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6 02:30:00
导语:文学鉴赏教学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中学生在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和审美追求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浸泡在电视、网络情境中,吃着肯德基、麦当劳长大的青少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拒绝传统,追求时尚,观念功利,情感冷漠。他们中的很多人习惯于读图听碟,游走于短信网文,对文学的经典斜目以视,对文化大师敬而远之,常以另类自喜,以愤青自居,视纯真为傻,看严肃为呆。对文学、对语文的兴趣已经近乎漠然,或许因为高考,才把他们留在了高中语文的课堂里。如何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出高雅的读书品位和审美能力?……这些问题都十分严峻地摆在了我们语文教师的面前,让我们这些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己任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点燃起学生心中激情的火种,让文学的薪火燃烧,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功能,是我们应当研究的策略。<--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策略一:营造情境,创设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展开鉴赏
通常对文学教学不感兴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阅读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学流程千篇一律,把动态的认知审美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程式图解,造成学生对阅读教学索然无味,产生冷漠厌倦心理;三是面对应试升学的压力,教师把凝聚作者激情与心血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题目,也就很难勾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总之,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是产生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而要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就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努力改变单调的学习环境,不求巨细无遗、面面俱到的教学程式,力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的教学灵动,加强双边或多边的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促成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境和阅读愿望。
首先,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受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思想观念和语言形式制约,要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就需要借助相应的情境、氛围来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调节欣赏者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间产生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视野”要作出相应的预测,做到真正了解教学对象的兴趣爱好、欣赏水平,使自己对作品的阐发能适应学生“期待视野”的变化,力求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借以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当然,这并不是意味教师要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欣赏品位.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阅读某一作品的感性认识,通过多种方法来拉近文学本文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期待视野”保持在“有无”间的适度距离上,由此,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例如教唐诗宋词,可以通过音乐语言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欣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古典小说,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教长篇小说节选,可以通过了解全书故事情节来丰富对作品的了解。在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更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学生进入了相应的情境,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欣赏的意义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要克服由单调教学模式所引发的惰性冷漠心理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改变教学形式,努力寻找到教材内外的动情点、兴奋点,通过适度强化,相机诱导,便可化机械刻板为灵活生动,化冷漠僵化为情趣盎然。例如,教《智取生辰纲》,他要求学生用武侠写作的方法试着给其中片断作扩展性练习;教《长亭送别》,和学生一起将其中主要唱段设计成MTV;教《边城》,去为故事设计新的结尾,去为边城设计推介旅游的广告片;教《胡同文化》,为一段介绍胡同变迁的影像资料作解说词。鲜活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学生在过程中体味语文,感受文化,锻炼能力。
再则,鉴赏需要心灵自由,这种“自由”是内省的隐蔽的,而课堂则是外在操作的,是公开的、受限制的。调控鉴赏与课堂的矛盾,需要活动,需要新颖独特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如研究性的探讨学习,沙龙式的讨论质疑,实践性的参观游览,让师生在互动中展开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策略二:加强诵读,突出感性体验,在审美思辨中学习鉴赏
文学作品的魅力常常是在持续不断的反复中显现出来的。诵读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如何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滋味、读出独到的体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是我们应当很好研究的。
首先,汉语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其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读”。“读”是手段,感悟是目的。“读”不仅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更能对语言文字的诸多美进行欣赏、品评。问题是“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由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一种情感来。“读出美感”和“读出情感”是“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因此,这些就要教师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读”的形式,如学生读,教师读,专家读,默读、对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读,趣读,美读,读出层次,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读出一片读的新天地。事实上,简单的给文学作品“贴标签”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获得不能仅从几个简单的概念获得,也不是教师能“给予”的;情感的升腾,需要欣赏主体情感的注入和沉浸;教学是一种交流,而交流不一定是处在不停地发问、解答状态中,而是要留出空间、留下空白,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发现,在发现中凝聚,在凝聚中升腾,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获得的感受才能历久不衰。
