取得彻底性的思想突破。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素及其关系
教师要明确自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首先要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要素及其关系。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要素即教师、学生、文本。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和学生各执一方,文本是师生共同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中心。中学生的阅读侧重于“一般的阅读”,而不是“国语科的阅读”,首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样要走入文本之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思流转。在共同的文本体验中化解和理清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从而发挥教师主导教学与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师是美感效应场的缔造者
如何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走入阅读教学的内容中,以最快速度走入文本之中,需要教师建立美感效应场。调动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认知文本内容和思想,去感受文章中美的存在。美感效应场应是教师、学生、文本间融合互动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和谐、愉悦、怡情的课堂对话过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僵化的课堂灌输,不是沉闷的程序化过程,师生同为语文教学的要素,从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师生教与学的活动并不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主客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开放的、辩证的和谐共促关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理应创设一个以文本为依托的师生之间能够进行精神交往和情感交流的美感效应场。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为全面快速进入文本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平台,创设环境,从阅读一开始就想方设法拨动学生丰富情感的琴弦,伴着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将情绪和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教师可以对文章背景资料进行充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思流转,作者为什么要写此文章,写此文章的想法和目的是什么。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过度强调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而忽略作者写作背后的思维世界。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加入此部分环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美感效应。
三、教师是学生审美需求的引导者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有其自己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所以,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篇章整体的审美认知和感受应当居于首位。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对字词句的分析和讲解为其次。在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中,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教学偏离了重心,将字词句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学生在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等篇章整体审美认知之下,对词句的分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掌握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这个“一定程度”上给予引导和深化,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又给予学生信心,也就为不需要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如叶圣陶所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是学习,还要有发现和再发现,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学生的成长力与发展力的重要体现是探究性思维的强弱,这是学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的是审美需求的引导者。美从何处来?教师借用阅读文本,创造一种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在文本探究中有所发现,在思维整合和建构的过程中有再发现,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问、对话、建构、解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师需树立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路径。换言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建立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同处于一个系统之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而不是跟着文本走。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地学。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建立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是非常好的方式。学生阅读的是文本而不是带有教师分析的内容和思想,教师的分析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强加于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教师都要始终坚持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够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淋漓尽致地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与解读。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班级教学,开展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阅读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发出不同声音,不断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不断地与同学相互对话,不断地与教师相互对话,在全体学生充分阐述、分析、辩论的情况下,开始对文本进行整合,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体验过程,学生的思维将会达到一种高度的活跃状态。在此过程中的多重对话是以尊重个体的原初体验为基础的,是科学的对话。在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思维展开了多重审美互动,体验、品味、探究、整合、重建文本的意义,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把人的阅读活动提升到了一个审美的自由世界,是有效的对话。这样的阅读教学思路,可以保证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便是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自身的主导角色,树立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领其积极阅读、深入阅读,从而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何平单 位:广东省珠海一中附属实验学校
第二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的学科,也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目前,学校和家长对于语文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了,学好语文对于自身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教学模式单一、老师在解读文章时会脱离文本的内容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们的个人创造力,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们在教课本基础知识以外,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成分,这在中学的教学中也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是一味地照着课本上的内容跟学生们讲解、分析,而学生们也只是一味地听、记,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好比一个不用动脑子的机器,只懂得接受而忘记了思考,对于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们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弄懂作者写每一篇文章的意图,其中包含的感情等。只有把这些弄明白了才能算是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了。本文叙述了中学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中学阅读教学有脱离文本的倾向:在如今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现在,很多中学借由新课改只是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真正的目的。很多中学确实做到了自主学习了,很多学生因为不受管束了,听歌、说话干什么的都有。这样能学到什么呢?文字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通过文字学生们可以很直观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脱离文本会减弱学生对于文章的欣赏能力,不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更不利于对语文的学习。
1.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学生主体意识流失的倾向: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断改变策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如果能学会独立思考就能更好地提高阅读质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特别的少,大多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
