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时间:2022-09-09 04:59:00

导语: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创新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内容提要】实验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教学方法:“文眼导读法”实验对象:淮化煤师院附中高二理科班学生。具体做法:①分班对照;②抓“课眼”、找“文眼”、析“字眼”、列“板眼”。实验效果:初见成效。

当前在中学教学领域出现了两个尖锐的矛盾:知识更新与教材老化的矛盾;不断增长的知识数量与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矛盾除从根本上改革教材内容之外,还必须彻底解决费时低效的传统教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点金术”。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44页。)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这个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也赋予了语文教学艰巨的任务。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个工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教师循规蹈矩,字词句段语法修辞等面面俱到,为应付考试,将一篇篇形神兼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抓不到规律,得不到方法,不见长进,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仍旧不会读书,不会作文。这费时费力低效的教学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第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知识作为人类大脑的记忆物,其遗忘是必然的,而且遗忘率很高;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变性组件”,其衰退是偶然的,而且衰退率很低。知识只有通过思维的“过滤”和“再组合”,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却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课堂上,教师是主宰,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服从;教师是演说家,学生只能随声附和地听。无论成绩好差,统统“一刀切”,结果好的“舒舒服服”,差的“稀里糊涂”,中等的则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无需动口、动手、动脑的“原始积累”,显然不利于智力结构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三,从学生的现状看,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理科的学生更是整日埋头于数、理、化的题海中,早晚有时间背背外语,语文则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因而语文基础薄弱,普遍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轻视语文学科固然是学生不对,但其根源却是我们教师那不切实际的教法。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没有疑问,何须研读?没有目标,怎能用功?不见进步,哪来兴趣?

“文眼导读法”则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文眼为核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点线面一体化,把精讲、议论、赏析、图解和练习熔为一炉。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文眼导读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它形神兼备,能把教师的“指点”与学生的“独创”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赋予语文教学以生命力。

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具体操作

这项实验是从九六届高一开始的,由于是初步尝试,高一时实验只限于小范围部分篇章,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则选定一个理科班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系统实验,并将我同时带的另外一个平行班作为对照。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有学生54人,是根据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五门课的总成绩平均分开的,分班语文平均成绩相当。在实验中两个班采用两套教案,两种教法,实验班以“文眼导读法”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对照班以传统教法为主,重在老师讲授。

在具体操作中,实验班的“导读”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读课文抓“课眼”,这是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是最基本的一步。这里的读是通读,这里的课眼指的是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等。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是抓课眼的捷径,抓课眼又是为找文眼铺平道路。如《六国论》的预习提示这样说:“这是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本文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分析历史事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的实际,指出全文的主旨,更发人深省。”(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312页。)这则提示已通过两个“但”字明示出课文的主旨目的是借“论古”来“讽今”,抓住这个课眼,就能很顺利地找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藏于文末的文眼。

二读课文找“文眼”。这是分析理解的过程,是关键步骤。这里的读是选读,是在通读基础上选读重点段落,旨在找出能够集中体现课眼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便是它的文眼,是全篇的“通体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找准文眼是“文眼导读”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认真研究,弄清文眼的位置,掌握识别文眼的方法,还要体会文眼设置的巧妙之处。不同文章文眼的设置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学生在通读时抓准课眼,选读时便可有的放矢,经过反复练习,便可熟能生巧。文贵有眼,文眼又贵在巧设——不事雕琢,不露痕迹。找到这巧设的文眼,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三读课文析“字眼”。这是赏析品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这里的字眼,主要指课文中除生字词外的重点字词,如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社会交际能力强的字词等。的词《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的“翔”字,便是极富表现力的关键字眼。“翔”本意是鸟飞,鱼怎么会“翔”呢?经过引导点拨,充分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翔”字的妙处:①水流清澈,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游鱼的优美姿态;②水流缓慢,鱼儿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③明净如镜的江水像一面大镜子,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那鱼儿可不就是“翔”吗?一个“翔”字,境界全出。析透“翔”字,便可领悟到那如诗如画的深邃意境。

辨析关键字眼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赏析全文的过程,因为文眼之光即是对那一处处字眼之光的凝聚,反之,这些关键字眼文句也是对文眼的顾注。

四读课文列“板眼”。这是总结归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基础上以分析概括为主要目的阅读,是将前面零散的分析归结成整体的过程。板眼则是针对文章坐标图解及板书设计而言的。

所谓坐标图解,是指根据文章的文眼位置及其文眼顾注的巧设过程,按照“欣赏画面→点睛之妙→意境开拓→情意升华”四个环节,深入指点学生理出文章的外在线索、内在线索、轴心线索,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知识,画出文章的坐标示意图,其画法如下:

一画O点:表示文章的“通体之眼”即文眼;二画X轴: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又叫实线;三画Y轴:表示作者的思路情感,是文章的内在线索,又叫虚线;四画Z轴:表示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轴心线,又叫中心线索;五画△XOZ:表示文章的内容;六画△YOZ:表示文章的形式。

如《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文眼导读”坐标示意图:

准确、简洁、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便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形成美与愉悦的熏陶和感染。板书有核心,统帅全板的核心即是板眼,学生见板眼而知全板,见全板而明全篇,而这板眼,又恰是文眼的突现。如《守财奴》的板书:

一枚铜钱,四个场面,一个核心,便活画出了老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执着狂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再如《沁园春·长沙》的板书设计:

以上四个步骤,简而言之则可概括为:整体把握抓“课眼”,分析理解找“文眼”,赏析品味析“字眼”,归纳概括列“板眼”。课眼是教学设计的纲,文眼是通篇的神,字眼是文中的闪光点,板眼则是诸眼在课堂上的聚焦点。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眼眼相扣,步步深入。公务员之家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注: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第75页。)有鉴于此,学生的模仿与训练当然也是教改实验的重要步骤。一般来说,对于便于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我便直接从其中选出典型的一篇做示范,其余篇章请学生自读讨论,做模仿练习,并通过研讨点拨体会各篇章之间的异同;对于不便直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则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小范围的适当调整,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在教改实验中尤其重视及时补充课外阅读训练材料,以加大容量,开拓视野,培养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效果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经过一年的系统实验,已初见成效。实验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上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看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者情、教者情与学者情融为一体,学生已逐渐由厌学向好学、由苦学向乐学转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同是一篇难度大些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实验班只需两课时便能圆满完成任务,对照班用了四个课时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同样的教学单元,实验班两周内便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对照班则需三周才能完成。由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实验班学生每周都能在教师指点下阅读课外材料一万字以上。

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所增强。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独立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实验班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找出“外祖母家自与别家不同”这一文眼,从环境、人物两个方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在淮北市教委组织的“香港百年”知识竞赛中,以实验班学生为主的参赛队(占四分之三)勇夺第一,他们那敏捷的反应,机智的应变,丰富的表达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校团委组织的九八寒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中,实验班学生获12个奖项中的7个,分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关于龙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和《中学校园“追星热”》等先后被《小记者导报》以头版发表。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实验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赞誉,在上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时,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选定在这个班。由于有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实验班被淮北市教委评为97~98学年度市级先进班集体。

第三,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在用外地试卷统一考试,由任课教师流水阅卷的期末考试中,实验班语文总评72.51分,对照班语文总评70.03分。在第二学期与兄弟学校的联考中,由外校教师命题,学校组织其它年级教师阅卷,考试结果比较如下:

“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这就需要研究。”这是叶圣陶先生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希望。确实,语文教改的道路是艰难曲折而又漫长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义无反顾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所进行的“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目前还属于初步尝试,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实验来解决,以上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