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4-29 10:43:36
导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中学语文备课策略探讨
中学语文课程的备课一般分为:研究教材、走近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计划这四个层次,也被称为“三备一教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独立。但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备课在这四个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
一、备教材
备教材在传统意义上分为研究教材、课程计划、教学方案、掌握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范围,在信息技术参与的情况下,还添加了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的部分。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语文教材更有特色,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且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拥有很多新颖的语文素材和课外资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而为学生扩展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习《荷塘月色》,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通过收集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和相关文章如《哪里走》和《一封信》,进而分析《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增强其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感受文章,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篇文章。
二、备学生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学科的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性格特点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充分做好针对学生的准备工作,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前教师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掌握学生的情况,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更好地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教学。如学习《赤壁赋》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让学生利用班级讨论组系统,将不会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以及没有解决的相关知识点都反映在讨论组里面,教师就可以据此对赤壁之战进行评价和定位。其中赤壁之战可以有三大范围的定位:广义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夏季,由曹操发起,目的在于夺取荆州;标准的赤壁之战也是由曹操发起的,在建安十三年冬季,目的是东进江夏,标准的赤壁之战是大众普遍认可的定义;狭义的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冬季东进江夏,在赤壁和乌林与周瑜两次战斗失败,并返回了江陵的部分作战。诸如以上关于赤壁的介绍,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选择一二进行阐述,梳理学生对赤壁的理解,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备方法
教学设计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还应当研究教师运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体现。教学中用到的文本资料、图片图形、声音视频等都是教师需要提前考虑和构思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探索还有对学生需求、性格的了解和学习态度的掌握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很多年轻的教师都会在教学中面临一个难题: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才能让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年轻教师的困扰逐渐被解决。年轻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其他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和讨论,优秀经验得以共享,在借鉴其他教师优秀成果的同时,改进自己的不足,改变传统教学单一和死板的问题。新媒体的加入使教学方式和课堂更有活力,教学手段变得多元化,丰富了教学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更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
四、写教案
写教案是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以及设计教学方案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课堂内容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准备。教学内容、学生的类型和教学方法都处于变化之中,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然而如今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类似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第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的备课方式从之前的手写逐渐转变为电脑输入,从人脑备课转化为人机互动备课;从独自备课转化为多人合作备课,从实物备课转化为意象备课,进而让教师从双手工作转化为人机结合。教师能够利用电脑进行编辑和操作,大大减轻了工作压力,也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还能够通过多媒体的介入使原本死板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第二,通过信息技术能够让死板的教案变得更有魅力。网络使教案能够相互共享,完善每一位教师的教案。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案也能够随身携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与之前相比都有了新的突破。这样,教案能够跟着学生的进度而时时更新,更好地配合教学的进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
作者:卢绪启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情感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学的教育,使得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知识。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改善教学方式,将情感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过程。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教学目标逐渐向素质化方向转变,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情感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有机结合,挖掘课本中丰富而又具有内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情感丰富的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内容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真正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内容,紧跟时展要求,不可过于保守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传授情感知识的主要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许多地方都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象,其实也是在影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也能深刻领悟这种情感,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初中课本教材里有许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写作手法很是优美和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琢磨,真正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特别段落加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味情感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对情感教学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里,作者对瀑布详细描述的段落,教师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真正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3.