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10篇
时间:2022-02-09 02:10:19
导语:中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高质量的启发手段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用巧妙的对比教学设计启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语文;启发;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不能错误地解读为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对话,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常态,而高质量的启发手段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的重要手段。
一、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
满堂问使学生的思维倍受束缚,让人讨厌,满堂的无用提问更是让人痛恨。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提炼问题,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有用提问,为学生进入文本打开一个突破口[1]。如在教学《沁园春•雪》的上片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能否把“惟余莽莽”一句改为“一片莽莽”;二是能否把“顿失滔滔”改为“失去滔滔”。教学下片时,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提问“词的下片围绕哪一个字来展开?”而是提问学生:“能否把‘惜’字改成‘昔’字?”通过这些独具匠心的提问,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思考和讨论当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感叹冰雪威力、暗讽各朝帝王、表达革命信心的思想感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文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充分展现了齐王虚心纳谏,虚怀若谷的形象特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呢?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同学们,这句话能否改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为什么?”这一提问,课堂马上热闹起来,经过反复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这上、中、下三等的奖赏是按照进谏的风险系数来划分的,当面指责过错,给予上等的奖赏,表现了齐王敢于直面批评的广博胸怀。
二、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语言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言学习是达不到目的的。“满堂灌”“满堂问”之所以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通过语言实践来获得启发[3]。如学生在解答上文提到的“惟余莽莽”能否改写成“一片莽莽”这个问题时始终摸不着北,这时笔者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马上要求学生用“惟余”一词造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惟余”一词蕴含着诗人惊讶、感叹的情绪。中学教材中古诗文的篇目较多,古诗文教学更应尊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
三、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4]认为,进入文本的标志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强调的就是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在教学《故乡》一文,笔者在讲完少年闰土这一部分的时候,特意让学生谈谈假如自己遇上了多年没见的好朋友,会怎么接待他?学生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这时笔者突然话锋一转:“闰土像你们说的那样做了吗?闰土的哪一句话最让‘迅哥儿’伤心?”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了“迅哥儿”面对友谊破灭、故乡不再有梦幻色彩的伤心失落。
四、用巧妙的对比教学设计启发学生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次成功的对比教学往往能让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不能理解课题的言外之意,笔者就把课题改为“于勒”和“叔叔于勒”,让学生与原来的课题相对比,这时学生理解了课题强调的是“我的”二字,从而明白,课题是在讽刺菲利普夫妇。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把安陵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与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相对比,让大家体会唐雎的从容镇定、态度坚决;还让学生把秦王前后的语气变化相对比,让大家体会秦王的性格特点[5]。
五、结语
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对话,而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智慧催生智慧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的过程,高质量的启发手段正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最佳捷径,应当成为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秘密武器”。
作者:陈振文 单位:肇庆市广宁县石涧中学
参考文献:
[1]祝耀安.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许金宝,赵红梅.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功夫[J].上海教育,2006(21):18-21.
[4]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50.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
摘要: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将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有效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在分析了互联网思维和语文教学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中学语文教学;网络环境
互联网思维是大数据的在线模式和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思考方式,其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建设等各个领域。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网络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成为课程学习的重要工具,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具时代性和开放性。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现代语文课程的教学都要适应和满足时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互联网思维和语文教学的联系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与创新教学理念相融合的思考新模式,是积极倡导的创新型人才思维培养模式[1]。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能引入互联网思维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将语文课程的教学融入到互联网思维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益。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将语文教学的重点转向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促进学生全面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感悟的能力。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互联网和多媒体平台是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渠道,对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教学目标,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思考性以及灵活性[2]。互联网思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思维模式,因此学校要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遵循特定的思考逻辑形式和教学步骤,并依照教学活动的实施程序和目标来进行课堂教学。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语文理论和知识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等级和层次。互联网通讯技术总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现代中学语文教育也越来越追求知识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唯有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更新的速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新知识的需求。
(二)构建在线语文教学资源库
在线学习成为了网络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提供学生深入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平台。语文教学要重视建立网络公开在线教学的资源库,储存海量的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和借助多样化的手段获取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多样化学习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语文教学贯穿整个中学阶段,涉及语音、语法、古诗词、阅读理解、写作等板块内容,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积累的教育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和设计语文学科的一系列课程资源,将在线教学的连贯性、短小性以及灵活性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运用,即使在不能进行面授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字素养和提升写作以及阅读的技能[3]。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常规的教学思维和变革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产生的排斥心理;教师在课堂上以视频或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方便学生理解,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适当增加课外知识。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和变革以传统单纯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作为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长见识,满足不同语文内容的资源信息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强化和巩固重要的知识点,有助于查漏补缺,补充课外知识点。
三、结语
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只有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情境真实,融合时尚、创新、新颖的语文课程教学,才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推崇。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教师应合理地配置语文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关心学生人生的真谛和命运的理性态度;发扬学生的个性和主体精神。
作者:茹建新 单位:甘肃省金塔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怡.“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8-29.