1.3教学有肢解作品的倾向: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时候,当学生善于去注重文章内容的情感和写作意图时,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才能感悟文章的内在的精神。然而,在当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大多忽略文学作品的整体性,而是把文章分解成句子或是词语,一段一段的来分析,不懂得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涵。如果照这样来分割,导致的后果就是文章的内容不能充分掌握,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把阅读看成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那对于正确把握阅读方法来说更是难以实现的。更不用说将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了,因为课内的阅读也不一定就能做好。如何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们应该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们勤于动脑,热爱阅读,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起到主导作用。
2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2.1学会准确理解:当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以后,理解能力随之而然的也会提升。所以,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综合能力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应该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判断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平常的阅读实践积累经验,为以后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联想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语文阅读中,联想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要是有了联想,才能把想象的空间不断扩大,进而更好地阅读写出更好的文章。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激励学生们主动去思考,在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联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古人曾经说过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不懂得课外拓展是相当不可取的。要想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求学生们多读书。学生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要提高阅读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课外阅读,在保证充足的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应该针对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推荐最适合的书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正学生的阅读方式,好的语文阅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
2.4提升教师的素养,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语文阅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也不少,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也要有宽阔的胸怀,清晰的大脑,来营造出一个轻松欢快又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变得更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爱上阅读。总体来说,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想当复杂的过程,首先,教师和学生们都应该重视语文阅读,进而我们才能去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不要在没读懂文章的内容的时候就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听完之后什么都没记住,因此,需要将教学模式系统化,更加合理化,使得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贴切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得语文阅读的效果更好。
作者:刘姝君 单位:茌平县冯官屯镇中学
参考文献:
[1]郑玉梅.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C,2011,(10):52-53.
[2]尚雅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2,(32):34-34.
第三篇:中学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研究
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曾这样讲到:教育就是生活以及生活就是教育等。可见,教育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该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应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教育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这样就能让初中生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体会生活的精彩和美好,进而使其能更好的理解社会生活,最终促使语文整体素养得到提升。
一、开放性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生活化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语文这门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并不仅限于课本,为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应该将教材看成起点,通过阅读的学习开拓视野,并将积累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提倡的是“用教材教”,所以教师对教材的讲述仅仅只是让学生在书本知识中了解、认知语文,然后喜欢语文,最终还是促使其能将视野扩大到生活中。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只是记录鲁迅先生孩童时期的成长经历,但若想通过这篇文章了解鲁迅先生整个孩童时代的经历,则还要涉猎更多有关鲁迅的记载,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就需要学生在后期的生活中以及课外阅读中多加注意。第二,学生阅读思维的开放性。语文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提升其交际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初中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支持多元解读,使初中生在阅读中和作品产生思维碰撞,鼓励初中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实现多种思维交流,使课堂更加开放和活泼,以此解放初中生的思维。比如在《伤仲永》这节内容的学习中,通过学习先应该让学生了解使仲永沦为平庸之人的原因,还要通过文章的例子使学生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发愤图强就可能会遇到淘汰的危险,此时学生的思维可能就被调动起来,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和自身的关系,这对促使其在生活中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将是非常有利的。
二、灵活性
当前虽然新课改理念不断推进,但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说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优势,但是若教学中过分应用讲授法,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权,造成被动、机械学习的局面,这样学生就不能将所学知识正确应用在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生活化阅读教学强调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将传统的讲授法和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及练习法等融合在一起使用,以此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比如学习《春》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结构以及学生的需求,提前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照片,为学生展示四季的风景;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以此体会文章中的盼春、绘春及颂春情感等。
三、主体性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中先应该体现初中生是发展的人。结合初中生的发展规律可知,初中生的发展讲究的是顺序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由于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看成发展的过程,以此促使初中生在学习中依据自身生活体验充实自己。就比如对《红楼梦》这本书,青少年阅读这本书可能就是读一个大家族的故事,读完基本没什么印象;但是中年人就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关系,进而从这种关系联系到当前生活中的复杂人际关系;而老年人可能就会看到人生的命运史,对人生产生更多的感悟。对此,读完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交流,以此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正如谚语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学习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在阅读中只是应该给学生一些指导和点拨,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不能用权威的解读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阅读中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思维方向进行思考,进而使学生的能通过阅读为生活注入更多的思想活水。
作者:李广慧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抚民镇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语文的学习效果以及中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以及老师都必须对其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各种弊端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阅读教学的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创新阅读教学正是我们需要引起关注的。
一、中学语文创新阅读实施的现实意义
1.中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指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实行创新阅读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中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符合《大纲》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几项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中还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这些内容都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中学语文创新阅读符合《大纲》的要求。
