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审美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3-03 03:22:24
导语: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审美人格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戏剧因凭借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对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戏剧教学不容忽视。
【关键词】戏剧教学;审美人格
面对当今社会诚信、善良渐渐缺席,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真、善、美的品性显得尤为重要。曾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语文这门学科就是这样一座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学史、学诗、学伦理的平台。它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价值观,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戏剧这种文学体裁,它综合了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正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才能成为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一剂良药。
一、审美人格与当前语文教育的任务
(一)审美人格
人只有具备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才能表现美、创造美。那么何为美呢?笔者认为,美其实就是真与善的统一,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与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换种说法就是美是道德升华后的产物。审美人格就是人在对待生活时所产生的态度,它是以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为基础。它教会我们认识世界不只是功利的、极端的,还是可以“诗意的栖居”的世界。它教会我们用乐观、豁达、幽默的心态来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中学语文教育进行审美人格培养的必要
首先,中学生需要审美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性格不稳定,审美观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一方面急切希望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缺乏真正独立的能力,容易受外部环境的诱惑。缺乏判断能力的学生可能养成不良习气。因此,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使用刻板的说教形式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而采用形象具体的审美方式则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当前语文教育要求审美人格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现代素质教育又提出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新课标》中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1]
(三)传统儒家教育对审美人格教育的重视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影响中国人近千年的思维方式,其原因正是儒家教育注重人格的塑造,将人格审美化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论语•雍也》中记载的孔子对于何为君子人格的论述。
(一)审美教育内容
戏剧教学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一是人情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文章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生动地表现,因此对人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更为强烈。善良、孝顺的窦娥用生命换来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和抗议;周冲在吃人不吐骨头的周公馆中依然能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爱心;哈姆莱特在遭遇叔叔杀父夺位,母亲改嫁,要为父报仇的一系列变故时,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从而养成辨别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能力。二是艺术美。这是语文课欣赏作品的最主要内容,它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指题材、思想、精神、情节的美;形式美指语言、结构、手法、风格的美。《窦娥冤》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唱词,如【滚绣球】【叨叨令】;《雷雨》中妇女要求人性的觉醒,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哈姆莱特》的矛盾冲突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波澜起伏的戏剧性情节。教师在教学中再现这些内容美和形式美,自然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些丰富的审美内容,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还要帮助他理解,欣赏美的同时才能学会创造美。如在教学《雷雨》时,如鲁侍萍一句“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包含了极其复杂的感情,先是震惊,接着猛醒,继而愤怒,最后控诉,一系列感情的急剧变化过程全部在这一个谐音“凭”字的巧妙运用。通过这种透彻的分析,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鲁侍萍内心的波动,作为一个母亲的那种无奈的爱。
(二)人格教育内容
戏剧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的根本在于立足课本,吸收中外文化精髓。有对真理和正义执着追求的文章(如《窦娥冤》),有思考生命存在价值的文字(如《哈姆莱特》)。通过教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完满的人格道德品性。并且选入课本的中外戏剧各具代表性,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眼界,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内容是融为一体的,审美教育中有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又以审美方式呈现。
(三)戏剧教学实施审美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古今中外的戏剧之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世界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足以说明戏剧在众多文学体裁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戏剧教学中可以采用朗诵剧本或者是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等方式,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但教学戏剧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而是通过戏剧这种工具对学生进行一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培训。例如张伯苓先生在南开学校倡行教育性戏剧活动,主张戏剧方式育人的方针,“从戏剧里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戏剧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等,如果在戏剧中能扮什么像什么,将来在社会上也必能应付各种环境。”(《演剧与做人》)[2]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创新的前提就是继承,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是建设新社会的必经之路。因此,戏剧教学对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姚莹莹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第三中学
-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寓言美的探讨
- 下一篇: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