在教学氛围上渗透情感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情感内容表现出来,供学生去研究和品味,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真正走进文章所创作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情感内容,与作者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情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天气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在多媒体课堂上,让学生在变化复杂的天气中去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锻炼学生情感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关注情感教育。在认清情感教育对中学生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情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陶冶情操,愉快学习,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养人才而努力,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作者:付博 单位:安徽宿州市宿城第一初级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策略
李海林曾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错位”问题,李玉山也曾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教什么不明确”问题。这实质上是教学目标预设的问题。教学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习需求制定的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在方向上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为教学反馈提供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可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习目标等类型,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因此,探讨教学目标预设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很有价值。笔者在长达20年的教研工作中,发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预设的常见问题:教师错为表述主体,目标错位;教学任务贪多求全,目标泛化;目标预设脱离文本,目标异化;目标表述含糊笼统,目标空虚化;盲目照搬教学参考,目标形式化。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和表述策略,并以阅读教学为例予以阐释。
一、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序列定位策略、文本发现策略、适应需求策略、预设生成策略。
(一)序列定位策略
“序列定位”策略是在目标层次序列中,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具体是指从教学目标的层级出发,在课程标准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要求、课文导读、练习意图和教学建议的指引下,科学地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这是一个由一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模糊到清晰,定向搜索不断聚焦的过程。如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的起始阶段,由《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5篇课文组成,体裁上散文为主,兼有诗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能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心领会并解释写作意图,在阅读中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二)文本发现策略
“文本发现”策略是指通过研究揣摩选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来确定合适的课文教学目标,以寻求有效教学的可行性。
1.根据文本主要特征设置教学目标。如《故乡》中闰土、杨二嫂性格的前后对比,《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珍珠鸟》中“我”的举动和鸟的表现之间的呼应关系,《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变化等。这些特征也许毫无“新意”,但便于教学。教师最好在不看参考书的情形下独立阅读、反复思考,以读出“自己的发现”,尽量考虑到学生“可能的发现”,从而为科学准确地预设目标提供依据。比如,余映潮老师通过自己对《孔乙己》的研读,发现文中的细节描写独具特色,便从中拎出“作者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课文对孔乙己的脸色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行了精心教学目标预设和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发现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孔乙己的“偷”和反反复复描写众人的“笑”,便拎出“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中的‘笑’”等别致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展开了精心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创新教学设计,很值得我们借鉴。
2.根据文体类型设置教学目标。文体作为文章的认知技能图式,是语文教学规律的体现。文体类型不同,目标取向就不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文体特征,无视或放弃文体特征,就会扭曲教学,导致教学的低效。有些课文文体虽具多样性,但教材在选用时,只是选择其中一方面。如《口技》可作为文言文来学,积累文言字词形成文言语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也可作为散文来学,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的运用。取哪个角度由它所在的阶段性目标及单元的组元方向来确定。目前的课标语文教材流行话题组元,虽便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也不可避免地给文体目标的确立带来一些不便。文选式的教材体系也决定了语文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一篇课文可供选择的教学点可能达到1000个之多。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务必找准侧重点,选好主攻目标。
(三)适应需求策略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成功设定目标的重要保证。在与学生接触和对话中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合宜的目标。有位教师教学《五柳先生传》时,设计了“赏析文章,评说人物”的目标,可具体让学生讨论“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发现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八年级学生的人生体验和认知水平,批判陶渊明“懒散、嗜酒、不求甚解”成了课堂的中心。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史料,或者根据课堂教学情形,机智地调整教学目标。成功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唤起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如北京李卫东老师在上《风筝》时,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李老师浏览并简单解决若干问题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了以下三个需要共同研讨的问题: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既然弟弟已经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着?其实,了解学生需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前谈话、作业批改、学情测验、经验推定等都是有效的方法,课上的即时问答也非常有效。
(四)预设生成策略
