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9篇
时间:2022-09-25 10:44:08
导语: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9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课堂上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并使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从阅读的文本中“悟”出道理,发现问题,“懂”得质疑。
二、把握好“速读”与“精读”
因为课堂时间是不允许对统篇课文进行细读、精读的,只能选择速读方式,这并不意味着就不细读,当读到重点处、精彩处,还是要细读、精读、仔细品味。
三、阅读感受不可能千篇一律、完全相同
文学作品中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决定了阅读感受的多样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藏着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很难用单一主题或中心概括。再者,学生阅读时的心理状态、生活感知、审美经验和兴趣爱好不同,决定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决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有人说:“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现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批评质疑精神。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本来是讽刺一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不说真话的跳梁小丑,可有的学生这样认为:“这种人遇事可以随机应变,风来挡风、雨来挡雨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办事效率能提高。”这何尝不是学生立足现实,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体验?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老师而是敢于批判,敢于推陈出新。清代词论家谭献在《复堂词论》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我们要了解的不仅是文学作品写了什么或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识,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入于书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
四、课外阅读非常重要
我国教育家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主张”。所谓“大语文”指语文的教学范畴,领域的扩大化、宽泛化。语文涉及内容非常广泛,要使学生学好语文,仅靠掌握课本百余篇文章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阅读量的积累,语言例子极大丰富,应当形成语言能力的首要条件,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以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和一些学校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但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反而阻止学生课外阅读,一旦发现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就慌得不得了,认为肯定影响学习成绩,然后马上下禁令:今后再别碰课外书。殊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轻视课外阅读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内课外阅读应当构成内外互补,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学生尽情获取各种知识和文化滋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阅读才是一个人读书生涯的真正开始。
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从学生阅读现状来看,阅读兴趣普遍降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课堂上学生接触作品的时间很少,课下作业多,很难挤出时间阅读。其次,现在的媒体影视、动画、漫画等是造成青少年对书本文字冷淡的原因,这些文化虽然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陷,缺乏互动,抑制学生多层面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开发,容易造成学生懒散的作风和玩赏的心态及浮躁的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书本中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健康推荐,把他们的兴趣“唤”回来,比如,想让学生对外国名著产生兴趣,那么,就给学生讲《变形记》、《项链》、《麦祺的礼物》、《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在此,教师更应当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慢慢悟到其中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果实。总之,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除了语文课上老师给予的有限的阅读时间外,我还建议中学生挤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当你学习其他学科累了的时候,当你在茶余饭后休息片刻的时候,当你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当你蹲厕所的时候,一定要利用这些闲暇时间有鉴别地读一些好书,那你一生将受益匪浅。总之,学会阅读百利而无一害。
作者:倪桂贤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萨拉齐第四中学
第二篇
一、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见解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要以学生为主导,要在阅读教学当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第一文本是原著作者进行书写的,通过学生浏览之后出现了“第二文本”。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文本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著作者和读者进行浏览之后,然后进行一起丰富教材文本的内容。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示文本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所有的学生可以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得出独特的文本内容,所以每个读者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大有不同。同时也可以说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不要把自己个人见解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而是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可以主动了解文本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理解学生对文本的差异理解
在接受美学理论当中,提出文本内容是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编辑,还需要读者进行感悟和创新。老师在教学之前,要先首先要以读者角度对教材教学详细阅读,然后的才能进行教案的准备。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可以促进文本创新。同时在接受美学理论当中,提出文本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是可以进行不断更新的。在语文教学时,老师可以按照文本的内容进行解析,然后组织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另一方面,文本内容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经过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才能使文本内容更加实际性。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文本内容进行了解,然后对文本的内容换成比较通俗的话语,使学生可以更快理解文本的内容。由于相同的文本,也会因读者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拘泥于标准的参考材料,要以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了解文本内容。由于学生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文本理解的差异性,老师也要尊重学生想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认识学生的对文本的期待心理
