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言文鉴赏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28 04:59:00

导语:中学语文文言文鉴赏实践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文言文鉴赏实践探索

文言文在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中蕴育了大量的底蕴,富含极多的词汇、典故,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宝库,更是我们语言学习的根源处,学习语文最注重的就是语感和文学寓意的培养,而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是目前摆在教育面前的很大问题,笔者通过调查有以下的认识和发现:

一、中学文言文鉴赏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1.1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翻译、讲学,忽视了读的重要性。读史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只有在读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丰富内容。而现在的教师为了及早的完成教学目标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不太深刻的讲解,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翻译古文上面,很多学生都只是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或者只是知道翻译的简单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文言文的优美,也不能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1.2教学时重视文章的文化美意忽视了学习其深意。我们要求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是要他们学习文章的简单内容和翻译方法,更主要的是带领他们领悟其中的内涵,而现在的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美文释意,却忽视了内涵的详细描述。

1.3重视文章的背诵,教学方式陈腐。语文本来是比较活跃的,生活中到处都体现语文的气息,可有的老师把语文讲的太死了,除了做语文作业就是做翻译,背课文,没有生动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尤其的文言文的乐趣。

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及具体的应用

2.1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从中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讲学最注重的就是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深刻的了解其寓意。首先,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现在的资源和工具,自己查资料解决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参考书工具,字典和上网搜寻,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聊斋志异》一课的讲解之前,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上网看小故事来了解其中的内容,然后深读其意,达到学习的良好效果。然后就是带领学生反复的朗读文言文,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会反复的修改,字句斟酌,而中学的课文上所选择的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良诗美词,只有熟读才能深领其意,把握语言的气势,对于胼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交叉于文章之中,读起来琅琅上口,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更能体会出文章的唯美,例如朗读杜牧的《阿房宫赋》,里面的句子十分的优美,溢美之词让人爱不释手,反复不断的朗读,才能够理解文章的深意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刻道理。

2.2结合文章,教学注重文章深意的讲解。数千年的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逐渐被当代学生所领悟,而当前科技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经济也不断地变化,中学生的教育现状急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用传统的文化来熏陶当代信息时代的学生,至诗经风骚独领始,百家争鸣,汉赋育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系列的文化长廊在历史中沉淀,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浩瀚的历史中如一朵美丽的花留千载余香,所以要借对学生的教育来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培养坚韧的品格,豁达的情怀,凛然的大气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在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时的豁达情怀,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坚韧的品格,《触龙说赵太后》的说话策略,还有《陋室铭》追求简单居室的精神,《爱莲说》只可远观不可亵渎的君子风度,《论语》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丰富的文化情感,需要教师的逐步的引导学习,慢慢的究其深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3别出心裁的讲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是比较活跃的,而在语文教学方式上也是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首先在朗读方面就可以分角色朗读,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段落最好要求学生会熟读到背诵的程度,以名人说过好文章要“合而读之,歌而咏之”,把文言文的情感凸现出来,做到读诵结合,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文言文的内容,还可以把它用音乐的形式唱出来,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我们老师教我们唱出来,到现在都没有忘记,把文言文与音乐的完美配合,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在讲解方面,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在讲台上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讲解出来,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把课文演出来,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把学生分角色表演,有扮演太后的,触龙的,太后女儿的,长安君的,这样不仅活跃了气氛,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就是天堂,学习语文文言文更是在欢乐中与古人对话,思想在不断的活跃,审美情趣不断的增长,这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与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华夏几千年盛大文化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