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经验借鉴
时间:2022-03-29 11:01:00
导语: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经验借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并颁发的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它具有纲领性、法规性、权威性,它是编制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组织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评估中学语文教学的标准。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到2001年秋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百年的历史。对于各个时期的教学大纲进行评介,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建国前雏形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从汉字的产生开始的,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私塾、蒙馆、书院的教学没有学段的严格划分。因此,也不存在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大纲。东汉章帝建初四年,诸儒在白虎观讨论五经教学的异同,并将讨论结果汇编成《白虎通义》,为当时及以后的经学讲授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这份标准只显示出现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端倪。此后,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朱熹的《学规》、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分年日程》等,其中也有一些关于读书、作文的规范,但这些也只能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萌芽。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推行新政,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新学制开始兴起,语文教学大纲也随之出现。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份章程把语文学科定名为“词章”,但这个章程并没有实施,“词章”之名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
1903年,洋务派张之洞等人起草了《奏定学堂章程》,同年,清政府在全国颁布并实施了这份章程。这份章程包括《学务纲要》和各类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规定:中小学堂应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三科,教学内容为经、史、子、集,语体为文言,每周授课时间为36学时。由此,语文开始独立设科,语文教学大纲的面目也开始变得眉目清楚起来。《学务纲要》虽然模仿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但教育内容上仍具有封建性。清政府垮台后,蔡元培出任共和政府教育总长。1912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共和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实行规则》,改学堂为学校,把语文学科定名为“国文”,并对国文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及培养程度进行规定:“国文旨在通解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文字,兼课习字。”与《学务纲要》相比,这份规则在读写方面的要求比较具体、实用,并且注意到了语文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1913年,共和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以表格的形式对各学科的分年教学课时及教学内容分项列述,尽管这份文件比较简单,但“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却沿用至今,并且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形成一定的体系,奠定了教学大纲的基础。此后由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一系列课程标准以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编制的国文课本的说明和草拟的课程标准等,基本上都是有关中学语文学科比较专门、详细的教学大纲性质的文字图表。
1920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了《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将“国文课”改为“国语课”,并规定:“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读本宜取普通体语文。”这份细则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白话文从此进入语文教学。
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了其拟定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其中有初、高级国语科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由叶圣陶起草;高级中学部分由胡适起草,这两份纲要条目、教学目的类似。内含目标、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等条目,并附有略读书目举例。其中规定国语课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这是对1912年《中学校令实行规则》中国文要旨的批判继承,在坚持把读古书放在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扬弃了“启发德智的目的”。这份纲要在编写体例上,比前几份文件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它不是政府公布的正式文件,但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192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这一暂行标准,按教学阶段及课目类别分册编写,其中有中学国文科课程暂行标准,内含目标、作业要项、时间(及学分)分配、教材大纲、教法要点、毕业最低限度等条目。在教材大纲部分,精读、文法与修辞、略读都被列入阅读内容,并对选用教材的标准、教材排列的程序都作了具体规定。这份文件对教材排列的程序是这样规定的:语体文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渐减,文言文渐增,各学年分量的比例递次为七与三、六与四、五与五;各种文体错综排列,第一年偏重记叙文、抒情文,第二年偏重说明文、抒情文,第三年偏重议论文、应用文。这份课程标准已趋规范,文体训练序列安排较为科学。1936年、1940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对这份课程标准进行了两次修订,第二次修订后,公布了《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这已经不再是以前各科综合制定的课程标准,而是语文学科独立的教学大纲。至此,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已经步入内容比较充实、体系大体完备、条目便于实施、单独编印成册的草创阶段。
1941年9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其中从正反两个方面确定了选文标准,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课外阅读的紧密关系,并且对教法也作了规定,指出教师授课时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对于此后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在教材选文时,这份课程标准要求加入总裁言论、中国国民党史略、党国先进言论、历次重要宣言,公然要求语文教材要异化为政治的传声筒。这种偏激的做法,完全忽略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置语文教学规律于不顾,是不可取的。
1946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出版发行了《中等国文》,书中有《关于本书的七点说明》,说明中把掌握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确认为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并强调在注重汉语汉文一般价值时,不可忽视其政治价值,这份说明呈现出语文教学大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新面貌,对解放后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8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叶圣陶草拟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这份课程标准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吸取了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科学,是半个世纪语文教学成果发展的结晶。遗憾的是当时并未公开颁发,只在内部传阅。
二、建国后探索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使用的语文课本。课本前有《编辑大意》。《编辑大意》中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选材标准等,并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由此,语文这一名称便固定了下来。“大意”中还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不可偏轻偏重,要全面训练,谐调发展。这份大意相当于一份内容焕然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