二、新课改中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1.培养新型的人才
新课程的理念是培养新型的人才,这里做说的人才是具有高能力的人才,是对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分别是:信息提取能力、分析原因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和探究能力。其中探究能力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最高要求。很显然,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教育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摒弃过去只追求成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2.树立新的阅读观念
新的阅读观念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体验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所获得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在教师的灌输下获得一种有目的性的阅读理解。新的阅读观念还要求在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其在轻松的阅读教学氛围中自主完成阅读任务,获得深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3.建立新的阅读教学观
新的阅读教学观也就是创新阅读观,就是教师通过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对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观念。新的阅读教学观要求教师和学生都产生创造性的行为改变: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联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创新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积极思考,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自我超越。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收获知识和经验,还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逐步养成探究的习惯,并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新课改下中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的策略
1.领会新课改的精神,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转变阅读教学观念,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主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平等对话,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求将学生看做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个体,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的内在含义。转变阅读教学观念,还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症下药。例如,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需要考虑到高中生在现阶段处于情绪较为稳定、情感比较丰富、但是不排除情绪爆发的可能性,还有此阶段的学生拥有较为丰厚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阅读难度,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使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转变阅读教学观念,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先自学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敢于质疑,在反复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阅读《故乡》这一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自学,要求学生在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下自己初读课文之后产生的疑问。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提问,将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尽可能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尝试将黑板上的问题解答出来。阅读教学中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质疑,然后试图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这些疑问。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角色扮演者,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学的把握。因此,中学语文中进行创新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刻不容缓。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呢?首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再加上现在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其次,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将各个学校的教师安排到一个固定的地点,聘请教育界的专家或者优秀教师对其进行1-3个月的培训,是对本地区的教师进行培训的主要方式。定期对教师的培训有利于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调整教师的教学状态,使教师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不定时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传统意义上的对教师课堂的听课都是在教师有一定整备下进行的,这样的形式会使课堂呈现出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评课的片面化。因此,学校应该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不定时的听课和评课,督促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3.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实行创新阅读教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教师的创新素质就是指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要勇于探索,在教育教学中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意识。因此,教师的创新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使其对阅读的文本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并结合逻辑思维来整理文本的结构和写作意图,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进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索。如果有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其换一种思维方法、另辟蹊径,获得“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具有创造力。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以及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不仅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经常变换思路,尝试通过另一种途径去完成教学目标,以自身的创造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宽松、民主、愉悦的环境中阅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力更容易被激发。可见,教师的民主精神对创新阅读教学非常重要。例如,在阅读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时,要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并将各位同学的观点都简要写在黑板上。这样才能激发越来越多的同学积极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大胆的想象。
4.采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
传统的阅读方法过于单一,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教学课堂产生厌倦情绪,导致阅读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没有明显改善。因此,在创新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首先,发现-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发现-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注重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训练,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求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疑,自己提出对本文的质疑,自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联系生活实际阅读教学法。联系生活实际就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或者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那么,联系生活实际阅读教学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熟悉又轻松的思维环境,学生在“有生活”的阅读中学习效率以及思维能力都会提高。第三,想象阅读教学法。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特质,很多重大的发现、发明都离不开想象。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就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理解再现文本中的场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想象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用的阅读教学法,比如:发散思维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等。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综上,中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既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努力向创新型人才转变,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寇占民 李丹 李琪琪 闫文萍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少平,黄瑞志.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5:95-96.
