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络阅读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13 08:48:00
导语:语文网络阅读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网络盛行的今天,网上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学生对此尤感兴趣。我们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网上学语文,发挥网络阅读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网上阅读语文阅读能力探索
一.引言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地狱。
“网”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大,它是天使还是魔鬼都已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中学生对这个新兴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畅游在网络的海洋中。网上阅读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对网络阅读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调查
学生为什么喜欢网络文学?网上阅读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是:91%的学生喜欢网络阅读,87%的学生认为网上作品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近一半学生认为网络阅读对语文学习关系密切。
在走访一些学校时笔者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对“网络文学”感兴趣,有的中学生还十分偏爱,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学生为什么喜欢网络文学?
原因之一:网络文学贴近生活
与传统文学相比较,网络文学更贴近生活。它不仅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而且大都写个人经历,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且多抒内心感受,写的那些话好像就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读后让人心里一阵舒畅。正如GGMM们所说:“网是虚拟的,但拥有是真实的。”另外,网络文学还富于意象,它常以它丰富、幽默、前卫的对白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学生青睐,有关专家分析,中学生喜爱网络文学,与中学生好奇心强,渴求沟通了解,追求前卫、追求自由不羁等心理特点有关。在我们所调查的高中生中,57.4%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文学贴近生活,其语言、情节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形象是现实人物的简缩。受此影响,同学们的作文,主题贴近生活,准确、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语言生动活泼,娓娓叙来,轻松自然。较过去学生作文的程式化和千人一面的状况,这个变化让许多语文老师都很是惊喜。
原因之二:网络交流的隐秘性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中学生在与网络文学的接触中,有35.2%认为受到它影响最大的就是思想上、心理上的转变与成熟。众所周知,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发展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心理断乳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时时痛苦着他们的心灵,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但又不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评头论足。这样,隐秘的网络文学就成了他们心灵张扬的理想场所。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个倾诉的空间,不经意间,学生的自我关注加深了,自我意识增强了,思想也日趋成熟,多了一份对于人生的思考。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对安妮宝贝的文章非常喜爱,认为那样的文字很深刻很现代很能触动人心;大多数的男生则对俞白眉的《网上论剑》持有极大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也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原因之三:网络文学的多元性
世界是多元的,惟其丰富才会精彩。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灵魂与心态,不同的个性生活与社会景象。这对于喜爱幻想并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面多棱镜、一个万花筒。他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他们可以拥有许多理想中的现实、现实中的色彩瑰丽的理想世界。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展示自我空间,任自己的思绪驰骋。于是,自由、活泼、多姿多彩的作文便出现在了语文老师的面前。
然而,网络文学的弊端也对中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
1.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且大多讲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或爱情游戏,有的甚至是靡靡之音,这一部分作品对中学生而言,绝对还为时过早。如果中学生读多了这些文章,势必会影响中学生的观念,不排除有中学生因模仿而做出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事情,这对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型最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据调查,有25.9%的中学生很向往网络小说中的情节,33.3%的中学生常看网上的言情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经典——《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学生群中就十分走俏。因为它不仅把网络文化活生生的表现了出来,它还表达了一种大都市生活中普遍的理想,即渴望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出现奇迹,希望在现实中被否定的浪漫在虚拟世界中成为现实。“痞子蔡”、“轻舞飞扬”在中学生群中的走俏程度,不亚于任何歌星、影星。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1.8%的人都承认,在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曾产生过有关网恋的念头。
2.由于网络是一个倾诉的空间,是一个宣泄的角落,当人们想着淡褪的往事,想着曾经的美好与单纯,想着现实的残酷与尴尬;或许就会生出些许的无奈与沧桑。就如《祈祷拥抱》一般:孤独的人祈祷一个拥抱,给天下所有孤独的灵魂。网络文学消沉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中学生感染了这一病毒。调查中,许多专家、老师都反映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过多地强调“小我情结的宣泄”,消极因素偏多,主题明显低调,缺乏时代青年应有的朝气、活力和进取精神。
3.由于上网费用的昂贵,所以即使是好的文章,学生也是“匆匆而过”,不太可能花大工夫认真仔细地去读,去品味,更何况网络上更多的是快餐式文化,良莠不齐,因此从文学修养的提高上来说网络阅读往往是事倍功半。与传统阅读相比,那真是三六九等,层次分明。统计结果也显示,52%的同学把网络阅读仅当作娱乐消遣。很多老师、学者都忧虑地指出:这样的阅读和写作,离真正的文学殿堂还很遥远。
有关专家指出,中学生了解网络文学是很有必要的,但不可陷得太深,要想学到真正的文学知识、写作技巧以及获得文学作品带给心灵的愉悦、享受,读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中学生追逐网络文学的现象,应加强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不至于痴迷,以免耽误了学业,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正视网络文学,处理好网络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确实是存在的。但网络文学也确实具有传统阅读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它的广博性、交互性、简捷性、新颖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图文并茂,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又使读者感到信息的接受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更妙的是,它解决了传统阅读无法解决的问题——少慢差费,丰富了阅读量,促进了快速高效阅读能力的养成。
那么网络阅读有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吗?
