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困境及对策7篇

时间:2022-09-22 09:37:28

导语:中学语文教学困境及对策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困境及对策7篇

第一篇:县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三肯学”

摘要:长期的县城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生涯中,笔者觉得;语文这学科既难学又难教,不是靠死记硬背,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即可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们肯学。

关键词:肯学;乐学;会学

长期的县城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生涯中,笔者觉得;语文这学科既难学又难教,不是靠死记硬背,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即可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们肯学。

1依托教材研读,培养乐学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爱学心态的充分表现,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习活动中,有乐学的精神才有探索的驱动力。众所周知,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隐性知识和素材,用文本中体现的积极思想来培养和感染学生积极进取的乐学精神。可以说,教师在文本研读上沉下去了,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乐起来。没有以教材深入研读为依托,学生的乐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

1.1把握文本个性,促进学生乐学:教学思路的确定,既要考虑教师的“教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路”,还得符合课文的“文路”。研究课文的特点,把握“文路”是确定教学思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深入地反复研读课文,才能把握文本个性,才会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才能真正落实“学为中心”理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从标题切入,往往就能抓住课文的头绪,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挖掘文本内涵,培养乐学精神:严华银老师指出:“研读教材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只有研读透了,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让本文美好的思想情感引领着学生向善、爱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比如,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比较头疼,厌学情绪比较普遍。于是,每次备课时,我总要反复研读,力争自己要先读透,读出文本的趣味,读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早就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师自己读出了文化的魅力,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魅力。于是,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就让大家通过分角色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古人的谆谆教诲,来培养积极乐学的心态。在我的指导下,大家边揣摩边表演:孙权以非常严肃坚决的语气对吕蒙说“不可不学”是厚望是亟须;再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是孙权驳斥吕蒙的借口,现身说法来说明读书对人大有裨益。最后,吕蒙通过学习,见识大有长进,非常自豪地对鲁肃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对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对读书大有长进的肯定。这样引导,巧妙借助文本渗透的劝学思想,让学生从吕蒙的转变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培养了乐学的积极心态,提升了课堂效率。

2及时更新教法,培养会学技巧

教学实际中,我们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我在结合新课改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生本原则,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溯清文理联系,调动主动学习: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来调动学生主动认知学习,通过诱导提问来引导学生溯清文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验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掌握会学技巧。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捋顺了知识脉络,提升了语文素养。

2.2强化逻辑思辨,诱导正确认知:语文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首先凸显在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上,即能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吸收知识。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对问题片面和绝对的认识,能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和认真分析作出预测性解答,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诱导正确认知。譬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时,组织学生研习孔乙己的关键语言、动作等。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于是孔乙己这个可怜、可悲又有点可恨的形象逐渐在大家的讨论中完善和丰满起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由浅入深解读小说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揣摩文章中心,强化了逻辑思辨能力,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3抓住学生疑难之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驱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条。一般来说,学生的思考动机都是从疑问激起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难,教师分析疑难,进行解答,是常见的一种方式。这样做,有时效果较好,但有时浮于就事论事,对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学生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大起作用。疑难,最好在教师点拨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寻求解答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不仅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组织学生讨论疑难,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相互启发,大家受益。教学时,学生只要真正投入,就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否则,何谈“学为中心”!总之,我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有责任尽自己的全力去培育去呵护这朵“娇嫩的花朵”。在“学为中心”的教改背景下,只有想方设法强教师之外因,促学生之内因,才能让它永远绽放“生命和美”,达到好的效果。

作者:张仁杰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城关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摘要:中学作文一直是语文的得分重点,然而,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如何提高中学作文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研究的课题之一。从积极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爱好到培养他们从教材、生活、文学作品中积累素材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学语文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希望学生敢写、爱写、会写、善写作文,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积极引导;写作素材;批改方式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为了使这个“半壁江山”更加靓丽多姿,更加富有生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都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之中,口授笔耕,努力探索,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作文写作还是提笔忘字,或者胡编乱凑,形成了教师教作文艰辛,学生写作文头疼的尴尬局面。这个局面长期困扰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面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有局面,切实有效地改革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取得成功的经验,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企盼。接下来,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做好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工作。