〔2〕黄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索〔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刘长路.在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4〕马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探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6,02:225.
〔5〕王淑玲.新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
〔6〕于娜娜.中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初探〔J〕.金田,2014,08:245.
〔7〕章庆伟.创新阅读与人格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
第五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根据东莞市中考语文教研组反馈的信息分析,学生阅读题丢分比较严重,他们常常不能够准确、全面地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并且要授予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会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题的得分。
一、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促成阅读。开学之初,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笔者先不着急从理论上强调阅读的好处,而是先向学生推荐最近的一篇博文《郑州中学生一篇作文卖出10万》,这个标题很快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笔者经常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外文章,读到精彩之处,就会戛然而止,让学生猜猜下面会是什么样的情节,这种训练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对课外书产生了兴趣。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笔者会给学生读一篇故事情节生动的小文章,或者是身边的小故事,或者是名人、哲理、民间小故事。通过听读训练让学生渐渐喜欢读书,笔者也鼓动他们自己去买书。每当他们买来新书,笔者就要在班里“大肆宣扬”,并读上面一篇好的文章给他们听,买书的学生自然很骄傲。于是,他们自己去买书的“胃口”又被吊起来了。
2.设立班级图书角。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也能随时有书可读,可创建班级读书角,专门设立图书管理员和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学校从图书馆和资料室拿出足够数量的书籍提供给学生。笔者还从个人藏书中精选出200本,提供给学生阅读。
3.制订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每学期初,就应该师生共同制订出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甚至具体到每月、每周的阅读计划,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以便日后的实施和执行。笔者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应读10本课外书,多的要读到20本以上。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固定的自由阅读课,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些好文章。每堂语文课前10分钟讲完课文后,笔者都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在每月初与学生商定本月利用午休、自习课的空闲时间,可以读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读历史、地理、传记,读报纸、杂志。
4.记读书随笔。为了强化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笔者布置的读书笔记采用填表式。填表式的读书笔记有六项内容:(1)读书时间;(2)书名;(3)作者;(4)好词佳句;(5)书中的主要人物和内容;(6)阅读感悟。另外,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写出一至两篇读书随笔,由课代表检查,教师抽查。5.开展读书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读书指导讲座、读书演讲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不仅有助于检查、督促、激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感性地、生动地锻炼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二、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深刻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现今的语文教学,由于中考、高考都不考朗读,朗读教学不但得不到重视,反而被遗忘、被排斥、被抛弃,很多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此时,培养语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加强朗读教学是当务之急。
1.美文美读。叶圣陶曾总结前贤读书经验:“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他还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这里所谓“反复玩味”,就是反复诵读、品味。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笔者感觉教得比较成功的是《岳阳楼记》,诵读它,获得一种像唱歌一样的美好感受。第一课时为预习朗读课,包括正音、示范朗读、学生练读、简介写作背景、自主疏通文意等环节。笔者对课文进行了范读、领读。第二课时为朗读巩固课,并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一、二段。笔者对课文继续进行了教读。然后,我们进行了全班配合朗读,用时25分钟,再用20分钟完成了对前两段内容的分析,明确了重点要解释的词和句子。大部分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对于优美的诗歌、散文,笔者喜欢采用配乐朗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开展,有时也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
2.简单地读,即是指略读、速读。学生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如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第一课时笔者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3)新屋造好了,父亲感受怎么样?学生很快就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3.学会精读。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整体阅读,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读细读,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段论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表达出来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精读训练时,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对句子进行分析。如同样是中心句,在叙事类作品中主要起总领全文、点明主题、抒发感受、收束全文或总结升华等作用;在论述性文章中主要起提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引出论据、总结观点等作用;在说明类文体中则主要起点明说明对象特征或概括事理的作用。又如修辞句,在文学作品中可烘托、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在论述性文章中可使说理透彻,论证深刻;在说明文中则能让被说明对象形象生动,鲜活具体。
三、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当学生通过一定次数的朗读训练后,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在进行此种方法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起初是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哪怕它们是幼稚的,却是学生自己的。笔者在教《春酒》时,一直琢磨怎样把学生的解读真正地落实,经过深思熟虑,采取的方法是:每段提一个能用本段内容回答的问题。把这个要求写到黑板上,学生就立刻开始做了。段落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对每段提出了问题,批注在了书上。我们的交流环节中,学生可以不用举手,谁想起来了,就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大多关注的是非常具体的内容。例如:为什么邀喝春酒,为什么其场面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回答自然也是容易的。又如:“我”为什么最喜欢喝春酒?这自然也容易地在下文找到答案。再如:“我”为什么只喝一杯?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说:“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尊重这一点,学生爱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只要他能回答,就是做了理解文本、捕捉信息的事。总而言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2.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例如笔者在指导《五一是几号》这篇课外文章时,有一道题目是:“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地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送给同学们”,请体会这个“捧”字为什么用得好?小组交流时,学生答体现了父亲的大方。