其次,“涵泳工夫兴味长”。在文学欣赏中,不断的“涵泳”是达成欣赏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文学欣赏的意义上说,一篇作品的全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一阶段的读者读解完,只有在不断延伸的接受链条中,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逐渐被读者发掘出来。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提取学生熟知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温故而知新,便会获得新的审美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初中读时,对作品中情感的把握未必准确,也体会不深,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一定会在年轻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读出生活,读出成长,读出思想。初读《项脊轩志》,未必能深悟那力透纸背的亲情,当他(她)学会了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真情,获得的美感一定有别于初读之时。因此,教学中可以把学生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性训练,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再则,要注重个性化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涵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破解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意趣和情趣,进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着力创设问题情景,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在看似无疑处发现无限烟波。事实上,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而整体印象的形成首先在于对语言文字的浏览,对语言信息的把握,对遣词造句匠心的体会。教《兰亭集序》发现文中“俯仰”二字,在对字义的或显或隐的求索中,在或实或虚的探究里,在时间、空间的遥想间,串联起全文的脉络,体会出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
策略三:紧扣语言,注重涵泳品味,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鉴赏
要让文学鉴赏真正得以落实,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形象的塑造需要语言,意境的构成离不开语言,作品的深意蕴含于语言。要努力去挖掘文字背后的空白,咀嚼词句内部的情味,由此拓展想象,领受涵泳的兴味,感受语言的魅力。
1.要品出语言所创造的有意味意境。文学的意义常常由意象、意境所表达。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常常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而意境则是作家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文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认识意象,感受意境。教授《药》,其中的人血馒头的意象,就隐含着丰富复杂的内涵,这里有对愚昧的嘲讽,有对世人的警示,有历史的深刻暗示;在杜甫《登高》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中所展示的意境,则更是道尽悲苦,“雄阔高浑”;而在《荷塘月色》中不仅要看出荷塘月色之美,更要体会出那份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意境。
2.要品出力透纸背的言语内涵。文学作品的语言所表现的意义,并不是呈现在同一个层面上,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而文学语言的意蕴、意味和意境,有着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体味语言的丰富性是进行文学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姓“语”的体现。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懂得欣赏小说细节的深刻意蕴,学会揣摩话剧台词的潜台词,注意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弄清散文语言的言外之意……
3.还要品出语言之外的空白。文学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引发思考,激起联想,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对作品中空白点的发现正是达到此目的的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寻找到作品中更多的空白点,不断发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文学作品中空白点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极具个性的人物对话,其说话时的神态如何,让学生试着补写,描摹出人物的种种神情,也许就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鉴赏活动。欣赏唐诗宋词,可以进行文字的转换练习,将其改编为散文、流行歌词等,语言转换中正是在对诗词的种种空白的扩展和填补。学生对作品想象空间的扩大,无疑是欣赏的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策略四:注入激情,设法调动情绪,在情感的磁场中对话
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学生、教师,都是离不开“情”,可见,语文教学的活动恰似一个情感投入的“场”。很难想象缺乏情感的文学鉴赏活动该是多么枯燥索然。文学欣赏需要审美的能力,要审美,必须要有激情的燃烧。激情是体验文学韵味的情感支点,激情是体验文学趣味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激情,便没有审美;没有审美,便没有文学的教学。激情的表达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它有时是深邃,启迪思考;有时是诗意,激发想象;有时是幽默,调节气氛。激情充溢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空间,才是奔腾飞动的川流。
1.给深邃渗入互动。文学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要调活课堂气氛需要我们教师会“煽情”。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需要强调的是,课堂的互动讨论不能只注重形式的活泼生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都是对课堂活动的浅表认识;成功的互动,更要关注思考的质量、思考的深度。这种深邃,可以体现为对现实问题的深究,可以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可以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是对自身弱点的一种解剖。诵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唤起对自然朴素的热爱;阅读《项链》,感受女主人公充满诚信充满自尊的人格魅力;学习《荷塘月色》,体会思想者的孤独与无奈;教授《变形记》,引导学生看到对现世生活的悲悯情怀。让每一篇课文都能成为学生与一个鲜活的生命的一次对话,让每一次对话都能给以哲理的启迪。
2.把诗意传递学生。对于今天吃惯了“麦当劳”“肯德基”的学生而言,对于忙着做题、考试、抓分数的学生而言,文学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学生远离诗意,缺乏对学习生活的热情。语文教学有义务有责任引领学生与文学为邻,带给学生更多的诗意,唤起他们浪漫的情愫。诗意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束语,诗意体现在对文本的阐释,诗意体现在写作的指导批语……诗意传递的细腻情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诗意展示的瑰丽世界,能引逗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尤其在古代诗歌作品的教学,则更是一座桥梁,一条捷径。
3.把笑声带进课堂。快乐是教育的要素之一,正是笑声、欢乐和才智才是通向精神和心灵的大门,才是教育艺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凭心而论,今天的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确实很大,他们对学习的乐趣几近消失。课堂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既能包容严肃认真的思想,又能包容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那里知识与愿望联系起来,对理解的激情能够得到满足。我常以为,严肃的课堂不必是阴郁的课堂,应该常常充满笑声,教育的最佳境界,应该是一种吸引学生参与的智力游戏。一个没有快乐的课堂,一个始终如一的单调严肃的研讨会,一个性情阴郁的愤世嫉俗的教师,可能会成为学习的障碍。这个道理,同样适合进行文学的教学。课堂的笑声,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的笑容常常意味着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对待语文课程,并且了如指掌;同时,也意味着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思想境界,有了让学生去接受新的理解的种种可能性。这种笑声,可能会化解一个繁难的知识;这种笑声,可能会拉近一段遥远的距离;这种笑声,可能打通隔膜的屏障……幽默和逗乐是令人清醒的、放松的和迷人的。
总之,语文的学习需要兴趣,语文的课堂需要激情,语文的教学需要活力,让我们用激情去点燃文学的火把,用热情去照亮语文的课堂,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培养学生文学的悟性和灵性,以促成高雅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趣味。
- 上一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案
- 下一篇: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