[2]张桂芬.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2):107-108.
[3]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29-33.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
人本思想主要指的是将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个人发展需求,以及对健全的、健康的、理想的人格的塑造。基于人本思想中的人文关怀因素,语文课程作为中学重要的教学课程,其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人文思想。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将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
一、人文教育: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中学教学中语文作为三大主要科目之一的原因就在于其教学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自1904年语文开始独立地作为一门学科以来,我国所采纳的语文教材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性。从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如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对于美丽事物的追求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国家、对人民及对自身的思虑;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人性的反思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匆匆》中人作为独立个体对自然环境,对身边的事物的独到思考。语文教师应当深刻把握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传达的人本思想,在书本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基本语文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魅力,从而充分发扬语文学科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二、以人为本:发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除过日常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启迪人生的经典书籍或者影片,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为学生的三观塑造作正确的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学习的方式。例如,笔者在语文教学期间,在班级推行了这样一种活动,以座位表为顺序,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人名言,并在语文课前专门抽出三分钟时间给学生,做一次书评,或是一次影评等。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影响,通过语文教师润物无声的关怀和启迪,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优秀的人文思想,让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中都充满人情味,都充满对世界、对自然,对每一个独立个体的敬畏和热爱。
三、人本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维护、追求和关切人的尊严、命运和价值,珍视人类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进而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让学生排练话剧《雷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确定角色,准备服装以及相关的场地布置,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角色的特点,体会角色的思想和心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个人理解,对角色进行个性化诠释,在《雷雨》片段的话剧演出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被剧中的情节感染,真正融入故事,感受到了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家庭遭遇变故时,蘩漪对自由、独立的渴望,感受到了周冲和四凤两个年轻人的青春、热情,感受到了鲁大海的坦诚、正义和敢于行动,以及鲁侍萍的坚强和奉献精神。《雷雨》中这些积极、正面的因素引发学生对青春、自由和实践的思考,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对人的价值和尊严也有了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正面的引导。同时,《雷雨》中的核心人物周朴园,展现的是人性自私、阴险、狡诈和虚伪的一面,周萍的懦弱和胆小使他最终走向了死亡,鲁贵的见钱眼开、趋炎附势,这些负面形象可以使学生对人性的灰暗面和人的命运进行深刻反思,使自身的人文精神也逐渐得到升华。
四、结语
语文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知识的守护者,应扮演好传递者的角色,将人性中最美好一面发扬光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着重发扬语文课程中所要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优良传统,以及隐藏在语文课本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人文素养。
作者:戚发辉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
参考文献:
[1]顾子药.人文关照树魂立根:杨叔子院士访谈录[J].科学中国人,2006(8):40-43.