在接受美学理论当中,认为读者进行浏览之前。对文本存有期待的心理。但是读者有自身的思维,有本来的的认识,在心里面已经存在都文本的最初认识。所以学生在进行浏览文本时,也会因为本身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对文本不同的解析。但也是期待心理的不同,使文本的解析出现多样化和独特化。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当中常常会规定一种比较标准的解释,这明显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的新课标比较多关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生在浏览文学作品受的时候,可以得到不同的阅读经验。老师在教学时,要多关注学生期待心理的不同,给于同学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的机会,使同学们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获得不同的阅读的经验。
四、面对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在接受美学理论当中,提出不同的文本也存在比较开放的状态,其内容和结构都是可以变化的。文本的内容是可以不断充实的,经过读者的不断进入自身的理解,可以丰富文本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是可以通过读者对文本的不断改造,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文本的特点,可以要求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在使用教材之前,其是有发展空间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对教学进行深层解析,来补充文本内容的不确定之处。总之,在接受美学理论中,老师可以看到文本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老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从阅读文本当中获得不同的感悟。同时也要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可以从文学作品当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阳 单位: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中学
第三篇
一、多元解读要体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保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间的交流,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作者及文章的心灵和精神交流场所。在实践这一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作为学生语文阅读的正确引导者,把学生对文本的想法往正确积极的方向引导,与此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主要位置,切不可将自己的思维和理解强制性地灌输到学生脑中,而是要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将文字进行组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句子整合的逻辑方式和文本包含的文学性的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独立阅读、思考和联想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里翱翔,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会碰到许多带有不确定因素的文本,学生在对这类文本进行阅读鉴赏时,有很大的思维发散空间,使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思维相结合,产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体特征,由于每个学生所经历的事情、生活环境、储存的知识量及个人心理都不一样,所以在进行文本阅读时采用的思维方式和兴趣方向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多元解读所具有的真实特性能提高学生文本阅读效果从文本阅读中获得各方面的提高。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值得去阅读品味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人文方面涉猎较深还在科学方面也有较深的涉足。所以,教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学性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及人文精神都得到升华,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在多元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开放的阅读态度
在语文阅读中,如果学生对文本有很大的兴趣和强烈想要阅读的欲望,那么多元解读就会产生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中要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相比于其他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对文本的阅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使得语文教学所产生的结果对不同的学生很不一样。文本中所提及的某个生活场景,对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性格的学生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更有甚者,会产生两个极不一样的想法。在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并没有重视这种差异性的结果,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一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手中有对文本思想、句子的解析的标准答案,并将“唯一”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完全没有将个性解读表现出来。从符号论的角度去看语文阅读过程,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享受过程,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到语文阅读中,并从中得到心灵的熏陶。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时,有些文章的表达会有很多不同的意义,学生会表达自己的独有想法和意见,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客观评论,不能用死板的“标准”答案去否认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要保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满兴趣和多元理解。
三、多元解读应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理解“非文本”的含义
从符号论美学角度出发,一个文本的创作者并没有将所有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是将感情寄托在“文本”与“非文本”中,所谓“非文本”就是指作者在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发展现状。在对同一个文本进行语文阅读时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这就是阅读具有的个性化特点。文本在于社会背景相融合后会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我们在阅读中不能忽视文章的意向而自己随意的去想象理解,应该将文本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相结合,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感情与思想与自身的阅读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合理的理解。“非文本”包含“文本”写作时的社会背景、观念、文学背景以及创作风格等。“非文本”对文本的阅读有一个引导作用。在不同的时代,文学创作的传统、观念和文学表达风格的方式都不一样,这些综合因素对作者当时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阅读时一定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如果对当时作者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创作风格和观念缺乏必要的了解,就不能有效地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了。
四、结束语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从符号论美学角度出发,根据文本内容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多样性。这种多元性的阅读方式在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和引导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自由发散自己的思维,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多元解读效率得到提高,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生命活力。