不会。因为传统是基础和保障;网上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条崭新的途径。而且也不能让网络来替代传统,否则就意味着传统的中断和终结。两者必须相辅相成。
那么,网络文学如何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网为我用”?让很多家长忧心忡忡的“网吧”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三课堂?借此机会,把我校实验的一些构思与探索给大家作一介绍,以抛砖引玉。
课题——网络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交往方式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研究时间——1年,2002.9.1-2003.9.1
研究思路——强化教师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能否参与学生的网络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方向,走好每一步呢?或者进一步设想,我们能否施加影响,使网络文学不再只属于成年人群,使学生不再只是停留于模仿成人的风格,而是以中学生的朝气、活力、智慧与气质为网络文学注入新鲜血液,使网络文学中有一块属于学生自己的天地――自如潇洒的、活泼明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天地?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语文教学能否在继续保持传统阅读训练时,也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毕竟有83%的学生期望“将语文学习和网络结合起来”!
初步成果——我们在高一年级12个班开展实验,仅13周时间,90%的学生已能顺利的进行网上阅读与写作,80%的学生能借助电子邮局、留言簿、聊天室等开展网上评价、讨论等活动。我们相信,一年之后,这些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方面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干预网络阅读的思考与探索
探索之一: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网上阅读习惯
网上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
但网页浏览有很大的随机性,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阅读效果。加上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学生又很容易受次要信息和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有很多学生下了网后,往往“两手空空”。不只如此,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网上充斥了太多的虚假信息,学生如果不具“慧眼”,也常常“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甚至“上当”。这其中,还不排除信息提供者的别有用心,还不排除一些非法的、暴力的、色情的或反社会主义的“”侵袭学生。
所以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诫学生切不可把“漫不经心”“无所用心”当作一种自由,要加强自律,增强价值判断。教育学生在进行网页浏览之前,必须有一定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目标意识。多问自己:我为什么读?想从中得到什么?想学到什么新信息?怎样才能使阅读有一定的方向,尽可能快地找到积极信息,避开无关信息的干扰,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化“魔鬼”为“天使”?
在2001年“语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座谈会上,陈金明先生就曾强调过:“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信息载体进入社会后,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成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分子,他就必须阅读——及早学会网上阅读。”
探索之二:延展阅读,让“网”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展性阅读我们一直都在做,比如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询课内学到的知识的相关知识,了解知识的最新动态,发现课内学习的不足等等。
但是普通文本的课外读物,由于知识量、信息量受纸张、版式、刊期以及图书价格等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学生阅读收益是有限的。
而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网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课内课外,促进学生的语文课内的学习。
如笔者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曾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当堂把本文改写成《刘和珍传》。但了解到同学们对“传记”这种文学样式了解甚少,这样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就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使学生对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开展《祝福》阅读教学后,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分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把鲁迅笔下的女性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由于网络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语文基本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延展性阅读迫使学生在课堂内更认真地学习。而学生在网络以及其它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学生制作课件,也是把课堂和网络结合的很好的方法。我们知道,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但是,这还是老师“嚼过的馍”,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与倡导的学生自主阅读相差甚远。因此我想,学生喜欢多媒体,我们爽性来个反弹琵琶,发动学生自己来制作课件。因为要制作一个有一定质量的课件,学生不单单要理解课文,懂得资料筛选,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加进自己的体验,要再现自己的审美观,并通过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要达到这水准,不吃透文章怎么可能有灵感?“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不事半功倍,才怪!事实上未来相当一部分作业都可以要求学生用课件来完成。
探索之三:经典导读,阐扬高尚的网络文化
学生只凭兴趣阅读,往往会产生偏向,出现随意性,因此教师在引导中应以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学生读各类文体的佳作,逐步增强学生阅读中的选择性和层递性,使阅读有品位、上档次,让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阅读态度。
