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探索式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2-11-07 09:13:50

导语:中学语文探索式教学方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探索式教学方法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变得开放和多样。现在的学生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老师讲我来听”的机械授予式教学,而是敢于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见解。这种现象,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种新型的探索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但未能形成一个规范化的理论,所以,进一步研究探索式教学方法,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以探索“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之死”为例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索式教学。祥林嫂是《祝福》的核心人物,祥林嫂死因的探索,对于理解课本内容,探究文章主旨很重要,是这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祝福》是鲁迅小说探索吃人问题的延续,那么,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可能学生对于小说描写的时代,没有那种直接体验,不能引发情感共鸣。那么用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是关键。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看侦探小说,情迷柯南、福尔摩斯等。那我们不妨把祥林嫂的故事当成一个侦探小说和破案的故事来讲,要求学生从中找出凶手。在课文学习之始,我们就可顺势向学生自然而然地抛出一个问题:祥林嫂到底因为什么死的,她的“被逼迫”究竟源于谁。请你走进课本,研读课文,探究文本,从中找出真正的凶手。这样设置就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本成了学生渴望探索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用适当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学生纷纷深入文本找寻“真凶”,探究答案。这样,探索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教学环节:课本是根,教师是干,学生是叶

以课本为本,将课文内容作为探索的对象,不要偏离方向,所有的补充拓展都是为深化课文内容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串联的角色,要掌控好整堂课。学生想到的方面要逐层深挖,学生想不到的方面要给予启发和提示,同时要在学生想与思之后给予归纳总结。学生的任务则在于知识的丰富,大胆探索课本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三、课后总结:身临其境,合理想象

祥林嫂究竟是谁害死的?嫌疑对象:吃人的社会制度、自己、鲁四老爷、柳妈、文中的“我”。多数教师会告诉学生是制度害死了祥林嫂,中学阶段的学生不一定能深刻懂得一切人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社会的问题,社会造就了人。可是体会到这一层要有一定的阅历。我们教给学生的并不是一个打钩的答案,而是思维的成长。所以在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学生有自己的答案,可能它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偏差,在多年以后他体味到人间冷暖,得出和以前不同的答案,而这就叫成长。《祝福》中出现的人物近二十个,男女老少,贫贱富贵,人物形形色色,俨然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这些人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人文环境,祥林嫂的喜怒哀乐与这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正是通过鲁镇这个典型环境,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谁杀害了祥林嫂?是鲁镇的人们,又好像不是。因为祥林嫂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那时,人们深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毒害,他们迫害祥林嫂的行为都是在封建思想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的。如果说祥林嫂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那么柳妈、鲁四老爷等也是。正如许寿棠评祥林嫂的悲剧:“不惨在狼吃了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祥林嫂身上熔铸了鲁迅的审美理想、爱憎情感。由这些次要人物构成的鲁镇冷漠的人文环境与祥林嫂发生了一次次精神冲突,使祥林嫂的悲剧性格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得以呈现。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语文教学工作应不断适应现实的情况而做出调整。

作者:谭湛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