作者:滕海蓉 单位:宁夏中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四篇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总的阅读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悟、体验情境、理清思路、鉴赏评价和把握意蕴等其他方面的环节上,并不能撒手不管,教师教学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显现出来,要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展开。
六总结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作者:王晓飞 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
二、语文阅读教学乏味的主要原因
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考试机制的制约。现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紧紧地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的。阅读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教学,在“考试”这块金字招牌下,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现在需要追求高分,语文课堂上无一不是逻辑分析、知识结构和习题训练,阅读教学强调语文知识的覆盖,侧重于阅读材料的分析。这些做法虽能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但忽略了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忽略了阅读能提升他们的人生追求。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恰好是考试之中的优点。这也正是阅读教学改革苦喊多年而收效甚微的关键所在,戴着镣铐跳舞是不会有收获的。其次,一些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普遍存在着“三多一少”现象,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篇原本好好课本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大板,学生都忙于记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记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课堂看似热闹,学生收获甚少;老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少。第三,频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在这里提点本人肤浅的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1.让学生在感动中阅读
阅读作品,为人们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情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与古代的哲人对话,也可以与现代的大家谈笑。可以在最美丽的描述中,一起品味彼此心中曾经有过的孤独或者快乐、悲凉或者幸福,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是阅读的一个重要品质,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永恒的名作。面对“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等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我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是次要的,重要是能够获取一种感动,因而把重点落到“亲情体验”上。在课堂上,我主要通过简要的问题设计,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各自真诚地说说自己与父亲母亲的感情,从而唤起学生的亲情体验,并且通过现实与作品的交互理解,深化学生的这种体验,以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以下为笔者执教《背影》的课堂实录:师:读了《背影》这篇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深情。那么,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你能否在今天的课堂上说给大家听听。生1:在我的心中,一直藏着对于妈妈的内疚。七年级时一个星期一早晨,我匆匆忙忙地从家里赶到学校,发现课本忘在家里了。家离学校有二、三十里路,回去拿已经来不及了。我是新转入的学生,其他班的同学又都不认识。我正急的时候,妈妈来到了教室门口,她是租别人的摩托车来的。妈妈扬起手中的课本,大声地叫着我的小名。在同学们的哄笑中,我一把拽过课本,转身又回到座位上去了。她顿时像做错什么似的,轻声转过身,一声不吭地离开。看见她后背上溅起的泥点印迹,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现在想起来,我一直很后悔。生2:去年暑假,我骑自行车到外婆家去玩,下午回家,半路上车链卡死了,怎么弄也弄不好,天眼看就快黑了,还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一个人。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将自行车,撂在路旁,到树下躲雨去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天已经全黑了,雨也越下越大,我被淋得一身湿透,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爸爸打着手电筒,撑起伞来找我,爸爸看到我的狼狈样后,将雨伞和手电筒递给我,然后将自行车稳稳地扛在肩头……那时爸爸的形象,确实如山一般高大。师:大家说得真好,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有时候亲情就隐藏在这些细小的事情当中。当我们再次回味这些琐事时,不觉怦然心动。最后,再用全班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地去体验亲情,品味亲情故事中折射出来的深刻的人生意味。那天课堂上,女同学读着读着就流泪了,男生的眼睛了也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2.让学生在审美中阅读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教师要在充分领略文章的整体美后,再要引导学生来感受文章的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阅读的
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使读者观其形、如临“雨”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夏日暴雨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中集中写雨的一段“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读完,教师提问:“作者写暴雨,为什么写得如此逼真动人?”学生答出:“是因为抓住了暴雨的特征。”教师再问:“作家抓住了夏日暴雨哪些特征?”学生们可以从书中把夏日暴雨的特征一一找出来。“直的雨道”,“只那么一片、一阵”,写出了夏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出暴雨落下时冲势猛,力量足。“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写出暴雨落下时雨量大,声音响。这时,教师要求找出描写春雨的课文,学生马上想到朱自清的《春》,于是教师播放《春》的课文录音,舒缓、清柔,“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说出春雨的特征:细、轻、柔。对夏雨和春雨的描写对比后,教师提问:“朱自清笔下的春雨为什么写得那么美妙动人,而老舍笔下的夏雨为什么写得如此凶猛可怕,近乎残忍?”学生们联想着课文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答案: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家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祥子顶着如此凶猛的暴雨还得拉车,足见其生活之艰难痛苦。最后教师归纳,写景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查资料;圈点勾通、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运用以上技能,面对人类文化瑰宝,就不会无所适从,他们将在海阔天空中任意驰骋,实现他们的理想。
作者:骆剑 单位:湖南省新田县思源实验学校
第六篇
一、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可靠保证,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寻求阅读机会,通过广泛阅读其阅读能力必能逐步提高。首先要增强他们的信心。一开始,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要循序渐进,切莫操之过急,以免让他们觉得阅读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其次,还要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意义的认识,让他们通过对各种不同内容和体裁文章的阅读,感受阅读的魅力,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领悟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品尝人生百味,感知他们未曾感知的世界。通过阅读,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并从无知走向成熟,使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此过程中油然而生。