[2]陈器之.孟子通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3]秦牧.艺海拾贝:并蒂莲的美感[Ml.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古典文学名篇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邱伟光.人文关怀的历史方位与育人效应[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14-18.60
第四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语文是中、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练习的重点,然而现在一些高强度的中学语文阅读练习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题海式的语文理解练习使得学生对其可能产生反感,最终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练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实现他们阅读练习质量的有效提升。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很多优秀的文章,是开展语文阅读练习的有效材料。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章。中学生对小说、寓言故事等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选择这一类文章作为阅读任务,因为只有学生对文章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提升阅读的兴趣,才能坚持阅读文章。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章,例如《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是选自《朝花夕拾》,教师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尝试阅读《朝花夕拾》;《刻舟求剑》是选自《吕氏春秋》,可以让能力所及的学生阅读《吕氏春秋》的其他成语故事(退避三舍、因小失大等)。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很多届学生的检验,是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好蓝本,都是很多专业学者进行反复论证的文章。阅读材料的有效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有利于他们理解文章,是自主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二、多元化朗读教学的开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大量的朗读,中学生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因此朗读是实现一种语言课程学习的有效途径,汉语作为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主要语言形式,也可以进一步通过这种朗读教学的形式,实现学生对汉语应用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在汉语朗读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词汇,语法知识等,还需要提升其阅读。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教师需要通过拓展朗读教学的多元化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第一,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示范。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到汉语阅读的系统化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入门教学,在朗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相关的文章进行有效的示范。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可以进一步实现朗读方式、技巧的掌握。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是相当高的,教师的这种朗读示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教师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投入真挚的感情,作者在文章中都会表露出某一种感情,教师在朗读文章的时候,需要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实现真实情感流露,这样才能实现朗读的感染力,学生在模仿朗读的时候也才能够进一步体会到这种真实情感,从而实现阅读情感的投入。第二,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原动力,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这样可以进一步实现对知识的感悟,是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
三、教师针对性的指导
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由于中学生对较长文章的阅读存在一定难度,容易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文章的文化背景不熟悉等,这些都是需要语文教师鼓励、指导。首先需要教师融入更多的鼓励教育。当学生遇到阅读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拓展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不断鼓励他们坚持阅读,将整篇文章阅读下来,因为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自己的自信心不足,一旦遇到生字或者不理解的句子的时候,就出现卡壳的现象,教师的鼓励将进一步提升他们阅读的信心,坚持将文章阅读下来。其次,拓展语文常识的指导。学生之所以出现阅读坚持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语句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在一篇文章的阅读之前,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相关常识的介绍,例如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生字扫除等,这些问题在中学生阅读之前解决,他们将大大提升阅读的坚持信心。
四、互动式教学的运用
我们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打破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之中,实现了自主式的阅读练习。具体的互动教学实施: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汉字、词语。教师要求学生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就不要立刻查字典,这样可能影响最终的阅读效果。当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汉字、词语的时候,学生记录下来,当阅读完之后,运用手中的字典等工具进行查找,一气呵成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化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这些生词在阅读前提出来,让学生先查字典,然后让学生讲出这些短语的意思,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实现更为突出的记忆,学生在宽松的阅读氛围中实现词汇量的丰富,中学生阅读的困难就是在于生词,这种词汇量的不断丰富将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意境,是一篇开展阅读练习的好文章。在阅读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多音字、生字进行注音(例如:“济南”的“济”读音为jǐ,“着落”的“着”读音为zhuó),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讨论,教师最终给出准确的读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这些汉字的读音和含义,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这一文章的阅读。
五、结语
中学语文阅读练习需要突出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激发,因为这是实现学生主动阅读练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练习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信心和动力,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行为习惯。
作者:黄娟娟 单位: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袁义星.基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探索——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及其价值取向摭谈[J].新课程(下),2014(6).
[2]何建聪.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整合教材的实践与探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5).
