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培养策略分析

时间:2022-07-04 09:40:47

导语:语文素质培养策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素质培养策略分析

摘要:目前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对语文应试教育在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中产生的弊端进行了剖析,结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提出了语文素质培养的实施策略,并对实施教学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键词:语文素质;培养;策略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交际性等实用性质,又有信息贮存和传递的载体性质。此外,语文还肩负着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责任。因此,语文的学习和应用都应当突出对语文素质的要求。

一.语文应试教育的弊端分析

我们目前推行的语文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过于专注散乱的语文知识点的记忆、文本模式化的解读及肢解式的分析、八股式的写作训练等内容。语文考试题目的设置,也过于庞杂,没有突出对语文素质考察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素质方面严重欠缺。比如,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说不出一段清晰明了的话语,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更谈不上优美与动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反思,语文教育教学出了什么问题?语文教育教学如何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源于前苏联,至今未能摆脱其影响。其中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教学方面,凯洛夫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这种提法,囿于当时条件的影响,是有进步意义的。但现在看来,并不完全适用于语文教学。师生间的教学过程如果过于局限在课堂,难免将学生与现实生活隔裂开来,学生学的东西也就脱离实际,难以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主要用来对付考试,是造成学生语文基本素质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强调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有缺陷。语文课本的确精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品,可谓营养丰富。这些营养虽然很全面,但充其量都是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就那么薄薄的一本,到处蜻蜓点水,不能算作主食。没有主食,单靠营养元素,就难以拥有强健的身体,更谈不上素质了。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语文也不例外。语文作业很多,但多而不精,很少顾及到语文素质的培养,有的只是单调的重复和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学生做语文作业,如坠云雾之中,有很多蒙和猜的成分在里面,也没有兴味,对语文学习的反感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二.语文素质培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育者,应首先将一些落后的语文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从自己的大脑中清洗出去,转变自己的观念,勇于除旧立新。但是,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认识比较深刻,不等于我们对语文素质教育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在除旧立新的道路上,勇于实践值得褒奖,如果“盲人骑瞎马”乱闯一通,只会从一个误区步入另一个误区,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什么是语文素质呢?首先要弄清楚素质的含义。素质一般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一般包括: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职业技能等综合体现。与应试教育区别在于,素质教育要求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社会经验、心智发育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的社会要求。比如,在身体方面,体现为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要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应试教育的弊端,从根本上讲在于片面强调了知识的增长,忽视了经验的传承,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发展,忽视了社会的要求,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合理发展需求。一般来讲,一个高素质的人应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一是要有比较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较为广泛的艺术修养;四是健康的体魄;五是较为完善的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六是较强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方面,通过目前的应试教育是难以实现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往低了说,是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而不是以得到高分为目的。在目前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下,应试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一种选择。因此,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尽量剔除应试教育中不合理的成分,减少其负面影响。使教与学的过程、考试考核的内容、考试考核方法等更加符合素质发展的要求。

三.语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办法

下面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语文素质培养一些具体实施办法。1.语文素质教育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这种能力首先表现在阅读上,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信息转换比较快,阅读效率就成为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有这样一个公式:阅读效率=阅读字数/阅读时间×理解力,可作为评定阅读能力的一个依据。其次,要善于从资料中快速筛选要领信息,并判断这些要领信息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的使用方向。2.语文素质教育要注重思维训练。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的思维训练不同于数字思维训练,语言思维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思维的关系,是通过形象联想的模式,并伴同语感的形式,用语言承载和表现思维的过程。语言思维有两种含义:一是凭借语言进行思维;二是语言思维通过语言符号的运行系统,使语符的音、形、义三者之间产生关联,使大脑生成语符,并由此生成词语、语句、语段和语篇,在这个“思”和“想”过程中,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运行特性,即语言思维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发散、求异等思维训练。3.语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锻炼意志品质,扩大知识世界的职责。以审美能力培养为例,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2]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课堂及教科书,语文教师还应当广泛涉猎,精选文学、科学、政治、历史、美学等多方面的阅读材料,把好的材料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4.语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育是短暂的,而人的一生都不能停止学习。语文学科具有工具课之称,语文自学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其他学科的自学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日日走能行千里,时时学能破万卷”。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两个好习惯:一是要学会观察。“观察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观察自己的实际生活,读“无字之书”,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二是勤于积累,就是通过书本、网络、传媒等多种途径,广泛涉猎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管是哪一种积累,都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进行提炼,从中找到最优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语文素质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素质教育各个环节的落实要靠老师。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提升将教学内容序列化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很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首先要能够把语文知识进行序列化。由于语文教材是以文本为载体,字词的基础知识、作家作品、语法、阅读与写作等知识要素,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的。教师要有效地将这些知识点组合起来,进行分项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及繁,这样既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生落实,也能为进一步教学扫清障碍。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能力。语文素质教育应当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实现,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严谨高效。知识点可以以模块为单位进行规模教学;能力层次,包括识记、分析、运用、迁移等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比如实施分层教学、启发教学、学生之间的学习帮扶设计等,都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这就压缩了教师的讲授时间,既要精讲,也要精炼,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3.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在文学鉴赏能力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欠缺的。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主要是弄懂词义、句意以及文章的大意;鉴赏则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风格特色、思想感情、社会意义等,并能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标杆作用。教师要有足够高的鉴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欣赏,去评价,在熏陶中日积月累,逐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4.提高自己的语文活动组织能力。语文活动虽然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语文素质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不同特长,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实地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召开主题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等,多渠道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最后指出,尽管传统的命题方式对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命题考试作为一种测试手段,不会被废除。推动推动语文素质教育困难重重,教师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着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精神来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还要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支持。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2]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80页。

作者:季春元 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