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研究
时间:2022-01-28 08:32:18
导语:中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中学生由于心理变化导致“金口难开”的现实,让朗读这一语文教育传统渐渐变得黯然、举步维艰。课堂时间去哪儿了?赏析、讨论、交流……把朗读抛之脑后。即使读,也是速读、浏览或只是出声的“念书”,如小和尚念经一般,偶尔也“大声”地“读起来”。从没考虑过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朗读的基本要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使朗读教学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严重丧失了“语文味”。朗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促进记忆等;它还能让学生走近作者并体验他们的情感,陶冶自身的情操;可以让学生感悟美,提升审美的能力;也是学好语文的根本方法。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根据日常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认识到位,思想重视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朗读要做到“保底”,即要让学生把文本读得朗朗上口,达到正确、流利,这是朗读的最低要求。课前布置、课中指导、课后强化,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有的文本较长,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泛泛而读,应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抓住有欣赏价值的片段让学生多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达到把重点句段熟读成诵,进而深化理解。通常情况下,阅读课我们可分为三个步骤:1.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2.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3.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朗读,需要时间的保证,更需要教师在思想上的重视。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课,我们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他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会有多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朗读,简直就是“把学生丢进语言的海洋里涵泳”。
二、提供示范,教给方法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这是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的一段话。很明显,这里一半意义的理解得益于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就是火种、是催化剂,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艺术再创造活动;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垂范,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专业素养,积极提高朗诵基本功,用自己的真功夫来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朗读能够加以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习朗读时,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就是仿读,教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可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
三、创设情景,激动心灵
创设朗读情景的方法很多,导语式、范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式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在一种浓郁的富有情意的或者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进行朗读。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可见,这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与创造性的氛围密不可分。余映潮老师在教学“纸船—寄母亲”一诗时,在氛围创设上可谓别具匠心:从“内心独白”式开始形成,从“轻声倾诉”式到“深情演读”式,情感氛围逐步“浓郁”,朗读时间长、角度精、体味深、形式美,支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感受、体验、诵读的学习板块。我在尝试这一方法时,发现朗读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很深入。
四、巧选角度,设计多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例如:可以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可以接读、轮读、配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还可以抓住学生“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在比读、赛读中获得朗读的乐趣,让他们“读有所得,读有所悟”,从读中领悟文章,体会文章的美感,最后达到清人唐彪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教师只要认识到位、思想重视,能够给予指导、精心设计,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朗读,中学课堂的琅琅读书声就会不绝于耳,语文之“味”就会扑面而来,语文课堂就会春意盎然、活力无限。
作者:王亚平 单位:江苏省盱眙开发区实验学校
- 上一篇:新医改下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机制研究
- 下一篇:养老保险新道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