“预设生成”策略是指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调整、完善、更改,甚至变成与预设迥异的新目标。语文新课程的交互对话性、言语情境的多义性以及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的目标,而要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情实际等,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重视并灵活处理这些生成目标,使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巧妙结合。如陈红兵在上贾平凹的《丑石》一课时,预设要讲欲扬先抑,但征求学生的意见,大家普遍掌握了这种写法,一看就明白。于是,马上调整教学目标预设,略去欲扬先抑写法,改为集中讨论学生不甚清楚的两个问题:文章主旨的辨析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对原作进行删节,这样删节有无必要?知识性目标可备细备实,而生成性目标则不必过细过实,过分细与实容易限制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有时一种看似简单的、粗线条的目标,却能带来意外的教学收获。宁鸿彬老师教《皇帝的新装》时将目标定为“朗读课文,用一个字或词概括故事情节”,这个目标为课堂现场生成预留了充分的时间,学生人人可为,个个愿为,再加上他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教学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二、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策略
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三维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描述,必须将“三维目标”用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述为教学目标;必须用外显的行为及结果来表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隐的心理过程。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策略主要包括生为主体策略、运用动词策略、操作明确策略、三维整合策略。
(一)生为主体策略
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应该是教学目标陈述句中的主语,而不能够将学生作为陈述句的宾语。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目标不应当陈述为“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而应当表述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正视困难,并积极努力地克服苦难”。
(二)运用动词策略
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可用不同而准确明晰可操作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
1.对认知记忆类的目标,可用“了解、识记、回忆、再认、描述、指出、列举、说明、背诵、下定义、说出、写出、复述、辨别、指明”等行为动词表述;认知理解类的目标,可用“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区分、估计、解释、引申、举例说明、叙述、鉴别、选择、归纳、转换”等行为动词表述;认知简单应用类的目标,可用“应用、仿造、列举、解答、证明、改变、修饰、解释、修改”等行为动词表述;认知综合应用类的目标,可用“分析、品析、区别、想象、推断、分类、比较、检查、组合、用……字概括、归纳、创造、设计、提出(说出或写出)……方案、编写、重组”等行为动词表述;认知创新类的目标,可用“评价、评定、比较、说出(写出)……结论、对比、总结、证明、判断、说明……价值、解释、编写”等行为动词表述。
2.对模仿型动作技能类的目标,可用“练习、仿造、分解”等行为动词表述;对理解型动作技能类的目标,可用“初步学会”等行为动词表述;对协调型动作技能类的目标,可用“学会、比较熟练……、掌握”等行为动词表述;对熟练型动作技能类的目标,可用“熟练掌握、熟练表达(说出或写出)、熟练使用”等行为动词表述;对创新型动作技能类的目标,可用“改编(改写)、新编、创造”等行为动词表述。
3.对接受型情意类的目标,可用“听清、看出、注意、选择、接受、同意、赞同”等行为动词表述;对思考型情意类的目标,可用“陈述、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等行为动词表述;对兴趣型情意类的目标,可用“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支持、愿意、解释、评价、影响”等行为动词表述;对热爱型情意类的目标,可用“愿意、热爱、思考、计划、决定、参加、欢呼、欢庆”等行为动词表述;对品格形成型情意类的目标,可用“相信、坚持、拒绝、执行、抵制、赞成、反对、献身”等行为动词表述。
(三)操作明确策略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尽量用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四个要素来表述。例如,“学生(行为主体)就名著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行为条件),写(行为动词)一篇500字左右观点鲜明、感情真挚、联系实际(表现程度)的读后感”;最低限度也必须要用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来表述。比如“能够在语境中解释(行为动词)本文的……等6个文言实词,……等3个文言虚词(表现程度)”。
(四)三维整合策略
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三个目标,事实上,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是表述的需要,这些目标实质上是融合在一起的。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及特点,不必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并列陈述,而应有所侧重。
作者:谭友利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教育委员会
第四篇: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研究
语法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和学生学习现状的不容乐观,使得中学语文出现了淡化语法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学到正确的语法知识,在写作、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逐渐下降,十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强化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教学现状
1.语文教材编写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避免以往语法知识教学的繁琐,如今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已经逐渐忽视了语法知识的编写,虽然苏教版语文教材是将语法知识作为附录呈现的,教材整体灵活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教材编排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语法知识体系,一旦没有掌握牢固之前的语文知识,那么自然也就无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由此可见,若没有改善教材编写问题,那么语法教学很有可能继续淡化下去。
2.初中高中知识衔接
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本身有着很多可以衔接的地方,但由于语文语法的逐渐淡化,更加凸显了语文教学与淡化语文教学之间的矛盾,使得整个初中与高中知识衔接的链条也开始断裂,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根本掌握不了高中的语文知识。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将“是”“也”作为作文的介词使用,甚至将“是”作为助词使用,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判断形容词的能力,只知道词语后面跟了个“的”就算形容词,一些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但是在写作和阅读理解当中,仍然无法正确的辨别语法,只能大致的了解内容,无法深入学习。
3.与语文教学间的矛盾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用能力,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之中,但由于淡化语法教学的出现,使得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无法理解基本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处和意义,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随意使用词语,整篇作文空洞且毫无意义。就如文言文来说,文言文占据中学语文很大的教学比例,学生一旦缺乏语法知识,那么根本无法学好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还有倒装句、被动句等,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是无法理解状语、定语等的用处的。
二、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
1.注重语法知识建设
目前苏教版的语法知识都是附录在教材后面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这些语法知识的建设,将其很好的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法附录为:语法简表(词的分类),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内容来开展语法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哪种词语可以表示人,哪种词语可以表示事物,如姑娘、朋友一类词语就是对人名称的表示,而医院、学校等词语就是对事物名称的表示,这样一来就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知识。
2.结合高中语法知识
