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时间:2022-01-26 03:46:19

导语:阅读教学中学语文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阅读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一、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发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发散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重组所给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得到更多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案。比如,在讲解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我们可以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思考:玛蒂尔德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我们能够从她的经历中看到什么?除了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能否看到一些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这样的问题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玛蒂尔德就是在“过早领略了现实的残酷以及过早失去原来就该失去的美丽的同时,她的人生却在这突如其来的‘领略’与‘失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积淀和升华。”[2]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有了张扬自己个性的平台,按照自己的理解,不难体会到玛蒂尔德的遭遇还体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体现了一个美丽女性的成长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个性得到了张扬,对文本的主题也有了更多角度的理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把课本上呈现的内容和教师的讲授奉为圭臬,不敢提出任何质疑。即使学生自身对这一问题不甚理解,也会人云亦云,毫无创新精神可言。反之,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质疑,则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选入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其中有一句“或植杖而耘耔”,教材的课下注释是这样解释的:“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从字面上来看,这样的解释无可厚非。但是联系生活经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是说不通的。“扶着拐杖”的同时,很难甚至无法完成“除草培苗”的活动。所以,这里的“植”只能是“立”的意思,“植杖”译为“将拐杖立在(地头或地里)”。这样的现象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或者细节挖掘上。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他们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最终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仅仅是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信息,学生没有同教师对话、交流的机会,从而处于被动的地位。新的课程改革打破原有的模式,对话式和探究式的教学逐渐深入了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也逐渐地引导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凭借自己的思考,去感知、理解、评价文本乃至参与文本的创作,从而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呢?基于广泛的文献调查和深入的教学实践,得出如下几方面的建议。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灵感与想象,他们就会愿意去阅读,想要去阅读,这样他们才愿意去表达内心与众不同的想法,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朱绍禹先生曾经说过,“外在要求也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产生持续的推动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过程。”[3](1)导语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导语设计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一堂课如果导语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教师就能在上课伊始深深地吸引学生,让他们有阅读文本的欲望。趣味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小故事,可以是一个谜语;悬念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团;情境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用声、光、画、电营造出的一个情境;等等。魏书生老师在讲授《论语六则》时,曾设计了如下的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时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的导语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种种疑团,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追根溯源的欲望,从而产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在破除疑团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灵感。有了兴趣,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愿意去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张扬自己的个性。(2)问题设计延续学生阅读兴趣。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则能够起到“教有疑”的作用。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够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领悟,得出体现自己想法的个性化的结论。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的刘兰芝是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好媳妇,她的婆婆还要非赶她走不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再次阅读,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文中的刘兰芝表面上看确实无可挑剔,勤劳贤淑,秀外慧中。但是在封建思想横行的时代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仍深深地根植在封建家长的心头。这也是刘兰芝最终“举身赴清池”的根本原因。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问题设计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够使他们以此类的问题作为发散思维的平台,说自己想说的话,延续阅读的兴趣,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己的个性。

2.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通过与文本对话,将其中的知识与道理提炼出来,再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与老师和文本的对话从中获得知识与道理,并用其去指导自己以后的实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我们的课堂逐渐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化。所以,要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只有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直接的对话,学生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维跟着自己的理解不断前行,才能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想法。要想实现这种对话,教师的首要任务则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文本、分析内涵,给他们畅所欲言发挥自己想象与思维的空间。只有当学生的理解和原文的思想出现明显的偏差时,才需要教师给他们指出错误并引导他们正确地参与到文本的再创作中去。要使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水平得出与文本相吻合的结论。总的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由开始的感性认识逐渐进入理解,再由理解提高到能够对文本进行中肯的评价,最终能够开始以自己的判断来解读文本。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作者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传达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然而,文章的最后,作者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内容,却一直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难点。作者的用意何在?是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理解与把握的一个内容。有人说,因为朱自清的故乡在江南,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人说,因为莲花和荷花本是同根同源,为了营造意境;等等。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和文本进行对话,则不难发现,这段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事件的主人公是少年的女子,那本就是一个前文提到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年纪;这又是一个热闹的季节,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的鲜明对比,这样的心理落差,又何尝不将作者当时“颇不宁静”的心态显露无遗。通过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学生能够发现一些以前未曾发现的新结论。在回答与文本相关的问题时,也能摆脱那些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和套话,能够用自己独到的审美眼光去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久而久之,这样的思维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个性化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由于学生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成绩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角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抒发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教师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言论,而是应该以交流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独特的想法,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尽量只在他们最需要纠正的时候及时给出恰当的建议和答案。这样不仅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平等对话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一位老师在讲解《木兰诗》这篇文章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细细想来,在十二年时间里共同生活、共同作战,却认不出木兰是个女子,确实不太合乎常理。有的同学又说:“洗脚的时候肯定露馅了,古代的女子都是缠足的。”这些,可以说都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质疑,一种独特的体验。虽然缠足的说法并不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的,学生们对此并不了解,但是学生们能够针对这一现象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种体验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什么“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虽然其中含有牵强的因素,但也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只有我们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在阅读中敢于去想象,愿意去表达,才能在逐渐的阅读积累中形成自己良好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才能敢于去创新。总而言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有创意的理解、有个性的表达。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最终逐渐形成健康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高洪娇单位:白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