1956年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教育部主持编订了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全套大纲分三本:《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建国后颁布实施的第一套语文教学大纲,它结束了建国初期我国语文教学中无序、无格、无计划的混乱局面,纠正了重道轻文的偏向,改变了我国语文自设科以来汉语、文学混教互扰的情况,初步建立了语文学科内部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和文学学科体系,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严整性和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为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这套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过分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建立,造成知识教学脱离实际,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加上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这套大纲仅施行了三个学期便终止了,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汉语、文学仍合并为语文。
1958年下半年,在没有语文教学大纲指导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结合政治,忽视甚至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引起社会的不满。1959年,教育部在语文界广泛开展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和文道关系的大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1963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套大纲总结了过去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确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指出了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的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明确了写作训练的序列,强调了对课文的安排要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难易适当。这份大纲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颁布后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可惜的是此大纲仅仅施行了三年,1966年,“”开始,“”十年,学校停课闹革命,没有语文教学大纲产生。
三、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78年,为了对“”带来的混乱拨乱反正,迅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份大纲吸收了1963年大纲的长处,并融入了外国教育、教学成果,重新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进一步强调听、说、读、写要谐调发展,并提出在培养语文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智力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份大纲基本解决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这个长期影响语文教学的大问题,与以往大纲相比较,这是一个突破。这份大纲经1980年、1986年两次修订后,作为正式大纲颁行。
1988年,国家教育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精神,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调整高中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了修订,在1990年6月出版了修订本。1993年,教育部对90版大纲又进行了修订,制定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版)》,这套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及教学原则等方面的认识逐步提高。90版大纲对语文的定性为“工具”,93版改为“基础工具”,并强调语文应“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88版、90版大纲语文教育视角为“升学”,93版转向“素质”培养,注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80年代开始,在国家语文教学由一纲一本教材的固定制向多纲多本教材审定制转轨过程中,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科研机构也陆续编制了一批带有地方色彩、门类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如1991年湖南教委编制的《湖南省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稿)》等。
2000年3月,教育部又对93版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再次修订,制定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并于2000年秋期在全国施行。这份大纲条目中增添了“教学设备”、“教学评估”、“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与“课外阅读篇目”;内容上坚持强调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导地位,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远见卓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要求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为了贯彻这一纲要精神,2001年秋季由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标准既注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又注重其阶段性,把九年的语文学习分为四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为第四学段。新课程标准是2000版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它的“新”,在内容上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其二,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其三,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其四,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新课程标准在形式上也焕然一新,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在前言中增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目标中增添了综合学习。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增添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只在实验区使用,在实验成功后,将会取代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在全国推行。纵观百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完善着。这些大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若干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基础学科”与“交际工具”的重要地位,“文道统一”的教学方向等,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类似这样定性、定位、定向的工作,在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中仍然有待于深入和完善。上述大纲在定量(如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总量、课时安排等)、定度(如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深度、广度等)、定序(如语文教学的系统结构、序列安排、衔接过渡等)等方面,虽也有零星安排,但总的情况尚难尽如人意,这些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逐步充实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形式也有待丰富。首先是大纲的类型应有所增加,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大纲,具有专业特色或地方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具有国际交流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等。其次,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结构应梳理,将大纲行文表述的结构作比较规范的梳理便于查询。再次,应有配套的大纲资料颁行,如配套出版发行解说大纲的教学指导书、培训师资的挂图和音像资料等。
- 上一篇:县委三讲三促指导意见
- 下一篇:工商局实施商标行政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