一、积极引导,让学生喜爱写作

让学生喜爱写作,让写作变得轻松,一直是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追求。可每次上作文课,部分学生脸上的为难之色和不悦之情显示,他们对于写作感到为难,不知道该写什么,怎样写,写作似乎让他们压抑、苦恼,因此,作文课堂少有欢声笑语,多是沉默寡言;少有奋笔疾书,多是踌躇难以下笔。但是平时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说起作文来侃侃而谈,流露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可真正下笔时却茫无头绪,无从写起。看着他们痛苦思考的模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言语充足起来,让作文课堂上的学生快乐起来呢?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力求把社会生活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和动人的事件、内心的情感写出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体味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还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确定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借助优秀学生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

二、重视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写作文时头脑中无写作素材,就会满腹踌躇,无从下笔,很难在短时间内成文。即使成文,也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要么味同嚼蜡,毫无新意;要么艰涩难懂,不知所云;要么条理不清,思维混乱。因此,要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文,必须让其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写出来的作文也就富有真情实感,耐人回味。在这一意义上,写作素材是否丰富,会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牢固基础,变难为易。如,我们可以立足于教材,摘取教材中的实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有意把教材中的好例子摘出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分析它说明了什么问题,还可以证明什么观点。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把教材学活学透,又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着眼于课外,博览群书,拓宽知识视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谈到第一次发表小说时的感受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可见,阅读课外读物对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学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外名著,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整体阅读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教师也要做好榜样,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搜集积累素材,捕捉写作灵感。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都是从“社会大学”中脱颖而出的,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是最好的一例。假如高尔基没有那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也就决不会写出《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不朽名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芜存精地积累,不要只停留在纸上,而应牢记在头脑中,并渐渐地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三、注重创新作文批改方式

以往的作文批改大多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学生只能等待和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然后将作文放在一边,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在作文批改的环节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创新多种作文批改形式。如师生共同批改、生生互相批改等,这样既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我们都认识到,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更是一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师必须加强指导,使学生敢写、爱写、会写、善写,提高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及文学修养。

作者:陈杰 单位:河北乐亭新寨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杜康林.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第三篇:情景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情景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多数语文教师探讨出了情景教学法,通过积极创设相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其中的意境,理解意义,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方法,切实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以切实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1.存在着比较落后的教学观念。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都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开展教学工作,注重抓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远远落后于新课标改革下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将教学思路转变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来。

2.教学方式陈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最接近生活实际的,具有十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实用性非常强。但是,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大多数初中生是被动地学习,即便会做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未能得到显著提升,与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相匹配。

3.情景创设流于形式。情景教学是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情景的创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实对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意蕴。但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创设情景时流于形式,未能将情景应有的作用发挥到位。体现在,创设的情境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性低;情景脱离生活实际;情景缺乏感染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分析

情景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会大大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效果。那么,该如何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呢?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提出了如下策略。

1.塑树情景教学理念,加深对情景教学方法的理解。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情境应是从事语文习的环境,是一种优化了的语文教学环境。它以情感调解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包含有关语文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知识产生的背景。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尽快塑树情景化教学理念,并通过自我积累、充电,提高自己对情景教学方法的理解,从而切实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2.教师不断密切与学生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是使教师拉近与学生关系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初中生处在特殊的生长发育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就会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开展《出师表》的教学过程中,这篇经典文章是需要背诵的,但是由于内容比较晦涩拗口,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做足工作,提前搜集作者写作此文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的用意,再通过为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能够降低背诵这篇课文的难度,同时也加深对经典文章的领悟。

