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章知识的重要性论文

时间:2022-09-09 04:27:00

导语:语文教学中文章知识的重要性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教学中文章知识的重要性论文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一向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发展其智力具有指导作用。然而,语文基础知识和文章知识及其二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关系,目前尚缺乏较合理的界定。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其辨类而显,并突出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前语文知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反思语文知识的流行观念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即所谓“八字宪法”是对语文知识体系的简明概括,流行甚广。如果我们潜心反思,便会发现这“八字宪法”是不科学的。很明显,“字、词、句、篇”是以语言结构的大小而言的,而“语、修、逻、文”则是从语言的性能角度而讲的。这八字的角度不一,似不应并列。另外这八字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重复和难以解释的问题。即以其中的“文”而言,人们常有“文字、文章、文学”三种理解。如果理解为“文字”则与“八字宪法”中的第一字重复;如果理解为“文章”或“文学”则又分别与“篇”的内容相叠。更有甚者,这种情况亦见之于教学大纲的表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国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中学语文学科有关内容的指导性文件。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比以往的大纲在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材难度和教学指导等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它进一步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总方向。但是,它在“语文基础知识”的阐述中,却仍旧与以往的大纲一样没有提及文章知识。《大纲》是这样阐述的:“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我们认为,这个提法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按理,语文基础知识应包括文章知识。可现行《大纲》却无,或在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之后“等”而略之,这显然是不适宜的。《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关于语文教育的规定是:“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里的“现代语文”和“浅易文言文”,应主要是指文章,即现代文章和古代文章,这是就其时代及其语言来界定。如果就本质范畴来看,正如叶圣陶先生早在四十年前就指出的:“国文所包括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字,就是普通文。”文章是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即普通文的合称。文章实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基础工具。这样用《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去审视《大纲》所规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就会发现它明显地欠缺“文章知识”这一大项的内容。

教学及其科研亦是如此。专事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专著,迄今公开出版的已有近百部之多。然而,在论及语文知识教学时,除了个别的专著(如河南师大教授王文延主编的《语文教育学教程》和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学新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以文章为主,文学为辅”的主张外,绝大多数排除了文章知识。此前,信阳师院和郑州大学联办出版的《语文知识》杂志开辟了许多专栏,但从来没有“文章知识”专栏。这些事实足以说明:由于种类含混,没有科学的界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导致以文学知识取代文章知识,文章知识在教学中的地位失落的现象。这是我们提出“确立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现实依据。

二、发挥文章知识体系的主导作用

我们理解的语文知识体系,包括八个方面: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章、文学。应该用这“十六字体系”取代那个“八字宪法。”在此,我们不谈其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只谈文章知识的内容。

我们理解的文章知识体系(撇开文章的读写能力不说),至少有八个方面:(1)文章的本质(文章的起源、特性、系统);(2)文章的规律(文章的层次、连贯、统一、变化);(3)文章的信息(文章的事料、意旨、情感、境界);(4)文章的体式(文章的思路、语体、体裁、技法);(5)文章的风貌(文章的气势、风格、美质);(6)文章的主体(文章的作者、编者、读者);(7)文章的功能(文章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8)文章的发展(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未来的文章流派和趋势)。这些丰富的知识虽然不必都对中学生传授,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通晓。研究语文知识,闭口不谈文章知识,实在是买椟还珠。

根据教学论的要求,结合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和文章知识都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然后考察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中的位置。我们认为,语文知识的主体部分应是文章知识。为什么呢?

(一)文章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正如上文所述,剖析大纲在教学目的一项中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无论是“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还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都主要是指古今文章而言的。换言之,就是要使中学生具有对现代文章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对古代浅易文章的阅读能力。每年一度的语文高考或中考试题集中体现了《大纲》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要求。纵观近年来高考、中考的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或“阅读能力考查”的综合性试题,其包括的语文知识面广而深,计有:(1)辨体;(2)划层、划段,归结层意或段意;(3)写内容提要或归结中心思想;(4)指出不同文体的要素或方法及其在特定文字材料中的作用;(5)指出文章中过渡句段或照应处;(6)给生僻字注音;(7)理解或解释某个关键词语的特定内涵或意义;(8)理解或分析关键句子的含义和语法结构;(9)分析复句层次和句群间的关系;(10)指出修辞方法和作用;(11)指出常见表现手法的内容和作用;(12)分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13)指出篇章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很明显,上述考测的内容表明: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对提供的文章(含文章片断)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至于高考作文试题的体裁,可以说是“文章”一统之(普通文和文学作品)。当然,究其原因,还在于社会需求——中学生毕业之后,听、说、读、写最能派上用场的仍是各种形式的文章。