第五篇:民俗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民俗文化及其内涵
民俗:辞海描述,民情风俗:陈民俗之急,民俗渐变。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所以,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中学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外来文化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必然会收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校园暴力、问题学生、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屡禁不止。影响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民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做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如忠、孝、仁、义、信、和、敬、恩、序、别、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投桃报李等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礼俗规范,为学生建构精神文明提供无比丰富的资源。因此,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民俗文化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使得它在陶冶学生情操、热爱本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学的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崇尚民俗文化的社会氛围。很多中学生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俗文化认识不足,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的继承发扬,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时了,一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在中学加强民俗文化教育,使中学生在民俗文化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等,提高审美能力。
三、让民俗文化教育走进中学语文教学
1.提高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要想将民俗文化教育带入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度,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教育更为自然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宣扬民俗文化,普及民俗知识。通过培养和训练,让教师对民俗风俗和文化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对所教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熟悉的掌握民俗文化教材,了解民俗文化的背景和历史,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能够信手拈来,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对学生民俗文化产生兴趣,为打造高校课堂奠定基础。
2.学校重视民俗文化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是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弘扬民俗文化和发扬民俗文化的重要的手段。因此,学校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针对民俗文化的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将民俗文化深入到每一学科的学习中,使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相互吸引,呼应。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积极的组织相关的活动,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在普及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的同时对于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充分利用教材中民俗文化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载民俗文化的篇章,即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传递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在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民俗文化精神和内涵实质的教育,将我国传统美德和高尚的品德和精神渗透在教学中,以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高尚的品质,让学生在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上,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和素养。
4.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在信息化时代,传播媒介是带动其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利用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拓展民俗文化发展的渠道,加快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能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以图图文,声形的形式表现出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为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方向,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想象,在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让民俗文化走向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结合民俗文化与语文内容的共识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并且,由于民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认识,加强培训和训练,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方法,以打造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作者:弓璇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金元浦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六篇: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成效初探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现状,探究在班班通环境下,教师如何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合理整合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训练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提高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班班通;诗歌教学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最为丰富和最富变化的时期,在此阶段加强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还能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鉴于此,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何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尝试着做了一些实践探究:
一、巧用媒介,激发学生诗趣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在准备教学《乡愁》这首诗时,我了解到班上同学最近在热议一部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于是我依托班班通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媒介资源,课前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备用于教学所用,和同学们一起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师:听说最近有部电视剧俘获了我们班很多少男少女们的心?生:哈哈……哈哈(全班笑)……是的,因为有美女!(一个小男生狡黠的说)师:(出示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照,播放片头视频及主题曲。)女主角叫什么名字啊?生:赵默笙……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姓赵,所以叫赵默笙。(学生大声地模仿女主人公的口吻回答)师:哦,这个名字有点文化!好像和谁写的诗有些关系。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师:想不想欣赏一下?生:想!师:播放《再别康桥》配乐诗朗诵,视频动画展示康桥的风光图片及徐志摩的相关图片资料。(同学们被诗歌优美的意境和回环往复的旋律美深深地吸引了,诗歌余音绕梁的梦幻般的美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师:紧接着开展诗歌《乡愁》的学习活动……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媒介资源,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同身受,达到以情激趣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因势利导,开发学生潜力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曾告诫他小儿子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有了学诗的兴趣,教师的因势利导不可或缺。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课前作业:从网络上搜集你最想了解的和该诗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展示:有的同学搜集了“朦胧诗”的知识、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有的同学搜集了该诗的写作背景、发表获奖的曲折过程资料;有的同学搜集了诗歌中提到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拉着纤绳的纤夫、中国贫穷落后的图片和现在欣欣向荣的图片,并动手制作了PPT利用班班通给全班同学展示;有的同学搜集了名家朗诵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经典视频播放给同学们欣赏;有的同学下载了《大梦敦煌》伴奏曲作为自己小组朗诵的背景音乐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讲解、演示,极大地训练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扮好“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三、品读经典,光亮学生人生