3.巧妙地进行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科学地创设合理的情景是开展情景化教学的关键,也是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较大考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课本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点科学地创设情景。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以鲁达的行踪为线索,故事情节从安良、惩恶到除暴,学生会对鲁达这一英雄人物感兴趣,内心无比膜拜。这样,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兴趣点,让学生观赏电视片段,加深对清洁的记忆和理解,加深对主人公鲁达英雄人物的崇拜,从而引申到北宋末年、元末民族矛盾导致的“官逼民反”的现实,更加理解鲁达这样的英雄所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此外,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时,还要注意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课文《故乡》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出生地、成长地或祖籍的信息,搜集当地有意义的图片,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主旨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4.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方法需要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媒介,为学生提供立体、有图、有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产生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工具不仅能够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还能够与网络进行连接,及时搜索各种信息。由此可见,多媒体资源较之传统的黑板、粉笔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创设情景的必然需求。情景教学法是使学生视野不断开阔,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从而具备更强的创新力、理解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作者:吴丽华 单位:唐山市路北区第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孟祥桃.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6):121‐122.

[3]刘彦玲.情景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101):31.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技巧及作用

摘要:文章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应用技巧,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以及相关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技巧;作用

一、前言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始终坚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显著的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因此,文章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艺术技巧和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分析

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的目标,在探究心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所有的学生会集中精神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思考,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课堂提问艺术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凝聚力,循序渐进的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能够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连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一个别致、新颖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重新开启思维之旅。因此,教师应该运用课堂提问艺术和技巧,在关键处设置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提出别致、有趣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集中注意力开展互助讨论和自主探究,特别是开展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生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相互探讨,能够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应用技巧分析

1.提问艺术的设计原则。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提问题时,应该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规划,不能出现随意性提问的现象。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文本特点,明确目标和方向,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该注意以下设计原则:其一,在关键处设疑,语文关键处主要包括:陷阱处,即在看似没有疑问实则存在疑问的地方,教师应该进行重点提问;焦点处,指的是学生容易产生疑问或者困惑的地方,即教学难点与重点;关键处,需要学生进行重点理解和记忆的地方;其二,简洁性,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够设置过于复杂的问题,在提问题时应该让学生即可了解,以便于学生能够将问题记忆在头脑中,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问题过长或者过于复杂,将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听和不愿意思考;其三,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这样能够有效的控制学生的动机激起程度;其四,问题角度的新颖性,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新鲜感的问题,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2.抓住契机,巧妙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并采用适当的问法,以便于诱发学生的兴趣,具体表现为:其一,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当学生思维活跃、精神集中时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加集中精神对问题进行分析,即把握该提问时机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激发状态”,并对教师的提问入耳、入脑,犹如在学生的脑海中投入一块石头,激起学生思维海洋的涟漪;其二,采用恰当的问法,课堂提问时应该注重效果,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程度以及个性特点等,采用适当的提问方式,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三,提问的技巧,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掌握合适的技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巧妙的切入,不断的提高提问的趣味性、形象性以及新颖性,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反应教师的教学智慧,因此,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采用“活问”、“曲问”等方式取代传统的“直问”模式,这种“曲径通幽”的提问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冲突或者矛盾,这样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特别是对课文难点与重点的提问,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讨论,能够更加准确、深入的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3.提高提问的互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经过讨论之后有小组成员选出代表对问题进行解答,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掌握合适的提问技巧,严格按照提问艺术的设计原则,抓住契机,巧妙提问,并提高提问的互动性,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以便于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段系亨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民化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建芳.提问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的研究[J].学周刊,2015,(03).

[2]邬靓婵.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5).

[3]师恩强.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艺术[J].学周刊,2011,(06).