高中最重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文言文,通常教师会要求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常见文言文词语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的用法,就如《兰亭序集》一文来说,此文中有着大量的“之“”于”,若学生缺乏一定的语法知识,那么很容易颠倒文言句式,由此可见,若教师能够结合高中语法知识开展语法教学,那么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语法知识。
3.采用合理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中学的阶段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较强,但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语法知识,更能改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十分枯燥、乏味的想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法知识本就十分枯燥,部分语法知识较为复杂不容易理解,尤其是状语、宾语等的使用意义,学生学习时很容易出现问题,若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法学习环境,那么就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语法,帮助学生将语法知识应用在写作和实际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一来,既不会淡化语文语法,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理念进行了批判,得知淡化语法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十分不符,甚至已经与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是绝对不能淡化的,反而要增强语文语法教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王宜刚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四河实验学校
第五篇: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走进生活,体会真实的情感
真实的情感从何而来,来源于生活。情感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感情。因为“真情”是从”实感”中产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呆板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适时的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就能挖掘学生的潜质。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细心全面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晒出独具特色的材料,记录生活。以后写起文章来都会一气呵成。例如:让学生站在雨中,去感受雨中的滋味,去闻雨点的气息,让学生踩在雪上,亲自去数雪花的瓣数,体验雪的冰凉,感受雪人的童趣。让学生站在万花丛中,去闻花的清香,享受花的美丽。让学生亲自登上讲台,做一次实习老师,感受老师的辛苦与甘甜......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再去写文章,或者阅读课本,都会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语文与生活极为密切,没有生活经历也就没有办法体验语文的魅力所在。
2语言、形象的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和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科学,学要主动。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的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艺术的学科,是情感最丰富的学科。语文知识能通过动听的语言,情绪的波动,去净化学生的灵魂。在讲《秋天的怀念》时,教师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且也是第一位的。然后让学生捧起书,再一次走进《秋天的怀念》,自由读,声音也不要大,要有节奏感情,用心去品味。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怀念的是母亲。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母爱是理解,母爱是呵护,是宽容,是牵挂。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总之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朗读,自己的真情朗读,能真正的感受到母爱是博大的。在讲《散步》时,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是表演”从中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馨,生命的可贵,理解传统的孝敬观念。一次平凡的“散步”,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不同的意义。通过这些人物的语言,形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情趣。让我们学会享受快乐,感受亲情的美丽。
3实施情感教学,用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
教师实施情感教学,是科学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哪里做的好,到底好到哪里。而不是一味的无目的的给孩子“捧臭脚”,以至于让孩子认为自己做的事就是圣旨。举个例子,我们班有个机灵的男孩子叫闫xx,就是不爱学习语文。有一天早上他和我说感冒了,正好我桌子里有感冒药,就给了她两片。第一堂课我上公开课《幸福的味道》,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很细心,当她闻着父母为自己剥的水果的味道时,都会认为这是幸福的味道。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一个仿句联系。例如;当你大汗淋漓时,朋友的一个手帕就是幸福。这时,闫xx第一个举手,说了一句让我作为老师感到幸福的话“:当你感冒时,老师给你两片感冒药就是幸福”。此时此刻,这里的甜只有我懂。随后,我把早晨的情况讲给大家听,听课的教师都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即刻补充了一句:闫xx同学在生活中是个细心的,善于捕捉幸福的孩子!有了他的示范,有了这句针对性的鼓励性评语,其他同学跃跃欲试“。你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你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鼓励声把这堂课推向了高潮,同学们收获颇多,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讲古诗《约客》时,让优生领读数遍后,让“暂时后进生”朗读,鼓励其大胆而正确的发言。背诵《春夜洛城闻笛》时,先提问掌握比较熟练的学生背诵,然后在点名“暂时后进生”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后进生”又变向的复习了几遍,再背诵起来也会比原来好的多,渐渐地,教师这种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也必定影响学生的成绩,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成绩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所以,教师实施情感教学,是科学合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4借助文章历史背景,触发学生的心灵情感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像剧中情境一样,如果孩子淘气了,不和主流思想一致,就会受到批评和指责。然而人们忽视了往往调皮的孩子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要我们适时的去鼓励和引导孩子。就能挖掘孩子的潜质。比如在讲《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对于他的字号了解必不可少,但是教师还必须对他的作品必要的提醒。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例如《,饮酒中》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这些重要的诗句不但让学生要背诵下来,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对于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文章体现了作者何种社会理想,那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陶渊明一生不得志,虽然做过小官,但是由于个性高洁遂“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了解老百姓疾苦的诗人,又因为作者生活在东晋这样军阀混战,赋税徭役众多,民不聊生的时代,虽然他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但是却借助自己的创作,自己的文字来抒写情怀,刻画一个与污浊社会对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让学生能从中受到感染,教师把握好时机,借助文章背景或者人物情怀触发学生的心灵,励志成为为为祖国奉献的热血青年而努力,投其所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5结语