在诗词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用传媒资源辅助教学,有利于突破文本中的重难点,启迪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通渠道,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更顺利地获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我就借助传媒资料,引用了重庆卫视的《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栏目里品读的《沁园春•雪》节目内容来帮助自己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教学。赏析人祝克非先生首先展示了的《沁园春•雪》的书法手稿导入赏析内容,然后介绍了写作这首词的背景。画面上冰天雪地的壮丽山河景色的变换,配上祝克非先生精彩的赏析以及名家的朗诵,学生很快就被带入了一个文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学生对《沁园春•雪》的理解也更深入,诗词的厚重感、历史感,诗人的伟大抱负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让学生跟着名家品读经典,赏析经典,同学们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弥补了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互联网和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拉近了名家、名师与边远地区师生的距离。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缩小城乡差距,均衡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吴琼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
[2]杨永双.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瞿勇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的解读策略
摘要: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小说的文本解读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将具体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的解读策略,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小说文本;解读策略
语文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而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国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说文本成为初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目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存在局限性,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寻找有效的解读策略,才能打破小说教学的停滞状态。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局限性
1、教师以考试作为标准
首先,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仍然以考试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体制的桎梏,片面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语文学科的考核上也是以应试考试为主。在初中阶段,小说文本的内容在考试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因此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便忽视了这方面的讲解。在高中阶段,小说文本的内容虽然被纳入到了考试范围,但分量仍然比较小,导致小说文本的解读遭到忽视[1]。
2、教师的文本解读肤浅
其次,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较为肤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资料,尤其是在小说文本的解读上。教师对教学参考资料过分依赖,再加上思想上的懈怠,会逐步削弱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导致解读水准大为下降。第二个原因是部分教师没有去研读文本的内在价值,只是关注了文本的表面含义,使学生在理解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弊病。
3、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性
再次,一些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些教师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但是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如果在解读小说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就无法让学生感悟到小说文本的真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解读的策略
1、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前提,学生只有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才能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对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2]。比如,教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时,应该在正式解读文本之前对作家的生平进行介绍。曹雪芹生于官宦人家,亲身经历了鼎盛世家由盛转衰的过程。曹雪芹十三岁以前的生活和贾宝玉十分相似,其家庭情况和贾府的生活状态也有类似之处,因此贾宝玉的逍遥生活正是作者自己过去的写照。直到晚年时期,曹雪芹的家族开始没落,如同贾府的遭遇一样,致使生活十分艰难。教师在介绍作者的生平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体会从富家子弟变成寒士的情感经历,从中理解曹雪芹对过去时光的辛酸回忆,和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抨击。
2、概括小说文本的主要情节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概括梳理小说文本的主要情节。中学课本中的很多小说文本都是节选的,如果没有前后文的联系,很难把握小说文本的真正内蕴,因此在解读这一类型的小说时,教师应该概括与之相关的重要情节。以上述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小说选自《红楼梦》,《红楼梦》的篇幅很长,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为学生梳理整个故事的人物脉络,分析其中的情感主线,以及小说中的两条线索——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史和贾黛钗之间的爱情悲剧。学生在把握小说文本的主要情节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文本内容,从而收获良好的听课效果。
3、站在作者的视角看待问题
再次,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站在作者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每个作者的写作视角都是不一样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技巧密切相关,教师站在作者的视角看待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说文本的内涵。比如,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应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评价叔叔于勒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孩子的视野和大人的视野完全不同,因此作者对叔叔的看法和父母对叔叔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出发,去把握“我”、“我”的父母、叔叔于勒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体会小说文本批判现实的意义。
4、对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对重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的重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品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教师在讲《孔乙己》时,应该让学生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落榜的秀才,人们对他的遭遇麻木不仁,并嘲讽他的所作所为。“我”是店中的一个小伙计,孔乙己想教“我”识字,最终却被“我”打击了自尊心。小说文本中对孔乙己的描述看似平常,却以乐衬悲,突出描写了孔乙己的悲剧。封建科举制对人性的戕害使孔乙己在社会上无法找到出路,各个阶层对孔乙己的不耻更是使他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5、在解读文本时要保证适度
另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掌握解读的尺度。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个“度”,鼓励学生自主解读。比如,教师在讲《老人与海》时,可以把课本以图片和音频的形式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来,在解读完毕后,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本中的“老人”,以作文的形式来描述小说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让学生对老人的硬汉精神有所感悟,延伸自我解读的范围。
三、结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仍然以应试考试为标准,使文本解读沦为形式化的产物,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小说文本的解读策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充分的把握,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作者:许可 单位:盘锦市兴隆台区辽河油田锦采学校
第八篇:中学语文教学中个性教育研究
摘要:我国个性教育自古有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中的个性教育策略,以期在培养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个性教育;创造性人才