[4]赵清绵.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现象,并在深刻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之上,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继而提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其对策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观点,都明确指出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一种工具而非生活本身,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土壤。我们应将生活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将教育溶于日常生活中去。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分析

(一)阅读教学“随心所欲”

新课标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感受能力要关注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独立阅读打下基础。当前,部分教师扎进应试教学的大海,在阅读教学中刻意搜寻“知识点”,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能力点”。阅读教材被肢解的“千搭百孔”,对其理解也是支离破碎,五花八门,教学内容琐杂不能指向阅读理解,教学思路细碎不能进行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偏狭不能结合写作。

(二)写作教学“杂乱无章”

写作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育者教学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教师知识与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代名词”。目前很多语文教育者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忽视教学计划,致使教学杂乱无章。写作教学缺乏定向指导,系统训练;写作题目想当然,任意布置;写作老师经常倒换,写作题目重复乏味。教师写作教学的无序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写作的无头绪,对他们的语言表达以及情感体验也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词汇表达的欠缺以及题材来源的单一化,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枯竭,强拼硬凑,以至文不成章,客观上也反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唯理性,割断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

(三)口语交际教学“墨守陈规”

口语交际是指在语言环境里分享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手段。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好坏,已成为影响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既然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得以认定,我们就应加强训练,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对口语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口语交际与生俱来,不需锻炼。更有甚者,许多教师在课堂授课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剥夺了学生表达意见与观点的权利。话语表达的压制与剥夺使学生渐渐养成了“逆来顺受”的被动接受意识,继而形成了不愿表达、不愿交际的“固守”状态。

二、关于加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建议

(一)阅读的理解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阅读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文中的语言美与精神美。教师在此应引导、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列出生活中与之相关,包含各种观点的事件,将事件最终结论与意义的探讨留给学生。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对阅读理解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表露自己的观点看法,客观上将会阻碍学生见解的发挥,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见解,联系生活实际,达到言之有理即可。

(二)学生写作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

写作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生命的理解。写作过程本应成为丰富多彩、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应是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与感想,但大多数教师反应作文课没法教,学生反应没法写。中学生的写作类型一般分为四大类:“人、事、景、物”。在引导学生掌握这几种写作要素的基础上,写作主题的布置应结合生活实际内容,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写事的时候,多鼓励学生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的自身或者身边的事情,写物时把能带到学生眼前的日常的物品拿出来等等。教师要以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去引导,启发学生的创作理念以及内容表达,鼓励学生进行观点交流,发挥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独特表现力,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文字。

(三)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

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多样化、多元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利用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同时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培养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把学生放到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语文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发言中出现的仪态、神情、语调、礼貌用语等方面的问题。中学生还处于学习和塑造日常行为习惯的时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带给他们的将是在未来生活中的自信与从容。

(四)重视学生综合性学习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体现了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特点。语文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及理解的重要手段。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能够把握语文与生活,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与语文文章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同时探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所在,通过讨论,内化整合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结语

语文是一门接近生活的学科,语文课程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应该与生活相联系。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是生活的奠基石,生活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文字运用、都是由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而语文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更是对语言的理解,对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解。因此,语文与生活本身就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把生活从语文课堂中剥离,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最终会失去自己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赵津艺 单位:运城市平陆县教育科技局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

[2]杨春平.实践新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15-17.

第六篇: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学习方式之一,具有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效果。本文以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知识、技能、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出发,总结了先读后仿、先读后补、先读后续、先读后改、先读后评五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力图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育心理学;读写结合;阅读;写作

自古有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读写结合”是中国古人读书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我国文选中的批眉批、旁批、题批、夹批等都是读书治学的传统方式。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黎锦熙、夏丏尊都提过“读写结合”语文教育观,但未都停留在观念层面。在国外的母语教学中,“读写结合”已成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在今天,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步丰富成熟,我们更应当重新审视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立足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探索读写不分家的传统读书观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现代语文教学规律,如何才能实现读与写的双赢。“读写结合”教学是指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设计有效的结合点和训练方式,让学生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变单纯的信息接受为图式建构。在写作的同时可以回忆文本的细节与精华之处,巩固阅读的成效。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读写结合训练,最终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先读后仿