钱利群说:在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经典领域,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网络阅读更应如此。因为网络文学年轻,因为网络文学业余,因为网络文学太杂;更因为有79%的学生认为“网上阅读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一个好去处”。
就譬如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有人认为它经典,树它是网络文学的“旗子”,誉它为“开山鼻祖”。但也有人把痞子蔡和痞子王比,说两者的区别就好象羽毛与秤砣,说痞子蔡的网络小说是正而八经的痞子文学:浅薄,无聊,低俗,虚假,矫情,是电子化时代的语言垃圾,读这样的东西,除了浪费时间,几乎不会在任何层面使我们有所收获。更有甚者说,《亲密接触》之所以得宠是因为它极具想象空间,极具刺激性和暧昧性,迎合了城市里一部分荷尔蒙分泌过剩的人群……同一篇文章,褒贬为什么如此悬殊,争议为什么如此激烈?我认为,对这样的文章,老师不但要让学生读一读,更要让学生好好议一议!通过“议”,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因为阅读之后的讨论和交流,有助于学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提高信息价值判断经验,积累文化底蕴。
我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只是形式而已,传播渠道不同而已。文学是关注人的,是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的,所以,在导读网络小说时,重点还是要体现文学点化生命、启悟智慧和润泽灵魂的作用,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注意文化阐扬。
探索之四:研究性阅读,引领深层次的网络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把研究性学习和网络结合起来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目前,这种阅读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中,比较阅读题反复出现,且呈上升趋势。我们相信,研究性阅读仅仅出现在考题中,却被语文教学所忽视的局面应该很快结束,因为,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研究性阅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阅读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好的阅读方式。
如果把阅读理解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经过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料的解释、规则原理的再运用。那么,研究性阅读可以设计为如下流程:
1.专题导入,明确阅读方向。
现今网上用中文交谈、聊天、发表文章的网友、网民或网虫们在谴词造句以及行文方面,正在自发地形成一种网上语言的新格局。看多了网络文学的学生,在作文中也时不时夹杂了很多网络用语,对这些网络词汇该怎么看待?该怎么规范?我就选定一个课题——“研究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让学生以此作为阅读的方向进行研究性阅读,并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
2.搜集资料,进行个体研究。
在搜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贯穿学习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学生的理解感悟都以文字的形式放在BBS论坛上,教师即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密切关注学生在BBS论坛上发表的言论,给他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互相之间也可以在论坛上交换意见。
3.归类整理。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景,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归类、整理(据调查学生对下载的资料能进行整理的仅占15%,66%的同学很少会去整理)等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以网络语言的归类为例,学生通过收集、比较,把网络语言分为三类,很是有趣:
第一类为初级语言,包括普通词汇和科技词汇。普通词汇如“东东”指东西,来自广东的儿童语言;“菜鸟”不是鸟,指水平不高的网友;“大虾”是网络高手,不是食品。科技词汇是随着IT的发展而产生的,如下载、上传,如OICQ(网络寻呼机)、EC(电子商务)等。
第二类为中级语言,指符号、数字语言。网络语言中约有100多个符号,可以形象生动地表示各种表情。:)是最简单的笑脸;:-D是开口大笑;8-)是眼睛族的笑……很多很多,已逐渐形成一套国际网络脸盘。数字语言如886是再见了,7456是气死我了。
第三类为高级语言,是在OICQ聊天室里常用的命令。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命令规则,就难以在冲浪时与朋友侃大山。
不仅做课题时要进行整理,平时,也要辅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多进行知识整理,分门别类,建立系统的学习资料库,像名言名句、文化常识、文体知识、成语、作文材料、新语、文言句式等均可整理,让学生在积累资料过程中,注重知识不断系统化,摸索规律,使纷繁、复杂、无序的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规律的能力。
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对较为整体地理解该事物,具有特定价值,但是不能取代整体认识本身;不同视角看法的有机整合才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一般要求学生以成果演示的方式将他们的研究所得作一个总结:包括一个PowerPoint和一篇文章。像本课题的演示,就有两种鲜明的观点:一方认为网络语言既有它的市场,就必定有它的存在价值,还说网络语言简而又简是因为惜时如金,“马赛克”现象也是因为表达上的便捷、省力。另一方认为网络语言残缺不全或言不达意会扰乱汉语语法规则,他们还举老外面对“8147”百思不得其解的例子说明乱造和滥用将对语言的规范带来极坏的影响。面对两种不同见解,笔者放下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对这两种观点在聊天室里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热烈的讨论,大家最后形成共识——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理解语意要结合语境。
研究性阅读,就好象在山顶放置了一个目标,学生从哪里爬,怎么爬,他能够爬多少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爬了。给定一个课题(譬如《走近苏东坡》,譬如《苏轼理趣诗研究》)让学生去研究,找一篇什么样的作品进行比较,从哪个角度进行比较,学生找到的及所做的比较究竟能有多深入,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他们对于由自己选择的文章都去认真地看了,并且认真地去思索了。而完成这些的正是他们自己,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至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想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探索之五:组建文学网站管理系统,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