二、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营造阅读氛围
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还要涉及课外各方面的书籍;阅读的方式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报纸杂志,每天从中汲取新的信息,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教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教学的典范,都可作为阅读教学的主战场。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掌握文章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共同讨论研究,最后总结。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中,学生便会不知不觉地找到一些阅读的突破口,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诀窍,并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当然,任何收获都凝聚着辛勤的汗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会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语文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如果老师们都能认真做好以上几点,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相信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较大较快的提高。
作者:李庆山 单位:山东省商河县弘德中学
第七篇
一、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喜欢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就是阅读教学的过程,甚至语法课、汉语知识课、文学常识课等是阅读教学的辅助与补充,表达与交流课又可以检验阅读教学的效果。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教学就地取材的佳作。上新课前应该让学生预习,忽视预习就等于放弃阅读训练。老师在预习前布置几道思考题,促使学生深入阅读,鼓励个性化预习。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多肯定个性化的见解。语文课堂最神奇的魅力在于把文字提升为思想,让思维营造境界。阅读习惯的养成,源于对文字的由衷热爱,只有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才能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所以语文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爱上文字。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使命是让文字尽显魅力,而不是损伤魅力,在语文课堂往往出现“过度阐释”的现象。许多老师对课文怀有经典膜拜情结,总是不厌其烦地从主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法运用、行文风格等方面向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其实,作者在行文之时未必就那么详尽地预设好写作意图。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散文经典之作,很多老师都喜欢这样的文章,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归纳整理,口沫横飞地向学生讲述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月色下荷塘的意境美。从写作背景到作品的文学价值面面俱到,老师讲得激情满怀,学生却只是被动地感受月夜里的“优雅淡远”。老师过多地阐释,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有高不可攀的负担。这样学生学起《荷塘月色》的美文味同嚼蜡,或干脆敬而远之。庄子说:“文灭质,博溺心。”观点翻新,阐释过度,就会掩盖文本的真义。支流泛滥就会替代主流,使得理解感悟在忘乎所以中偏离主航道。作为散文教学的范本,教学的起点应引导学生渐进作品所营造的佳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由渐悟到顿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老师是导游,引领学生进行一次对作者心境的旅行,终点站便是灵悟的契合。
二、让学生从心底喜欢阅读
“阅读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抱怨:“阅读不下去,读书很苦。”很多老师往往只把阅读当做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下工夫,忽略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最有效的阅读指导莫过于直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语文老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一个高度为学生播下阅读的思想,让学生尝到“书是甜的”。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总要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天当中,临睡前至少一个小时应该属于阅读时间。床边案头放置几本书,散文随笔、经典名著、励志的、休闲的等都可以。可是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不容易做到静心阅读,在安静的环境里,他们更容易神游九霄之外,书本反倒成了大煞风景的摆设。语文老师应该强调,养成读书笔在手、好词我来圈、好句我来摘、好段我来评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把阅读当做脑眼手共同协作的活动。这样读者就有意识地参与作者的思想交流、情感互动,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走神的机会也就少,阅读的兴趣更浓厚。还有一些学生捧起书本,走马观花求速求量。清代学者陆陇其说:“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要速也。”读书在于积累,“滴水穿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这个道理。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后再阅读,甚至对作者的观点大胆地质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就不会陷入一味求速地应付阅读的错误理念。卢梭说:“读书不贪多,而是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语文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鞭策学生坚持阅读。一曝十寒,是阅读习惯养成的一大忌。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阅读效果的增强。我让学生一个学期读完一部经典名著,如《红楼梦》,这期间枕下还必放上一本名篇散文,当然,一些“文化快餐”应该信手拈来,这样既可以缓解阅读疲劳,又可以达到多元阅读的效果。在经典名著的阅读的同时,查阅相关文学评论的文章是促成有效阅读很好的渠道。
三、阅读环境的创建是有效阅读的关键
阅读环境不仅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学校、班级及家庭整体的阅读文化氛围。语文老师应该注重给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营造阅读氛围的意识,保障学生有比较安静的固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我经常有意识地一周安排一两节为阅读课,让学生带来指定的课外书,阅读期间班上鸦雀无声,营造阅览室的气氛。之后用二十分钟的时间交流讨论阅读心得,分享与交流能为阅读锦上添花。学生畅所欲言,各种观点在相互摩擦碰撞中不断被修正,老师适时地肯定和鼓励,让阅读课更有意义。当然,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有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工夫在课外。现在许多家长注意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注重给孩子提供物质环境,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读物,而且都是精装本。有些家长把精装的课外书交到孩子的手里,把孩子关进书房,自己打开电视看连续剧。在知道书房的门抵挡不住电视剧的诱惑,孩子此时反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对阅读越发抵制,父母的阅读行为对孩子有十分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语文老师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准则。语文老师更应该有阅读的习惯。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让“源头活水”充实自己。特别在阅读经典名著,语文老师的阅读先行作用尤为重要。比如让学生读《红楼梦》,老师不能只布置学生阅读,老师自己也得读熟故事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做生动形象的阅读导读,为学生拉开作品神秘的序幕,这样学生便能克服对经典的敬畏和烦躁心理,乐于阅读、渴望阅读。阅读习惯的养成贵在持之以恒。语文老师不仅要利用语文课堂的,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要注意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引导,让学生从心底意识到阅读的重要。