俄罗斯母语课程中提出“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1]86。阅读是信息的输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先有信息的录入才有信息加工和信息反馈与呈现,读是写的基础,此教学模式以写为主,以读为辅。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或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文体时,仿写是重要的学习途径。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为先读后仿类的学习过程提供了精细的解释。心理学家杰克和霍利奥克认为图式学习主要包含三个过程:一是排除过程,从例子的表层描述中排除冗杂的细节,精简需要储存的信息量;二是概括过程,概括也会减少储存的信息,同时又会对信息进行改造;三是建构过程,建构不再是减少信息而是增加信息,包含对未直接表述的蕴涵的信息的推断。因此教师在利用先读后仿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排除不重要信息,比如在初学议论文时,教师应该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此把握议论文三要素是阅读范文的首要目的,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则是阅读例文的重要任务,至于作者运用了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是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应该学会抓大放小。其次,教师应该精心挑选不同的范文,以便学生发现不同例子之间的相同和相似之处,并对这些相同和相似之处作出编码表征。比如在将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的高分作文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阅读材料时,必须准备不同风格、不同文体的范文,以供学生进行信息比较和筛选。最后,一个图式中包含一些空位,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构建图式同时余留空位,这些空位就是学生的写作内容。构建图式是先读后仿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但是任何事物过犹不及,过度构建图式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写作素材,选择适合自己的例子进行模仿。比如写亲情类的文章,选择朱自清的《背影》就应该将文章的技法重心放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上;选择萧红的《祖父死了的时候》则应该着重于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应该以侧面烘托的手法为主要模仿对象。

二、先读后补

“先读后补”教学模式兼顾阅读与写作,“补”为补充的意思,该模式可以均衡发展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阅读理解上下文为补写的基础,合理的推理和适当的想象为补写的训练对象。早期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知识的整体性,坚持认为“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总和”,以格式塔学派为代表。后期的认知结构理论给了“先读后补”教学模式以理论支持,以布鲁纳和奥苏泊尔为代表。该理论强调认知的整体结构,而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组的过程,已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内在的编码系统左右着个体对于信息的选择、理解、组织和推理。人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先读后补”就是以阅读形成的认知为前提,运用已有认知对文本进行补充或扩充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实施“先读后补”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比如在阅读鲁迅小说《祝福》时,对文章中的省略号部分的解读。在祥林嫂被她婆婆绑走时,鲁四老爷讲了一句“可恶!然而……”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补充,可恶什么,然而后面想说什么。学生的补写必然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可恶”的是婆婆抢祥林嫂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抗拒族权,不合纲常,礼教不容;婆婆带回她理所当然。其次,注意联系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比如作业: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改为现代文。学生必然在理解了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几个基本点的基础上,联系魏晋名士、魏晋风骨去补写,学生必然会查阅资料多了解作者,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去了解更多关于作者“不以心形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传说。最后,坚持“大语文观”,注意文史哲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补写的想象和联想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以及大量的长时记忆基础上的。