要按以往的答法,已经很不错了。但笔者没有停留在这个答案上,而是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捧”就体现了父亲的大方呢?别的动词体现不出来吗?学生想了一下,说其他用手的动词运用到分野菜上都没有这个“捧”字多。笔者继续追问:你能不能尝试举两个例子啊?那个学生说拿,笔者做模拟动作,捧是十个手指完成的动作,而拿只用五个手指就完成了。再换,有学生说到捏,三个手指的事,夹,两个手指,挑,一个手指,哪个最多?显然是捧。笔者接着又追问,给得多就是大方吗?有学生说是。笔者说那好下课后你跟我去我们家垃圾场,我给你装两桶垃圾,你带回家去,告诉家人,老师很大方。那学生说,我不要,你没用的东西给我,说明不了你大方。笔者说,你的意思是不但要多,而且还要对他对己都有用。那野菜有用吗?学生一下悟出那些野菜来之不易,父亲甚至为此而付出了瘸腿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学生头脑里建立了两层意思:一是对自己来说是珍贵的东西,一是给别人那么多。笔者又追问,这两层意思够了吗?学生猛然悟出不够,还有最关键的一层意思是这种给是白送。这样就完整了,“捧”体现了父亲把来之不易的野菜白送给“我”的同学那么多,体现了父亲的大方。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审视和分析,可以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关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大部分学生读出的文章主旨是:讽刺了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愚蠢。而有些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得出的主旨是:不仅讽刺了统治阶级还讽刺了老百姓,同时表现了对说话的小孩的一种肯定和赞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文学接受具有个体创造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通过这几年对阅读教学的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课堂上的文化氛围浓烈了,同时学生的阅读题测试得分率也在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对开阔生活视野、丰富思想感情更能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陈焱 单位:广东东莞市谢岗中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运用
摘要: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净化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得到全面发展。阅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感受美、体验美等审美能力。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在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1]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观念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过分的追求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从而忽视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且一些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这种“独角戏”的讲授方式,无法达到情感陶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因此,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应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引人入胜,而学生对与优美的韵律、鲜艳的色彩、和谐的画面等较为感兴趣。[2]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内容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强烈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进行渲染,用音乐再现相关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父亲》这首歌曲作为课堂的导入,先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父亲的爱,并可以让学生展开一定的联想,想想父母带给我们的爱。之后再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作者多要表达的父亲对于我们深深的爱意,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可以更好的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到父母带给自己的无限深情。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3]生动的画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优美的画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蕴含着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艺术美等情感。例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画面结合起来。首先,教师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个美丽的荷塘月色图,给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意境,让学生进行联想。然后,让学生带着此意境对全文进行朗读,细细品味其中优美的画境。之后,教师在对全文进行解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讲解到不同的知识点时,要给学生呈现不同的优美的画面,最后能够给学生呈现出一份完整的优美的荷塘月色的画面,让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最后,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让学生在课下将自己的所感所想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以文章的形式、也可以把它以一幅美丽的画卷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利用语言艺术,激发审美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体裁形式多样,语言精炼,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4]课堂中,教师要充满真情实感的进行阅读,注意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同时,组织学生细读默念或者让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使学生能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咬文嚼字中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以及意境之美。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以“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为主线,利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清晰的山水图。在描绘的过程中,“山”、“水”紧密衔接,并多次运用拟人的写法,将整幅画卷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眼前。例如:在文章中运用了“睡着”“唤醒”“卧”等字词,使得整篇文章具有了生命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断的展开现象。通过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力得到提升。[5]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美,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体会到语言的艺术美。
三、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审美品质
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校内外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提高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寻找人类的共性,使学生在曲折的情节之中,用心阅读,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设身处地的投入其中,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并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弥补作品中提供的艺术空间,通过阅读、感受、体验、想像将作品反映精神魅力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实现审美教育目标。[6]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活动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诗朗诵、话剧表演等活动。学生只有用心体会作品中的内容才会更好的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表现出来。所以,在准备活动的同时,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可以达到实现美育的目标。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材料,将美育的内容与知识的传授有效的结合,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张茂生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二郎庙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D].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7.4:11.