总之,对于情感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法宝”,情感教育要求我们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颗无比伟大的爱心。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时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必要的环节。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需要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情感,充实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语文,用真情走进“语文”这个真善美的世界。
作者:许春玲 单位:承德市翠桥学校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分析
1.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创建个性化阅读档案
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展,其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深入了解。教师应通过全面的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阅读习惯、学习心态、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要有准确的认知,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应为每名学生创建个性化阅读档案,将了解到的学生个性化特征详细记录,以此为依据选择阅读教学内容与阅读活动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习需求。
2.科学制订阅读计划,建立阅读记录卡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目标为学生建立阅读记录卡,让学生在完成阅读学习后将读书内容、心得、思考等内容写在记录卡中,定期对记录卡进行检查,针对学生的阅读记录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习进行指导。这样一方面有了阅读记录卡的帮助,学生阅读行为的研究有了凭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从而有效地进行监督与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在记录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浏览阅读卡能够总结自己一段时期以来的阅读收获,从而构建更适合自身性格特征的阅读方式与知识体系。
3.拓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层次,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阅读学习活动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信息接收,而是具有更深层面探索研究与理解认知的特征。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拓展教学层次,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发挥个性特点,在阅读学习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在进行一篇新文章的阅读学习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让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式,根据学生各自的阅读方法展开指导,让学生能够从适宜的阅读形式出发,进入文字的更深层面,理解认知文章核心主题,进而以此为基础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个性化阅读材料的特征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教材较为广泛,包括文言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科技短文等多种形式。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习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教学内容的特征,对于内容相对开放偏向文学,可以采取相对自由活泼的阅读教学方法,而在进行较为严谨的科技短文、文言文教学时,则应选择更为规范严密的教学形式。尊重阅读教学资源的特征,选择适宜学生个性特征的阅读教学模式,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真正发挥作用。
2.注意个性化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挖掘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提升语文阅读理解水平,获得更高考试分数,其背后更是承载了学生审美品味、道德情怀等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应重视阅读内容的选择与挖掘。教师应选择发散性更强、审美水平与道德价值更高的文章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深入挖掘阅读资源,从中找出更为独特与深层次的理解认知角度,帮助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学习获得能力、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升。
3.注意个性化阅读课堂的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学生的研究与定位,对教学方法的感悟,个人语文能力的积淀与修养,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情感与态度等也都是不同的,这是教师的个性,而且每个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这些个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化阅读方法的形成,甚至决定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取向。所以,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没必要完全放弃自己,更不能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使教师变成“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唯老师是听”变成“唯学生是听”。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时代,中学语文不再需要千篇一律的阅读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每个人都能从阅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拓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层次,重视人性化评价机制,保证学生语文阅读水平能够持续提升。
作者:吴晓鹏 单位:江西省会昌县第四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少教多学,驱动导学”教学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为了使中学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从课程与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及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新旧课堂的对比中寻找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行为,在对新课程课堂的不断反思中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经过对传统高中课堂的观察与分析、对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若干建议,逐渐形成了新课程课堂的轮廓。根据新课程对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代表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尝试和总结,提出了“少教多学,驱动导学”的学习模式。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与主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通过教师的“少教”,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自由驰骋,体验语文学习的喜悦。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善于诱思,驱动并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驱动导学”则要求教师做到以学定教,理清教路,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探究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享受到思维发现的乐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驱动导学”教学法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的“少教多学”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少教多学,驱动导学”法的问题生成和设计策略
“少教多学,驱动导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少教多学,问题驱动”首要工作是指导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才是教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问题驱动法的问题来源一是学生生成的问题,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下面将相关的研究策略总结如下。