三、先读后续

“先读后续”教学模式与“先读后补”相似但不相同,都是建立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但是续写对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创作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维特洛克的“生成性学习”为代表,该理论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开发带来重要启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人脑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对信息进行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2]158“先读后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想象、联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象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3]132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以及虚构想象。除了第三种想象,其他的两种想象都是需要阅读以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需要激活长时记忆,激活长时记忆的基础是你有记忆,因此阅读积累成为学生作文缺乏创造力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先读后续”教学时,教师能做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包括头脑风暴法、分合法、自由联想法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比如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以后》就是基于对《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命运的思考,联系了当时妇女解放这样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刘心武的《刘心武续〈红楼梦〉》就是在自己研究红学二十余年的基础上,综合古抄本中透露、遗漏的后28回的细节、回目,逐一加以兑现。续写之前,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拟定,可以联系现实,可以忠于原著,亦或是天马行空的创造,续写没有固定的版本,只要合情合理,有理有据都是好的续写,即便续写失败但是续写训练本身就是勇气和突破。类似的练习包括《边城》、《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等等。其次,扩大学生对名著阅读的面。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通过读书认识世界是最直接的途径。比如广泛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积淀的过程,更是形成内隐记忆,获得内隐知识的过程。[4]208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吸收大量的艺术范式,包括集体范式、个体范式。所谓范式不同于范例,范式是抽象的共相,范式往往不是从一到一,而是从一到多。例如鲁迅小说《故乡》、《祝福》、《孔乙己》等叙述主体为知识分子形象,这是一类人,年轻知识分子流浪内心的写照成为一种范式———“离去———归来——再离去”。卡夫卡的《城堡》、《审判》、《变形记》等系列小说的主人公都是“K”这一人物范式演化而来的。因此广泛的阅读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文学母题、多元的艺术范式的启发与滋养。

四、先读后改

“先读后改”的教学模式有两种,一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后,让学生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改编为课本剧,要求以原文为依据,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个性。再如将《长亭送别》四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将《桃花源记》改编为现代文等文体转化练习,注意不能机械翻译,需要融入合理想象。二是对自己或者同学的习作进行修改,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安徽某中学进行“过程性写作”研究的教师坦言,集体修改练习有助于弥补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缺失,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元认知监控。在此期间,学生通过集体修改同伴的作文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写作问题。“先读后改”建立在阅读以及解析文章的基础上,并对其写作技巧进行修改。语文技能可以分为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口语交际技能。“先读后改”教学模式训练的是学生的写作技能,是写作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两者本质上都属于对概念和规则的运用,不同的是,一个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书面表达;一个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办事——调控记忆和思维,选择写作方法两者都要经过概念和规则的学习阶段。[6]因此可以用正例、反例进行概念学习,利用“例—规法”进行规则教学,但由于写作技能要达到自动化境地,所以在进行练习时强调反复多次,且要变化条件或情境。教师在进行“先读后改”教学时,首先应该注意阅读的自主性,修改的难度较仿写、补写、续写较低,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来完成。独立思考之后可以进行交流、意见交换。其次,作文练习应该进行二次作文,其实就是对自己写作过程的反思。对于遣词造句、逻辑思路、谋篇布局、前后衔接等各种细节的思考,就是在第一稿的基础上修改,重新写,实践证明对于写作技能的提高效果显著。

五、先读后评

“先读后评”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中难度较大的,对读者的要求较高,除了对文本要有精准的解读,还需要站在创作论和文学史的宏观层面去把握,同时还必须具备精炼、严谨的语言表达,因此“先读后评”教学模式可谓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任何一位读者面对文学作品,内心都不是一张白纸,从而任凭作者在他的白纸上肆意描绘,读者作为艺术接受主体,是文学作品的二度阐释者。而文学作品的接受奥秘源于读者在接受文本时已存在的一种独特、先在的接受图式。皮亚杰改造的发生认识论,对主体认识图式的研究对于“先读后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范文锐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七篇: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作文的影响

摘要: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语言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学生的语言,使中学生无意识的将网络语言应用在作文中。本文主要分析了网路语言对中学生语文作文的影响,探讨中学生要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提高语文作文能力。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文作文;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随之被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也被创作出来,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会被网络语言影响,并将网络语言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上。在语文作文中不自觉的使用网络流行语,造成传统语言表达混乱。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也阻碍了学生自身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网络语言的含义和特征