个性教育在我国自古有之。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正是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良好体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个性教育,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是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施个性教育有些体会和进展,总结了几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教育的途径,内容如下: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个性教育观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对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更为强烈。教师个人的思想观念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互影响也要更强烈。在传统教育机制和应试教育体系中,不少老师习惯于忽视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认为没有培养前途而放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所谓的“差生”绝大部分不仅与其他同学无差异甚至还可能具备更多尚未被发掘的潜能。在此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语文教育观。在尊重学生群体里的共性的同时,要认识到群体中每一个特殊个体。他们的智能优势各有侧重,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动作技能超凡,有的组织能力很强,有的富有好奇心、有毅力。即便是同一方面的智能,各人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先快后慢,有的先慢后快,且各人在这方面发展所能达到的层次也有所不同。与其他学生相比,“差生”许多方面能力更易被忽视,或者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如果只是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比如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势必会扼杀他们其他方面的潜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精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活动效率,还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带来安定、愉快、轻松的情绪,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反之,僵硬的教学氛围与师生之间疏远甚至敌对的关系将带来紧张不安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处于紧张的环境中,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摈弃?让学生充分讨论,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有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甚至大加赞赏,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能确立“有教无类”的信念,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指向学生完整而独特的精神世界,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地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从个性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不断反思,把学生看成是“人”,有“个性”的人,主动去接触、理解和拥抱他们,深入学生,多作个性交往,迈出跨越师生关系鸿沟的第一步。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和谐一致,共同达到理解和沟通。也只有在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人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需要,充分地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真正促进个体的发展。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个性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实现的。语文是人创造的艺术、科学和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它涉及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为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依托和载体。在语文教材中适合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内容可是说是俯首皆是,尤其是文学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绝好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时,我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陈旧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语文故事会,举办语文知识讲座,进行艺术人物品评,编演话剧,办文学社,办班刊,诗朗诵等等。这些活动都为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提供了展示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自身的优势,获得宝贵的信心,使之真正有可能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语文教学应当遵从个性化教育的潮流,从“个性”角度来阐释语文,去把握语文真正富有生命的脉动,去触摸真正能够与我们心灵沟通的底蕴。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作者:李雪婧单位:北辰实验中学
第九篇: 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转化成提问的形式,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之后予以归纳总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加以合理运用。立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途径。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中会以阅读理解为专题,重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积极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从而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设计合理的问题
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深入思考。教师需要保证问题的提出与文本有密切联系,保证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之后,以文本为依托,找出相对合理的答案。同时,教师最好能够结合文本的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中心内涵。合理的问题还需要体现常见阅读理解的题型,并逐渐向学生渗透各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专业术语,力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给出更为标准、完善的答案。设计合理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难易程度合理、题量适当,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掌握阅读理解的相关知识技能。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样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作者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重点字词、语句展开分析,更为深入地品味作者的语言,并逐步总结出作者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之后,又是如何克服人生中其他困难的。在学生了解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旨大意之后,教师还可以针对文本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提问,让学生根据原文分析人物形象。这样通过一篇文本,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考试中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为深入地把握文本内涵。
二、丰富提问的方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合理地运用提问教学法,还需要教师采用丰富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首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可以针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作答,也欢迎其他学生作答。这样学生为了提出问题会更加认真地阅读文本,其他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其次,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解答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根据答案再次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辩论,深入思考,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互相激发阅读与思考的激情,教师在一旁做好监督与引导工作即可。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用课件、视频等形式来展现,将需要学生注意以及较难理解的部分标注出来,引起学生注意,提升学生思考的有效性。例如《社戏》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大部分会围绕文中“父亲”的做法,以及社戏传统,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学生作答,并予以总结。特别是针对“父亲”教育方法能够起到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理解“迅哥”当时的感受,与主人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了提问方式,给了学生更多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能够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率。
三、注重学生回答的评价
问题教学法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合理的评价,能够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合理的阅读理解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答案,随时把握学生的阅读思路。当学生出现阅读理解上的偏差时,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存在错误的地方,最终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教师需要认识到,语文在阅读理解方面会存在多种答案,在判断学生答案的正误时,教师最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正确答案有偏差的回答,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并在认真思考之后,给出中肯的评价。做好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工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积极地阅读思考,提升阅读能力。综上所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从设计合理的问题、丰富提问的方式、注重学生回答的评价三方面来入手,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规范答题方法,最终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孙震华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四中
参考文献:
[1]乌力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3).
