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措施论文

时间:2022-09-09 04:40:00

导语:中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措施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措施论文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主要的两点,一是“速度效率偏低,不适应国内、国际发展快的需要”,二是“实用性不强,学了不管用。”刘国正先生也讲到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的弊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效率偏低,实用性不强。笔者近几年与中学老师接触,知道不少同志与张、刘等先生有同感,他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十分焦急。

《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开辟专栏,发表讨论语文教学的文章,值得称道。正视存在问题,开展讨论,听取不同意见,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一、讨论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界对此认识不一致,“是困扰语文教学深化的第一个症结”

语文学科的性质,叶圣陶先生讲得最为精当。他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并指出,“有人释为‘语言’‘文学’,有人释为‘语言’‘文字’,皆非立此名之原意。”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确定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最重要之点。跟叶先生一样,吕先生也主张语文是工具,并有不少精辟论述。现在,有些同志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领会不深,不适当地让语文教学担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文学、文化知识等任务,这就使这门课难以提高实效。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又一最重要之点。叶老说:“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远未做到与读、写并重。有的同志提出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这方面若想有成效,非得注意听、说教学不可。中学生听、说能力普遍差,这与缺少系统训练有关。

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的看法是:“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纲”。“字、词、句、篇”“语、修、逻”是围绕完成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目”。讲解字、词、句、篇,往往结合语、修、逻知识的传授。

语文教学,除传授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外,还有语音、文字、词汇和古代汉语知识(词的活用、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诗词格律常识等)。这些内容要简明扼要地编入教材,结合课文学习,予以点拨,不必摆开阵式,作系统地讲授。考试题涉及语言知识,应当是测验学生能力,不要出死背定义、分类的题目。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倾向,即“语言”教学就是“语法”教学。从《暂拟系统》到《系统提要》,越来越难教。不少中学教师认为,跟《暂拟系统》比,《系统提要》理论性强,实用性弱。以“短语”为例,罗列十几种类型,让中学生去记,有必要吗?分类标准不一致,徒然增加中学生理解的困难。另外,增加“语素”的内容,用“二分法”析句,看不出有什么好处。中学语法教学效果不好的症结在于理论语法的困扰。联系到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学生也不欢迎,其根源也在于教材是语言学化的,举的例句是精选的,如吕先生所说都是“整齐清洁的”,脱离生动活泼的语言生活,不能解决人们日常使用语言时遇到的问题。史有为同志曾指出高校现代汉语课处于“十字路口”,并非危言耸听。

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是把阅读教材、写作教材和语文知识综合编排在一本书里,吕叔湘先生称之为综合型教材

课本的阅读教材是文选制的,存在的问题是:(一)缺少反映当代生活的佳作,老面孔多,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二)重读、写、轻听、说,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篇目太少。(三)中学生受社会影响,语言表达存在不规范问题,教材缺少培养学生语言规范的范文和知识。(四)缺少培养学生会写书信、广告词、总结、纪要、合同等应用文的知识。(五)收入的文章,有的有不规范的词句,未作修改。有的是某一时期的作品,有些词语今天已不那样用了,未加注解说明。

三、说到中学语文的教法,相当多的教师有无所适从之感

这里有“应试”这个制约因素(下面再谈),好的教法无法运用。另外,语文学界爱刮风,也是一个原因。抓教学改革,在某些人看来,就是一味求“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教师创造的方法,都成为改革的对象。他们介绍国外的语文教学方法,鼓吹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往往缺乏分析,其结果,使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点为主,失去了“语文”的特点。在改革的事业中,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才能把事情办好。

应当认真学习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的经验。张志公先生指出:“在许多国家之中,谈到阅读经验,我国恐怕是最丰富的。‘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历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其中有弊病。但历时三千多年,无疑也积累了许多符合汉语、汉文实际和特点的独特的经验,这种经验值得系统整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一些同志撰文赞同张先生的意见,呼唤语文课的“回归”。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例如:阅读。提倡精读与略读的辩证统一。重要的文章一定要精读,并且还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还要广泛涉猎其他著作,即略读。书读得多,知识丰富了,自然领悟到写作的方法,于写作大有益处,这就是杜甫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学生记忆力强,要指导他们精读一部分古今优秀诗篇和散文,最好能够背诵。古今语文名家都很重视一个“熟”字,不熟则没什么用。让中学生背诵一些名篇佳作,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是大有益处的。

写作。一是要勤动笔。“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题虽甚易,为之则难”。二是要认真改。“每月六课文,止宜四次换题,其二次必令其改窜旧作之有弊者,重作其旧题之全未得窍者,文必日进也”。

传统语文教育还有一些可借鉴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说到它的弊病,突出的一条就是重书面,轻口语。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几十年来,辛勤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同志们学习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吸收国外先进的方法,提出不少好的教法。新近出版的《语文学法新编》中论述的数十种学法,大多是成功的方法。笔者接触的中学老师,如芜湖一中许家澍老师,教高一、高二语文课,精心安排口语训练计划,每次上课都让一位学生上台说话,大大激发了“说”的热情,提高了“说”的水平。他的学生看到《狮城舌战》,争着买、抢着看。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口头表达能力强,有利于学习和从事社会活动,还专门写信感谢许老师的培养。许家澍老师和安徽师大肖家芸老师坚持每周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并认真评讲,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上面谈到,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无所适从之感,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深为焦虑,有切肤之痛

对语文教学制约、影响最烈的因素是什么呢?回答曰:是“高考”。现实(追求升学率)迫使语文教学不能按自身规律进行,教师、学生违心地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恰如有的文章形容的那样,教师带着学生在题海里苦苦挣扎。公务员之家

高考试题是信号,今年出了某种类型的题目,全国的语文教师就马上带着学生做这种练习题。一些边边拐拐的东西,每每耗费师生大量精力。看一看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就给分很少的语言知识题来说,出题者似乎要求中学生都是语音专家(辨别多音字、轻重音),成为词汇专家(辨析语素义,分析诸如“一衣带水”这样的成语的结构),成为语法专家(辨析短语类型,认定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这不值得出题组考虑吗?

高考的作文,多用给材料作文的命题方法,也值得考虑。按这种路子训练学生,学生没有“写”的兴味,感到写作是件苦事。这种理论化、公式化的训练写作的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些写作能力强的中学生,高考作文得分不高,很值得深思。

为了高考,中学生进入高一,就处于临战状态。各科都尽量增加内容,数、理、化练习题更多。有些学校,单数学课,每天就有2小时以上的习题,芜湖市教研室副主任薛政民同志曾作过调查,他发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看法是:“数、理、化是不能放松的,语文马虎点没关系。”中学的实际情况是,语文课是在其他各科的夹缝中求生存。

不少老师对语文考试搞标准化试题表示异议。不加区别地搞标准化,题量大,题目偏、碎,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歧途。

如果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有点儿成绩,那也只是在初中教学方面。颇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一些特级教师的公开教学,都是初中教材,所谈方法、经验,也只能在初中实行。因为高中生是按高考的路子走,一切成功的教法,对他们是用不上的。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改革高考命题路子。要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只有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让教师按语文教学自身规律办,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才能用得上,语文教学也才真正能够提高实效。

注释:

①张志公《对当前中学语文教改的意见》,《语文学习》1994年1期。

②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2期。

③王建华《关于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1期。

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3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⑤《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页;73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