(一)学生生成问题的方法指导策略
策略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模式,即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角度入手提问,可以从局部生成问题,也可以从整体生成问题。如文本的语言方面(词语、标点的使用,修辞手法、句式的运用)、结构方面(句子和段落顺序的安排、材料的使用)、写作手法的运用、主题的表达、写作目的等方面。策略2:从文本的文体特征出发生成问题。散文,可以从散文形的方面,如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神的方面,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等;小说从情节、人物、环境、手法、主旨等方面。诗歌,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策略3:指导学生掌握提问文本的特殊切入点。①从文本的题目入手生成问题。②在文本的空白处生成问题。③在文本的核心点或关键句生成问题。④从自己的感兴趣点生成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的取舍策略
①考虑学生的问题有没有语文价值。语文价值就是问题是不是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不是紧扣文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有没有意义。②看问题有没有文本价值。文本价值就是问题是否体现了文本的核心价值,扣紧文本的重点和难点。③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是个体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整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文本枝节方面的问题,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三)教师设置问题的策略——主问题的设计
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披沙拣金,沿波讨源,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例如,肖培东执教《琵琶行》,借用孔庆东的“三绝”作为教学主设计问题。首先是“以你的初读感受,思考《琵琶行》绝在何处?”作为“四两拨千斤”的教学主问题,让学生找到突出写琵琶女弹奏技艺的句子,分析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和语言。然后又提出:“琵琶女的这段身世是怎么通过她的琵琶声传达出来的?”将音乐描写与琵琶女形象分析结合,推进文本语言品读,完成对琵琶女的形象分析。最后又提出“白居易找到了哪些与琵琶女的相同之处?你觉得白居易的最伟大之处是什么?”引领学生与作者心灵进行对话,走进作者的人格、灵魂深处,探究其中的精神价值。主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带动三次课堂研读,带动对文本的研读,从语言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慢慢地闪烁出来,最后回扣预设的“三绝”,显得水到渠成、圆润流畅。教学显得简洁大气,学生的认识层层深入,完成了从语言到精神的文本探秘。依据文本样式设计。针对不同文本在长度、难度或体裁等的差别设计主问题。程翔执教《药》,文本很长,一节课如何教学?教师抓住第三部分“花白胡子”,品读花白胡子的人物形象,进行铺垫学习。在学生品读到“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究竟是什么事?”这一部分时,师生共同分析了,梳理出花白胡子会讲话、出来打了圆场的特点,还从谈话内容看“花白胡子”在说话过程中“转移了话题”,教师抓住后面这个生成点,继续往前推:“他不转移话题行不行?这和鲁迅先生的创作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不断分析理解:这句话除了塑造人物性格外,在内容结构上还起到了由药谈到了革命者的作用,起到了促进情节发展的作用,由此看出鲁迅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这个主问题,是在充分学习后教师适时抛出的,对文本的前、后进行了勾连和延伸,解决写什么、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可谓长文短教、以点带面,足见教师巧妙设疑的教学智慧与效果。辅以教学方法设计。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以“诵读”来设计主问题,实现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诵读的目标。例如,任峰执教《锦瑟》,将三次“诵读”作为主问题重点突破,通过不同的朗读指导推进课堂教学:“你读完这首诗后,第一感受是什么?”“同学们读一读颔联,能否读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来?”“大家说说为何这么读?”“如果为《锦瑟》配上一种乐器来演奏的话,选择哪一种?在你的脑海中响起你认为最适合的乐器的声音,背诵这首诗。”将学生的“诵读”作为课堂驱动力,基于学生原初体验进行初读,学生传达出“迷茫”感;随着研读深入揣摩语调和抑扬韵律,读出诗歌内涵和所表达的情感,赏析手法和意境;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深读诗歌,培养语感。“诵读”让课堂诵读扎实、理解深刻,达到深入研读的效果。
二、“少教多学,驱动导学”法的流程
在中学语文“少教多学,驱动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探究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教学从起点到终点一直是双向乃至多向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体现学生研究分析的作用、教师点拨引导的价值,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
(一)“少教多学,驱动导学”主流程
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笔者在参加优质课比赛时,讲的是鲁迅的《药》,明暗两条线索、文章中心等在笔者的引领下一一完成。但总感觉对文本的理解不够,课堂上和学生讨论互动,迅速生成一个问题:文章中有在处决夏瑜时狗一只也没有叫的描写,为什么狗一只也没有叫?师生研讨,有的学生说是实写狗确实没有叫,有的学生说是由于白色恐怖狗吓得不敢叫。这两种说法说服力都不强。引导学生再详读文本,华老栓的心意全在人血馒头上,跨步格外高远。学生终于得出结论:狗不是没有叫,而是华老栓没有听见,因为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本不能救他儿子又是沾满拯救他和他儿子的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上,更加突出华老栓的愚昧、华夏民族的悲哀。这个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驱动,翻转课堂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改变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结构,也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其结果是: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成绩提升。“少教多学,问题驱动”观与“翻转课堂”在问题主导式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运用上,有着诸多共同的需求和相通之处。我校管霞老师在执教诗歌《相信未来》时,就大胆地尝试“翻转课堂”的模式,把【学习活动一: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这个部分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而【学习活动二:品读诗歌,理解意象与情感】则由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参与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最终,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的情感曲线图。学生根据自己画出的情感曲线图,再读经典,真正走进了诗歌,走进了作者。
(三)问题驱动,微课先行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开发微型课程要注意选择性与个性化。微型课程打破了教学文本的封闭性,给教师带来了创新的智慧与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更切合自身的“补气能量场”。虽然只是作为“补充”而“偶然为之”,但开发时还是要注意选择性和个性化,如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必须顾及学生的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应特别珍视学生语文学习方面内在的课程需求,拓深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用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师生互动的轻松愉快,去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在“少教多学,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下的课堂里,教师们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然后在收集学生问题之后设计课堂问题。课堂内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团队的协作,个人信心的建立以及利于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养成……无论在智商还是情商的发展上,都对学生大有裨益。课堂的变化来自教学法研究的动力,如今全校教师教学课堂实现了生本课堂、个性课堂。