[2]张玉枝.中学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11:22.
[3]李瑞雪.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三)[C].2016.9:23.
[4]陈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策略[A].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6.5:200.
[5]高红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6]赵明.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D].硕士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5:31.
第七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三分分析,七分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文本,深化阅读,注重文本教学的整体性和过程性,教学要源于文本,高于文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传授给学生“四个双边”的阅读方法;要制定计划,归还主权,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的学生,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阅读教学计划,分层面地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最后获得真知的过程。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三分分析,七分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对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要重视阅读教学”,那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关注文本研读,深化阅读
文本研读是整体,应包括单元目标、注释、标题和思考练习;同时,文本研读也是一个过程,应在原始阅读的基础上深化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对其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的进一步理解。但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评分标准往往死抠答案,这样便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机械化。教师往往受制于教参,教参怎么讲就怎么教,总是把学生往所谓标准答案设计的方向引,没有独立的个人思考,因而对于文章的阅读体会不够深入,当然教时也就不会有智慧的火花,很被动。这样一来,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多,而实践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很少,针对文本的分析就显得“程序化”,枯燥无味,但如果你允许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就有可能让他在考试中吃亏。如对初中语文课本中《论语十二章》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习”(習)字的解释,教参上只提及“温习”,但学生在分析时提到了“实践”,我认为很好,当堂表扬了该学生,并给予肯定。但在平时的考试里,对于古文字的翻译,我们老师往往只认参考答案,其余一概不算,这就让学生失了分。
二、关注习惯培养,传授方法
“语文是一种交际性工具,是习惯,是生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问问题的习惯和写字的习惯。常言到,多读书,增长底气;多思考,增长灵气;多实践,增长才气。但现在的学生大多语文阅读习惯养成性较差。课前虽布置了预习任务,可上新课时,很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悉,有的回家可能根本就没有读过课文,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就不是很顺利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问及原因,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对阅读的害怕,觉得在长篇的文章当中,选出只对几道题有用的信息,尤如大海捞针,产生恐惧心理。他们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很难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因此在语文阅读中常常静不下心来,无法理清文章脉络,有的甚至放弃阅读,这样就根本抓不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到回答问题时只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完全不会审题,往往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所以,我认为教知识不如教方法,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与叶老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不谋而合了。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去践行“四个双边”,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动笔、边读边概括。1)边读边想象: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经常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脑子里用放电影的方式来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浮现表象,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自然地来理解文字,这样的阅读就能将语言文字浸入到自己的脑海之中,不知不觉中把文字读得具体化、生动化了。2)边读边思考: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朱熹《读书诀》“看文字需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要想把文字读活读透,就必须读思结合。3)边读边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初读课文时要培养学生用圈点勾画法对所读文章做标记。引导学生客观地从文本中找依据,综合长期以来的基本看法,从而形成自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体验、感悟和思辨。4)边读边概括: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年级都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概括的能力。总之,多读书,能增长我们的底气;多思考,能增长我们的灵气;多实践,能增长我们的才气。通过“四个双边”,教会学生读书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提问的习惯,教会学生写字的习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进而获得“沉静、体验、感悟和思辨”。
三、关注计划制订,归还主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更应该通过课文中的例子,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养成阅读习惯,使他们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进行选择、取舍、学习。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做到重过程、重方法,提倡逾越,提倡质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制定好阅读计划,把阅读具体化。其实,语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而应该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们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叫学生提出质疑,我们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真正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有计划有目标地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阅读教学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使阅读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此外,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层面地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上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粗略的探索,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积极思考、努力寻找最佳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戴春燕 单位:昆山市兵希中学
参考文献:
[1]严永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
[2]陈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魅力中国;2013.