可见,语文教学就整体体式而言应是文章教学,而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体系中应占主体位置,则是顺理成章之事。

(二)文章知识教学是语文知识教学的骨干。

让我们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别阐述语音知识、文学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知识的主从关系:

1、中学的语音知识、文字知识和词汇知识的教学,都必须在文章的“怀抱”中进行。

众所周知,文章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从教材的比重来看,现行的综合性中学语文教材,基本篇190篇(初中110篇,高中80篇),其中文章120余篇(初中70余篇,高中50余篇),约占64%。这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既是语文教学的知识对象,又是借助语文教学培养技能来认识其它学科及其本源世界的必备工具。中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要求教师在执教时,不能以对文章的理解为终极目的,而要以文章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技能为归宿,即把课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学习语文的各项基础知识,历练听、读、写等各项语文基本能力。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单一地进行语音教学、文字教学和词汇教学。基于多数汉字具有语素性质这个客观实际,语文教师应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就是说,教师只有坚持在篇章环境中教学生学习语音、文字和词汇,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读文或为文需要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2、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教学,都应寓于文章教学之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一些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之有方,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帮助中学生高效率地自觉地掌握并运用语言的规律、思维的方式及其规律,迅速地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水平。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同志对语法、修辞、逻辑的教学不甚重视呢?除了近现代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自身科学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外,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分而教之,互不相关。实际上,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语法、修辞、逻辑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排比、对偶就是利用逻辑上不同关系的概念相互对照和衬托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的。吕淑湘先生在论及语法和修辞间关系时曾明确指出:“从原则上讲,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前者研究的是有没有这种说法,后者研究的是哪种说法比较好。”但是,我们有一些语文教师不顾及这两项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习惯于按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又由于课时紧张,头绪繁多,就只好样样都是蜻蜓点水,并采用“名词术语十例句”的教学模式,结果,本来丰富多彩的语言知识,就教得索然无味了。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语法、修辞、逻辑的教学溶入文章教学之中。尽管这三项语文知识各有自己的体系,但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它们溶于文章的章法教学中去,才能把语法、修辞、逻辑三项知识教活。否则,就会教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把十分有用的知识教死。

正反两方面的教学实践证明:必须淡化单一型的语法教学,强化综合性的文章知识教学,力避把语文课教成语法课。辞句修饰(炼字、措词、择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篇章和修辞,要特别重视段落、章节和文篇三个层面;必须把有关逻辑方面的基础知识溶入到文章(课文)之中去教学,即通过加强文章思路教学以增强章法教学的效果。因为文章就是思维的语言物化,而思路又是章法的核心。韩雪屏说得好:“思路是作者在构思活动中反复思考之后,于头脑中确定下来的,并且以文章结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条理。”

3、文章是文学的基础。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相当的数量,因此,弄清楚文学作品和文章知识之间的关系,对搞好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至关重要。

从概念上说,广义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即“普通文”,狭义的文章是指非文学作品即“普通文”。即就狭义的文章而论,文章是文学的基础。这是因为普通文意义上的文章,是真实地反应世界、科学地认识世界并科学地把握世界的书面语言的集成物;文学则是艺术地反映世界,艺术地认识世界并艺术地把握世界的书面语言的集成物。文章的方方面面对文学而言,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思行文,无论是体裁、技法,还是文风、文气,都是第一台阶。文学则是在这一台阶的基础上,凭借艺术虚构,加工出更高、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的、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的典型形象。我们还认为,文章和文学有哺育和反哺的相互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都要以文章写作为根底。因为文章和文学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的,都是作者心理的外化,都是有目的、深层的创意心理活动。基于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文章教学为主、以文学教学为辅的教学思想。即使执教文学作品,也主要立足于通过文学作品的“例子”去达到文章教学的教学目的。其次才是教给学生以文学常识和品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正如叶至善在《文章例话》中所说的:“在讲文学作品的时候,……主要讲如何理解、如何体会,如何从中学习一般的写作方法,而不是谈什么文学创作。”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

道理很显然,因为文章是文字、词语、句子篇章的集合体,又是语法、修辞、逻辑的统一物,还是文学的襁褓和摇篮。抓住文章知识这个关键施教,确立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中的主体地位,就能带动整个语文知识网络及其语文教学的进展。

注释:

①《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②《漫谈语法研究》,《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

③《文章思路概说》,《殷都学刊》198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