作者:付立金 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
第八篇: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研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是一种反应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事物碰撞的心理体验。人在社会中由社会情感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出人文精神。语文教育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情感,语文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与理智感。在文学作品中,它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美好事物总是启发学生,让学生有新的思想,并且伴随着明显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受到鼓舞。情感教育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学生投入情感,才能对学习有热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拥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想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利用。
二、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方向
(一)情感化教育
语文教育中最容易用优美的文字打动人心,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唤醒一定的情绪反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开发。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形成情感沟通,让精神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教育作用。语文教学中,学生本来是被灌输课本上的知识,但是被教师带入更多的情感投入,让各种情感得以表达,从而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情绪和情感,使得教育中得到良好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让教学充满教育和学习的成果,充斥着幸福感。
(二)审美化教育
语文情感教育中有着诸多审美因素,它有着许多学科中不曾拥有的审美功能,语文的审美目标教育使得语文教育更具有魅力。情感教育主要的培养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拥有对美的感知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去发现美、体会美的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文化内涵,去体会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不同美的形式,不同美的力量。其次,要让学生拥有对美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与相关的材料结合,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引导一定的审美知识,不仅是文学之美,还有自然美、社会美和文艺美。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通过培养创造力,实现审美的最终目标。在生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追求美、创造美,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这对学生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创造。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
(一)挖掘情感因素
语文教育大多都较为抽象,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感性因素。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授课文,就会让课堂显得更加枯燥,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厌烦心理。所以,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去营造活跃、和谐的氛围。可以在讲授课文的内容前,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思想性。触景生情是常见的审美活动,这也是情感爆发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的体现。教师可以设置情景教学的方式,利用音乐、录像、课件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在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来鼓励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从思维出发,感受文字、段落的作用和技巧,由此来展开丰富的联想,由此可以进入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由于不同人之间的经历、情感基点以及文化素养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对文字的审美感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时就会派生出不同的想象内容,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也由此被激发。
(二)挖掘体验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协调的过程,所以建立必要的情感链是十分重要的,这对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提供关怀都十分重要。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后,要找出学生感兴趣或者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够知己知彼地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对学生初读文本的感受进行汇总,多聆听一些学生的看法。审美是一种自然的体验,它是观赏者在观赏时自然产生的心理活动。美感和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有一定的代入感,从而可以进一步体会语文的美感和情感。文学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审美体验,通过对文学的感悟展开想象,从而完成心理体验活动。它既有文艺欣赏的普遍规律,也有独特的审美内涵。文学中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文章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来自由地进行联想。
(三)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教师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与自身个性相符的教育模式,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授课特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协调的过程,所以建立必要的情感链是十分重要的,这对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提供关怀都十分重要。总之,学生的情感素养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情感培养在语文学习中不容小觑的作用。从当前的教育形式、学生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逐渐向学生渗透情感的培养,确保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对文学情感有一定的认同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加强自身的文学内涵。
作者:戴卫红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
第九篇: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研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新课改实施标准,关注修辞学成为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并不仅局限于修辞学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修辞学的方法、原则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修辞教学的引导一直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开展。即使如此,仍开展的不是很理想。修辞教学与其他语法知识不同,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比如,从词到句、从句到文章等,循序渐进可能会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修辞知识内容并不然,支离破碎,不容易实现真正的彻底的讲解。