1.网络语言的含义。网络语言是一种应用于网络媒体中的对话形式。网络语言包括图片、文字、中英文字母等多种组合形式。[1]这样的组合在网络媒体中表达出不一样的含义。网络语言最初是为了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而形成的语言方式。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迅速传播,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语言逐渐变成日常口语,对中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2.网络语言的特征。(1)旧词新义。词汇是中文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在网络语言中,一样的词汇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旧词新义,使得网络语言被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2)生动形象。“网虫”是对泡网吧的人的特殊称号,网络语言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人物特征,使人脑海中出现画面,诙谐幽默,富有人情味。(3)标新立异。网络语言善于标新立异,它的出现往往使人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表达情感。例如“恐龙”用来指相貌不好的女生,“菜鸟”表示技术不佳的新手。(4)精干简练。网络语言表现出直接性,言简意赅,利用大量缩写,简练的表达出词汇的含义。如“B2B”代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MM”代表女生。(5)不规范性。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错别字,语法上过于随意、简化,造成语法不规范。(6)工具化。网络语言形成了固定的格式,网民直接复制即可用于聊天,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民语言表达能力变差。

三、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作文的影响

网络语言符合现代城市的快餐式节奏,在虚拟世界人们可以卸下伪装,不被现实中的条条框框所压迫。[2]对中学生而言,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创作能力很强,网络语言令我们身心愉悦,在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下得到一丝放松。网络语言提供给中学生一种更简单、直观的交流方式,使大家有共同的交流话题。但更多时候,网络语言使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越发变得浮躁,不能静心学习。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语文作文产生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了文学语言的规范性。网络语言使得中学生的语文作文表达方式不规范,句式松散,结构简单。[3]作文中的网络大白话不分语境,对传统的规范语言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中学期是一个规范语言的好时期,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中学生的语言基础遭到破坏。如果在作文写作中不对网络语言加以控制,学生很容易失去对民族语言的传承。把错别字当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当作调侃。日后对传统语言文字难以理解不能充分运用。

2.网络语言使作文失去个性。网络语言表面看起来新颖,但实际其表达方式程序化、单一性。中学生长期使用句式单一,语法混乱的网络语言会造成其思维能力的下降。语言简单匮乏,思维僵硬呆板。中学生在语文作文中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复制别人的话语,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意。自然使作文失去个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3.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操。汉语言表达最重视的是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运用规范的母语进行作文写作是一个感染熏陶民族精深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自身素养得到发展。作文教学是一门将生活和学习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它的存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健全人格。大量网络用语的出现使作文课程失去其最初的教育意义。网络语言混入到正规写作,影响了中学生的文化情趣,使审美修养遭到威胁。

四、应对网络语言负面影响的对策

网络语言对我们的语文写作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冲击,如何有效的遏制这一状况的发生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4]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中学生自身一定不能采取回避态度,对其视而不见,任其放任自流。我们要认识到它对我们语文写作产生的影响,积极主动找寻解决方案。[5](1)要做到不盲从的原则。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到自律,不盲目追随,自觉学习规范语言,在语文作文中使用规范语言。民族的语言体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维护,慎重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网络空间中,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2)要做到摒弃的原则。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我们要学会积极面对,学会摒弃不健康语言。坚决制止低级趣味的语言,做到不使用,不传播。(3)积极从传统语言中吸取文化底蕴。在语文写作中,我们要学会运用有文采和灵气的语言,用丰富的汉语词汇表达我们作文的思想,要学会选取最能表达思想的词汇资料,使语言生动形象。在语文写作中表现出较好的传统语言素养。(4)自我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很多中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只是为了满足好玩、好奇的思想,更多的同学是为了展现前卫。中学生要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语言,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和缺陷,不盲目使用。

五、总结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语文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学生而言,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网络语言在作文中的局限性,做到不盲从,扬长避短。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影响了语文作文的正常表达,限制了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现状,规范语文作文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颜煜 单位:湖南娄底三中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潘新和.言语天才成为真天才[J].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

[3]张金帅.网络语言的规范性探讨[J].文教资料,2009(6).

[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R].中国语言文字网,2016(5).

[5]王丽娟.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