作者:严世华 单位:仙游县园庄中学
第八篇
一、现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课程安排时间短,目标设置容量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目标设计问题就是时间短,内容多。教师们总是期望在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内让学生将“十八般武艺”都掌握齐全。既要学生理解和学会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描法等,又要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而前者需要一种熟能生巧的等待和练习时间,后者更需要学生长时间用心体会,反复思考。很明显,在一堂课上欲实现所有目标的教学是拔苗助长、激素速成式的教学,其有效性值得怀疑。例如:《劝学》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4)词类活用:水、日、上、下。(5)文言句式。
2.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并能背诵全文。
3.掌握设喻的方法,能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如“学贵于勤”“学贵有疑”等。
4.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以求达到君子的标准,最后走向圣人的高度。先不论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水平,就单是看这篇幅和字数,着实有些吃不消。这么多的内容要在短短的一到三个课时全部完成,不难想象,教师只有压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感悟时间,压缩师生间课堂互动建构的时间,压缩学生间探究讨论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对于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教学目标,最后可能是“丢西瓜捡芝麻”而顾此失彼。
(二)目标设置模糊虚化,师生双方难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具体、明确的规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泛泛而谈,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掌握文学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重依靠教辅教参,把教学目标设置得看似“高大全”,而不符合实际需要。其结果是“多”目标往往成为“虚”目标,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有些教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知识、采用何种方式传授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在时下流行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教师因为认识问题上的不统一甚至是误解误判,不顾现实的歪解、曲解教学目标,一味“迎合”所谓的“科学”潮流,导致在教学实际中设定的目标能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很多目标模棱两可,这就出现了虚化的教学目标,结果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虚化。例如《鸿门宴》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表述的“积累一些古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特殊句式”,“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这些表述都显得空洞虚化,“一些古汉语知识”到底是哪些?“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到底怎么运用?到底怎么探究?这个看似“高大上”的表述,实质是无法实现的“假大空”。评判标准的模糊,术语表达的模糊,最终会让教师迷失:到底怎么样才算达成目标了?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对于教学目标中模糊、概括性的内容,应该细化成明确、简单、清晰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学参考目标来用。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的表述如果含糊不清,会使得教师在一节课里看似讲了许多内容,却失去了教学重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学到了知识,但却是肤浅的,表面的,并非我们所希望的可以真正理解和把握。
(三)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评价倒置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但是,有很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陈述,而是从教师的角度来陈述的”,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等,这些措辞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愿望和预期结果,是教师要教和能教什么的硬性表达。这种表达之“硬”只考虑到预设的知识,而没考虑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生成的知识,只关注所预期的结果,不关心实际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疑问和获得。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中的“通过阅读分析课文,使学生在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认识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揭露,从而深刻认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从目标设计的案例来看,陈述的主体都是教师。目标的作用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如何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掌握知识却并未提及,而如何测量和评价恰恰是目标的基本作用。这是目标设置的一个典型问题,即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将教师的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考量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本意。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文道结合,一文一道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装扮和浮夸的面面俱到,它需要的是适合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所以,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教材的实情出发,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发,把握好主要方面。语文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和可测的,且从“文”和“道”两个维度进行考虑设置就足够了。一般来说,单课时的目标将文道结合在一起就足够了,甚至表达时重点写“文”即可。因为“文以载道”,“道寄文上”,二者并非机械分离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文是道的表达,道是文的灵魂。在真正掌握“文”时,“道”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实际上,从开始上课时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各自的“道”就已经开始了互相的交流碰撞。这种目标设计既考虑到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又兼顾到了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可评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要能帮助教师把握“教什么”和学生把握“学什么”的。因此,教师在每节课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明确的、可操作的,而不是虚无的、模糊的。目标陈述的模糊必然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模糊,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指出、找出、解释、读准、默写、背诵、划分”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具体可察的规定,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虽是内隐心智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
