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戏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6-12 10:32:51
导语:中学语文戏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培养中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品位。当今多数学生对戏曲知之较少,缺乏兴趣,语文教师需掌握一些实用的观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有很好的德育和审美作用,学习戏曲可以感受文化积淀,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戏曲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当今戏曲教学很少受人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此缺乏兴趣。那么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使之爱上戏曲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走进多彩的戏曲世界
语文课本中所选戏曲篇目过少,且多为节选,这就很难使学生充分认识戏曲,再加上一些教师对戏曲了解不深,戏曲教学自然就很低效。蒋锡武在《京剧精神》中指出“认同须先认识”[1],所以,认识戏曲是学习戏曲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戏曲,走进多彩的戏曲世界。
(一)推荐戏曲剧目
教师可让学生先观看一些故事性、情节性强的剧目,如《抬花轿》(豫剧)、《卷席筒》(曲剧)、《春草闯堂》(京剧)、《女驸马》(黄梅戏)等。可推荐一些文学故事改编的剧目,如出自《三国演义》的《群英会》《失空斩》《龙凤呈祥》等;出自《水浒传》的《野猪林》《坐楼杀惜》等。也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华奖和梅花奖获奖剧目,如京剧《成败萧何》、昆曲《红楼梦》、川剧《死水微澜》、越剧《陆游与唐婉》、蒲剧《山村母亲》等。
(二)了解戏曲名家的成名历程
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作者的生平有时是至关重要的,这对理解文章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同理,学习戏曲时如果对戏曲艺术家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对学习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旧社会戏曲工作者的地位很低,戏曲表演艺术家大都经历了痛苦的成名历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学艺期间常被师傅打骂,出科后,在各地演出也常忍受各种屈辱,但他终以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可,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并成就了他的荀派艺术。[2]
(三)鼓励学生观看戏曲类综艺节目
戏曲是剧作家、演术者与观众一起“戏乐”的俗文化形式。[3]观众乐于欣赏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戏曲栏目以约请名家参与点评、票友演唱或玩各种与戏曲有关的游戏等方式来激活现场气氛。戏曲类综艺节目连接了生活与艺术,学生在观看这类节目时就会体验到戏曲生活化的一面,在欢乐中体验戏曲的魅力。另外,戏曲类综艺节目的灯光、音乐、舞台设计等在传播戏曲的同时也融入了鲜明的现代因素,和其他综艺节目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使学生在观看时有较多的亲和感,不至过于陌生。
(四)走近家乡戏
家乡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且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学生的距离相对较近,学生认识和学习就相对容易些。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因此学校可结合当地特色戏曲,将地方戏编进校本课程,还可以请戏曲演员走进语文戏曲课堂现身说法。语文课是丰富多彩的,丰富的戏曲学习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感受戏曲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一)品味语言美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戏曲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语言,且多在具体的场景中、人物的对话中展现,还有一些语言通过解读人物内心而体现,以此让观众窥见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学生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通过感受人物对话与内心活动可有效提升口语交际技巧。戏曲表演中的语言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小说类文本语言的“立体化”,因此欣赏戏曲语言,感受戏中各色人物的性格,领悟激荡人心的情节变化,进而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小说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二)感受思想美
戏曲艺术的德育作用关键体现在思想上,常听戏、看戏,有助于学生明事理、辨真伪、明忠奸、惩恶扬善,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和文学素养。语文学科亦承担着德育任务,通过戏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归纳所观戏曲表达的思想,是对戏曲较深层次的学习欣赏,而这正是语文学科与戏曲教学相融合的部分。通过对人物悲欢离合的分析、语言的理解、情节的感受来把握思想感情,这是欣赏戏曲的一大收获。如《锁麟囊》中,富贵时的薛湘灵以囊相赠贫女赵守贞。到后来,登州发水,薛湘灵流落莱州得赵守贞相助。薛湘灵在贫富转换中感悟人生,收获了心灵的成长,更体会到了乐于助人的重要意义。
(三)欣赏表演美
戏曲讲究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五法指五种技术方法,即手、眼、身、法、步(取其说法一)。[5]生旦净末丑的表演结合五功四法塑造人物,极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欣赏自己喜欢的行当的表演。有很多程式化的表演极具特色,如战场上厮杀争斗,行侠作义,除暴安良,与歹徒格斗等情节[6]场面热烈;水袖功、髯口功是反映人物心理的夸张性表现;变脸、喷火等特技表演更是一绝。观看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戏曲情节的印象,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初接触戏曲的学生先欣赏一些熟知的武打剧目或经典人物剧目,是符合现代学生的欣赏特点的。当然,戏曲还有很多艺术美的存在,如服饰、脸谱等,这些都是经过数辈人的努力而形成的,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作进一步了解。
三、自创自编自演,回归语文真谛
戏曲在语文教材中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是静态的纸质文本形态,然而戏曲的真实生命还是在于演,演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并引导学生编戏、演戏。
(一)编戏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优美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等皆可是学生思维的起点,若再将其戏曲化(比如将精彩之处配上熟悉的唱腔),就显得更加完美了。题材可选自古今中外、生活学习等,以学生兴趣为先。
(二)学生通过演戏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人物特点、把握人物关系。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唱段、体味戏曲韵味,能够享受演唱的酣畅。另外戏曲人物有悲欢离合,学生通过唱戏可以舒缓心情、排解不良情绪。
作者:吕立敏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蒋锡武.京剧精神[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谭志湘.荀慧生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陈建森.戏曲与娱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解玺璋,张景山.京剧常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6]何金海.武打在戏曲中的作用[J].戏曲艺术,1992(4).
- 上一篇: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探讨
- 下一篇: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