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发展论文

时间:2022-05-13 08:47:00

导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阅读本身的特点看,课堂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分别从三个层面上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建议,其中包括跨越学生阅读无兴趣和教师以“灌”代“引”这两大障碍、提倡推导验证和拓展延伸两种主动解释的方式、借助教材积极渗透自由批判意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自我建构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课堂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学生在己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文本,改善自己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完成新意义的建构。其间,自我的功能显示于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它“以特定的方式解释和组织着属于自己的经验,以特定的方式接受、排斥或搜寻着各种信息,以特定的方式连接着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

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积极的自我建构创建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自由安全的场所,使学生能够自由地与文本进行对接,尽情享受各种文化的滋润,在集体性学习中促成自我个性的形成。课堂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完成新意义的建构,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如下:

一、自主感悟

杨金鑫先生在《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语感是对语言知识和语言状态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语感的获得更多地要凭内隐学习”,而内隐学习“又与丰富的语文资源的采集紧密相关,与学生的内省力有关”。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所负载的信息包括思想内涵、情感体验、语言艺术以及写作技法等的深层次的内化,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具体表现为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用直觉经验来替换言语形式,或产生共鸣,或引发感想,或受到启示。它连接着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展示着学生特定的自我。有利于学生感悟的课堂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对文本感悟所具有的独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允许学生自选感知角度、感知内容及感知方式,让学生在自感自悟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言语水平,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而综观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却还较多地存在着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被教育成被动接受者的学生也已对课堂阅读本身产生了厌烦情绪,没有兴趣何来自主感悟?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课堂阅读教学必须跨越这两大障碍。

1、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1)提高内在动机

“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不简单地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主观需求乃至自我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活动中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学》第3期上刊登的“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就是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围绕文本所提出的问题只是引起学生个人反应、与个人兴趣相联系的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主要人物有什么想法?哪一部分最让你困惑?”等,提问不再具有指向性,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

(2)促进积极的自我体验

通过感悟获得的知识是内隐知识,是意识不到的,为使学生觉察到自己认知的变化,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强化,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成功传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隐性的能力提升显性化。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缺乏自信的同学确定安全感以增强发表自己看法的信心;采用先写下来再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面对同学羞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心理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3)走出阅读技巧训练的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注重引用文中词句回答问题的“寻章摘句”式的阅读技巧训练,在提高学生分数的同时也弱化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2001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门》,许多学生并不能读懂,但凭着“寻章摘句”的能力也做对了很多题目。长期的只需技巧不需理解的阅读训练,消融了学生阅读的乐趣和兴趣。为使学生走出技巧训练的阴影,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非常注重通过重新叙述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如改变文体、给故事续写结局、从小说中某句关键的话展开一段情节等,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对作品的理解传达出来。

2、正确体现教师的作用:引导、质疑、渗透。

(1)引导:着重于方法上的引导。如为学生提供名家解读作品的角度,刺激学生阅读思维的多维拓展,为自主感悟提供保障。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就提供了钱理群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通过对贯串全文的肯定(“说”)与否定(不说、沉默)的这条情感线索的把握,既看到了文章现实针对性的一面,也看到了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的一面。这就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两种视角-——联系写作背景确认写作意图和从纯文本角度出发进行超越性阅读。

(2)质疑: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确定性进行质疑,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缺陷、修正错误理解、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记得在教《我与地坛》时,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忽略景物描写的现象。于是我就对学生的“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这一确定性说法质疑,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景物描写中去体会作者人生观的变化,帮助学生构建新的阅读目标。

(3)渗透:感悟的深浅往往跟阅读者的知识经验和语文积淀有关,对于学生无法感悟到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从中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深度提高感悟能力。

二、主动解释

“自主感悟”是内隐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让人们“在没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而“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是自觉的较高层次的认知,与前者不可分割”,阅读教学也应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学习,重视对学生主动解释能力的培养。所谓主动解释,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对事物的实质性意义进行分析,有意识地探究任务与复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更便利于提取的方式在头脑里储存信息。主动解释的过程是学科知识、个体经验与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交叉融合的过程,也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主动解释提供支持。课堂阅读教学体现学生主动解释主要有两种方式。

1、假设推导,比较验证

当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知识对文本信息提出疑问时,教师要激励他们把这些信息情景化,重新分析支持信息的各种论据,或假设推导,或比较验证。前者如:为明白诗歌中某一意象的特定内涵,让学生找到众多的相关的诗歌进行推导。后者如:当学生很难体会《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写作技巧时,把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及朱自清、闻一多的同类题材的文章找来,从选材角度、语言风格等具体的“论据”上作比较验证。

2、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蒲公英》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拓展问:朴素的坟墓体现着作者朴素的人格,坟墓与人的品格、个性、社会风俗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三、自由批判:

阅读的最高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所反映的事实和关系提出质疑,在摆脱主导性认识方式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观点。传统的阅读方式指向理解社会认可的文化结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体现在作文中,没有创新的观点。即使是话题作文思维也受到限制,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很多同学就囿于材料的“生死的抉择”,只起到补充例子的作用。个性化的作文源自于个性化的阅读。常以一种批判性认识的方式去阅读,进而影响自己的意识,就能对自我和世界作出重新阐释。所以批判首先是一种意识上的觉醒,提倡“自由”批判,就是要促进这种意识的觉醒。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意识上的渗透,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是文本作者个人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现着作者主观的立场和价值观,是特定时代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具有个人化、主观化、时代化的特点。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把课本作为反驳的对象,用辨证发展的眼光对所呈现的知识进行反思。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学生就提出疑问,“如果托墓中也埋葬着宝物,那他是否还能拥有这份宁静?”体现了学生敏锐的批判意识。

课堂上教师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两种:1、利用课文内容渗透:很多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批判认识的产物,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产生怀疑,通过考察得到了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并且得出了“要得到真知需目见耳闻”的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凸现作者的这种批判意识。2、利用教学方法渗透:教师可列举各种群体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对所呈现的知识进行反思批判。如学习《鸿门宴》时,可把司马迁、刘邦、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对项羽的评价放在一起,比较分析他们所采取的视角,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主观性。

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是一种以课文为依托、语言为凭借而进行的学习,它尊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是值得提倡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①《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李晓文著

②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③《“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研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④《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易进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