利用网络建立文学网站管理系统,既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成就欲和表现欲,为学生开辟自由的发展空间,又能极大地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界限。如今在优异、搜狐、新浪、上海热线等网上已开通的几百个文学社团就足以说明组建文学网站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文学网站开通后,就像开文学社和办小报那样,可让班级同学组成一个编辑小组,负责班级文学网站管理。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像“诗歌精选”、“散文天地”、“戏剧舞台”、“小说天地”、“自言自语”等,定期更换文章,并负责将精美文章在网上发表,同学在自己的天地里可以无拘无束畅快地抒写他们的心情。以往,学生的文章每次只能向30-50个学生展示,而现在,他可以直接向全世界!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感。如果有精力,还可以将“精彩文章”编辑发行。
前文讲到,现在的网络文学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属于学生自己的很少,我想,我们要是组建了大量的文学网站,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文学网站的轰轰烈烈的活动来建设属于学生自己的网络文学,来扩大学生对网络的影响,让学生健康向上的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文学来取代那些颓废文学,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施展才华的新天地,让网络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践提供前所未有的实践机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第三课堂”。这样看来,文学网站的组建还很有必要。
希望文学网站的星星之火早日燎原!
五.老师迎战网络阅读必须四转变
一转变:观念。敬请老师别再去呼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传统”,否则你就是新时代的“兵马俑”了!因为在关于“你认为网上阅读效果好还是传统阅读效果好”的选择中,66%的学生认为“网上阅读效果好”,仅有10%的学生赞成书面阅读;有72%的学生主张“将语文阅读搬到网上”。
语文是一个有很深文化积淀的有优秀传统的学科,但在信息社会里它不可能故步自封。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语文教学不仅亟待凭借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而且这种‘整合’具有异常广阔的天地。”顾德希也这样说。
二转变: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形象地说,应该是: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他自己上路了。这时每个学生迫不得已只能选择一条自己的路走。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可以向教师或同路人寻求帮助。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他走这一路。但只有当他需要教师时,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己身边不远处。对于学生来说,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只有当他们走过一路,也许精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不再是一名吹笛子的人了,而是一个同行者。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他倾听他们的话语,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以使学生能更关注到一路上那些容易被错过的美景,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后,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只是告诉你你所在的某个地方,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着的行囊。
三转变:职能。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人。具体地说:
1.备课。首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建构的阶段性特点,确定各次网上阅读的能力培养目标。就某一次教学活动而言,网上阅读虽然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但教者应该有所侧重,不应该眉毛胡须一把抓。其次,教师必须了解网页上相关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在上课时能指导学生迅捷地找到信息源。否则,学生在得不到教师的指点时,一上网,就如同初次出海的渔夫到了大海之上,不知道到哪儿撒网才可以捕上自己要捕的鱼。又其次,教师必须考虑课堂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计算机诸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声音、图像等媒介,创造生动活泼的可以激起学习兴趣的情境。再次,教师必须对整个训练程序作出预测,诸如时间的灵活分配,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可能出现的障碍,媒体操作方面可能出现的故障等等,都得有缜密的考虑,预备应急措施。
2.课堂。教师得充分利用监控平台,有效地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阅读、评价与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训练能力目标,指示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即指明相关网址,利于学生快速上网。学生进入阅读阶段,教师应随时调阅学生阅读情况,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态度,比如在网上阅读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不太健康的图文。进入评价阶段,先可以由学生互评,教师得讲清互评的要求,如果要进行网上讨论,教师得课前帮助学生开辟讨论园地,如建立聊天室,电子邮箱,留言簿等。这一阶段,教师要快速进入每个聊天室了解讨论的情况,把握成功讨论的群体的情况,禁止利用网上讨论而搞下三流的行为。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都得发挥监控平台的作用。
四转变:知识结构。全新的领域肯定要求有全新的知识结构与之相适应,教师必须更新知识。以前强调“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提倡“教师更要能引导学生自己找水”。
六.结束语
网络为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更为学生开辟了自由的发展空间。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并有条理的指导学生的网上阅读,让网上阅读真正的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将信息技术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机整合,在传统语文学科教学车上装上信息时代的轮子,相信语文教学会有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荣、柳栋《Internet学习环境中中小学生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上海中小学教育信息网2000.7
2、韩然《阅读能力,首先是获取信息的能力》
- 上一篇:社区党建创新调研报告
- 下一篇: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