(三)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适度、可行
阅读教学目标设立的直接价值和基本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目标设定应体现出学生现阶段通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成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但又不是远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经过教学后可以达到的最高阅读水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能与文本进行互动获得信息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阅读效率,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当然,关于如何设置目标的研究应该是不断深入进行的,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可以对阅读教学目标设置有所参考和启迪,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帮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
作者:王琳 陈浩 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九篇
一、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较少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觉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差,在阅读文的问题设计上一般都是固定答案,通过选择和填空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对阅读内容缺乏分析,读得少,也悟得少,不能引起他们对主题深层次的挖掘。特别是对于散文来讲,学生的角度不同,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不一样,固定答案的设计抹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多数老师把本应是个性化、能动性的人文阅读演变成单一模式的阅读。以2014年宁夏中考语文试题为例,阅读文《这辈子做好您儿子》中有一道问题的设置是:“父亲”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作答,并从原文中找出一处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写在横线上。再以阅读文《中秋,在故乡》中有一道问题的设置是:第三自然段述说了中秋节白天的哪些风俗,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题目的设计学生容易得分,但并不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较少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新的文章,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只是一味回答教师提前设计的问题,表面上实现了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主动思考问题设计的意义,问题设计与本课学习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3.缺乏科学系统的阅读训练
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坚持一贯的风格,只关注学生对给出文章的阅读,通过文章一字一句的阅读来完成给定的题目,而忽略了学生“朗读—研读—速读”三级阅读法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默读和略读等。
4.问题的设置缺乏创新性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问。近几年,提问设计法非常盛行,“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提问陈旧,千篇一律,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从而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挖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的阅读文为提问而提问,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设置5~6个问题,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关题目在文章中的位置,甚至有的问题的角度很类似,可以用一个问题代替,严重影响了提问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策略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文章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尽量接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要注意问题设置的被接受程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所以要认真分析学情。在阅读中不能设置一些千篇一律的问题,离主旨较远,体现不出学习的重点。也不可以设置一些太过简单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会使学生陷入某种思维定式。问题的设置也不能太密,要留足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是通过问题的回答来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习能力。最后,问题的设置要有悬念,层层递进,先易后难,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问题的设置感兴趣,积极思考,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才能够使最初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有时,可以把问题的设置权交给学生自己。记得在去年我校举办的“第六届青年教师杏坛杯优质课大赛”中,我选的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老王》。我精心选取了“老王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个片段,让学生细读这部分内容并设置问题,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只有一二十个鸡蛋,但作者却说多得数不清,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出现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举手踊跃回答,给出了精彩的答案,为本节课增加了许多亮点。
2.建立科学化的阅读提问教学方式
要想让学生回答好课堂设置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所谓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要讲究阅读的次数和节奏。首先通过略读,了解文章的梗概;再通过精读,一句一句分析,深入文章细节,然后去看每一个问题的设置。最后通过默读,体会文章的深意和作者的体悟,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主旨相契合。只有通过这一个三级阅读法,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使问题的设置有悬念、有意义。
3.重视阅读问题的创造性
通过对文章的了解和资料的整理,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双方意见不同时,能够引发他们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积极组织讨论,对于有疑问的,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教师只需要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即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启发学生对文章的反思和对同类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了解中学语文阅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认真分析了中学语文阅读问题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问题设置的固定性,缺乏科学的阅读系统,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问题缺乏创新等。也要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笔者的这些问题和对策,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阅读问题设置的思考,并为中学语文阅读问题的设置提供一点改革意见和措施。
作者:任彦芳 单位:宁夏银川市第十六中学
- 上一篇:销售部部长个人工作总结
- 下一篇: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