[3]李宪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学周刊;2011.
第八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思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人才。同时,阅读体现了人们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论文从个性化阅读、启发式导读以及开放式探究等方面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实施个性化阅读,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阅读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如果不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以后很难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个性化阅读就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比较有效的方法。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制定阅读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以及学生的内在需求。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喜欢猎奇,对于课本之外的知识或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把课内知识拓展延伸出去,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堂或课本中走出去,走进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比如教师在讲七年级上册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冰心的作品与当前知名女作家席慕容和张晓风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当今女诗人的作品特点,并要求他们找出这些作家的优秀作品进行鉴赏,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赏析其作品风格,了解作者生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兴趣高涨,许多学生对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窗前的青春》《七里香》等作品非常喜欢,而张晓风的优秀散文《路》《我喜欢》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散文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由此学生对张晓风的个人作品风格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知道张晓风的散文“柔婉中带刚劲,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这种由课内阅读延展到课外阅读的方法,把学生带出了课本的框架,让学生走进了更加绚丽的文学海洋,极大的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学生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采用启发式阅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启发式阅读教学,能够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和限制。启发式教学就是对学生的思想采用启发引导的形式,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而不是由教师一味地讲解,过早地给出固定的结论。在学习态度上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但并不是死板的压制学生,使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启发式教育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所体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念一直沿用至今,对我国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启发式教育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感悟力和心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启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启发式教学后教师再对课文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精炼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比如在《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对夏日暴雨的精彩描写,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观其形、如临雨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夏日暴雨的录音:“今年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有些地方遭受了洪涝灾害,你们对夏日暴雨有何印象,又怎样描写夏日暴雨呢?大家可以阅读《在烈日暴雨下》,看看课文中的夏日暴雨是怎样描写的,和你心中的夏日暴雨是否有相同的感觉。”随后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对课文进行通读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能把暴雨描写的如此动人?作家抓住了哪些暴雨的特征?请学生找出重点描写雨的特征的句子段落。”在学生沉浸在夏日暴雨中时,教师可以读一些描写春雨的语句,启发学生把夏日暴雨与春雨的描写进行对比。这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朱自清的《春》,教师乘机进一步引导启发,为什么朱自清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轻柔美妙,而老舍的夏日暴雨却那么凶猛可怕。学生经过思考明白朱自清对春天充满了赞美之情,而老舍描写的夏日暴雨是为了渲染生活化的恶劣,描绘出旧社会生活的艰难痛苦。最后教师可以得出结论,景物描写是为突出中心思想,为表达思想情感而服务的。
三、开放探究式阅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放探究性阅读有利于学生放开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徜徉,在开放的阅读中轻松学习,在探究中品尝快乐。开放的阅读教学首先要开放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阅读内容也要开放,教师不要把阅读内容局限于教材上,而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来自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库,让学生有一个实施个性化开放式学习的环境,扩大教学时空,突破教室的限制。教师可以在学生喜欢的、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开放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使自己更全面的发展。探究式阅读能够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增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教师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作者:孙信芝 单位:江苏建湖县高作社区教育中心
-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育逆境的解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