一、关于各种修辞方式的讲授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修辞教学过程,就必须将修辞方法的讲解合理地安排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讲解。教师要认清楚修辞的作用,不只是修辞方法而已。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对文章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其中一段描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段话中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对白花进行了描述。又如,在学习朱自清《春》时,文章中描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段话中利用比喻的手法将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体现春天的生机,将春天描写得形象得体、淋漓尽致。
二、修辞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还没有脱离天真的本性,还存在好奇心重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更多学生好奇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把修辞教学融入生活
语言的学习就是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很多语言现象都可以融入更多的修辞方法。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修辞引导,比如,在街道两边的公德提示语、广告词、影视台词等等。其实修辞随处可见,只是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学习的良好习惯。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迎合新课改实施标准,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修辞教学引导,从自我加强对修辞方法的重视,不断促进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提升。
作者:赵春阳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向海学校
第十篇: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分析
一、中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进步之举
语文基础知识是对语文学习有关规律所进行的科学概括以及学习方法的总觉,因此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以及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语文发展历程的视角来看,虽然古人并没有学习过语文知识,可他们却是从语言实践中进行学习,并且付出远比现代人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学习的。而新时代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少走一些一些弯路,少花不必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该方面来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绝对是语文教学历程上的进步。
2.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语言理论的指导
从心理学教学来看,语文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潜能刺激以及完善潜能的阶段,在该阶段中更重视语言学习的科学性,因此需要语言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引导与刺激,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出来。就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现代语文教学是不能和传统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依靠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让学生在糊里糊涂中学习知识,自己体会以及摸索所学知识的含义,必须将学习态度改变为非自觉性,任凭感觉和经验来学习,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语文能力训练和指导的大纲知识,
3.语文教育被赋予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之后,对语言文学赋予新的使命,对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何为更高、更新的要求呢?简而言之,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将信息量最大化地传递出去,并且信息拥有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表达效果最大化。
4.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中学生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表达能力方面,还达不到完美标准,因此为了适应时展需求,必须满足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就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发挥很好的教学功能,用科学的语言和知识来辅助、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时期,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情感正是开始形成阶段,因此,在该阶段教学中,老师必须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举办一些语文知识竞赛、成语竞赛或者书法比赛,等等,利用这些有趣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学显得更生动、更活泼,而且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知识点的记忆更深刻,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更佳。
2.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需要讲述语法、修辞、标点等知识,让学生对各种语文概念了解,掌握不同语法、修辞、标点带来的不同语言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练习,通过不断练习来加强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作为引导者存在,利用知识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语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将其转化为学习能力。
3.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章分析,还要将其和语文基础知识相结合来讲解文章内容,令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文学魅力,并且了解语文中各个语法、修辞以及逻辑带来的作用。同时,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时要结合实际。比如,在讲述一节基础知识内容时,根据学生对其掌握的情况来找寻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并重新重点讲解。
4.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知识中语法、词汇、修辞、标点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比如,学生在学习句子的时候,必然要先将词汇、标点以及修辞等知识掌握,不仅如此,句子的使用也涉及到逻辑,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存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文各种知识的能力。因此,将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教学十分必要,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还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5.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要正确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对一个句子进行讲解时,老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如果在分析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词语,可以查字典学习,如果还是不懂可以记录下来,等到老师讲解的时候进行提问,这样就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对所学语文知识也更加深刻。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十分重要,它是满足学生语文学习和需求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也要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语文基础打好,促进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
作者:代小卓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桑树台镇中学
- 上一篇: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策略研究
- 下一篇: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