[2]蒙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6(9).
[3]马红梅.试论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6(16).
第十篇: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中学教学是基础阶段,语文教学是中学课程教学中主要课程之一。现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语感培养受阻,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更加强了教学中的困难[1]。考试测试中,屡次受挫的学生,更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及兴趣。所以,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将重点阐述几点意见及措施,以助改善现今教学现状,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正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问题研究;赏识能力;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受到教学部门、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重视,在此情况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的最常用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增加阅读量,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由之路[2]。然而,在现实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被解决,例如学生兴趣培养问题,课堂语文教学如何提升问题,课外拓展阅读问题,及更强社区文学交流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赏识、认知能力,融入自己的情感,结合社会交流,弘扬中华文学迫在眉睫。
1当今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几点问题
1.1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情况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尤其在当今中高考考试制度下,学校、家长更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面对社会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绝大多数的学生所提出的应对战略方针,就是不断地深化和不断地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在现实情况的催促之下,衍生出的中学语文教学特点,除能应付考场测试之外,还必须适应社会环境,让学生正真能够学以致用[3]。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更加专注于考场能力的培训。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可想而知:教学目的不正确,课时不断地增加,上课内容简单、单一,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培养,忽视语文阅读能力、赏识能力培养,文学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1.2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死记硬背,学生兴趣不高:我们都记得,在中学阶段,我们背诵过很多课文,其中有英文,最主要的还是语文课文,其中优美的字句,段落,诗词等,很多都是老师要求我们背下来的,原因考试要考,而不是喜欢而背。在中学懵懂的年纪,不会欣赏太多的文章,有些文章的语境,更是很难理解,在我们还没有完全读懂的情况下,却怎么能背的下来呢?这只能死记硬背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非常不情愿的,除了考试这一个理由,他们也非常不理解,而且,应付完考试之后,基本就忘的差不多了,什么也没有学到。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学习能力也随之减弱。
1.2.2课外阅读时间,及阅读量太少:在我国,基础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只有通过统一考试,根据考试分数,选择入取学校,所以教育部、学校、老师、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差的标准。在这种学习环境压力下,学生课堂、课外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背诵,做更多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课堂、课外测试,锻炼了学生的扎实应试本领,却让学生失去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及社交能力。学生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本,没有时间思考课文宗旨,没有更切身地体会作者写作背景,更机会没有时间读懂文章,阅读时间少,阅读量跟不上,自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能力无法提升。
1.2.3语言环境,交流太少:语感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交流必不可少,但这麽简单的事对中学生而言,却成了最大的奢侈。在应试教学的现实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任何没有运用在学习上的时间都等于是在浪费生命。学生多数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很少掺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进入中学,面对学习的压力,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交活动,每天除学习之外,睡觉是他们最好的赏赐。
2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给出的几点建议
2.1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赏识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多表扬、鼓励和激励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加以肯定,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地前进,热爱语文学习。在情感教学基础上,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老师对学生的赞美和表扬,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爱护。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对自主学习的关注日益增加,也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
2.2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语感、文字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阅读,阅读量增加,阅读能力提升,可以加强其它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学学习时期是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基础时期,对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日常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大的意义。
2.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前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教室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时前,教师针对课时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其次,设置文章内容情景,以学生表演形式,将课时内容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了解,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
2.4加强课堂语文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是适应当今社会的产物。在新的时代当中,中学生要想在进入社会后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注重语文的学习。学生只有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拥有更好的人际交流能力,更强的思维理解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归为两点:第一,应试教育制度,让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重心发生偏差;第二,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学习的重心重新放在学生身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创造学习环境,培养赏识能力,加强语言社会交流和运用。
作者:路晓晖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湾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惠燕.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之我见[J].科学教育.2012,6(18):8
[2]范美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技巧[J].2013,16(3):150
[3]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1,8(316)164
- 上一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式研究
- 下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