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培育审美素质
时间:2022-09-08 03:40:23
导语:语文教学怎样培育审美素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其中审美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应该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理应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作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教材,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人们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是哪一种美,不但取决于审美对象的性质和内容,也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基地,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系统接受美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丰富的美育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作品进行指导,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凶残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等。例如,《月光曲》描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这是反映了音乐艺术的美;《颐和园》描述了长廊、昆明湖、万寿山、十七孔桥,这是反映了古典园林艺术的美;《草原》《黄山奇石》《可爱的革塘》则要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则要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的本质角度区别美好与丑恶、先进与落后,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美好;《飞夺泸定桥》《冀中地道战》等展示的激动人心的社会斗争美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产生心灵感应,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实现升华,从而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感受美
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的。”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美能引发趣味,而出色的课堂教学,也常常能做到不加督促引发兴趣,而出色的课堂教学又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育模式,容易引起单调的情绪。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感受美,它遵循了直观性原则,符合儿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如教学《荷花》一文,可用幻灯显示荷花的彩图,用录音机播放课文配乐,再加上教师的表情范读,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意境中去,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诵读理解,品味鉴赏美
汉语是美的,语音协调,抑扬顿挫,词语精细生动传神;句式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饰多样,文采斐然。审美鉴赏活动是以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与评价为基础的,它不仅肯定事物的美与丑,而且要懂得它为什么美和美在何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是学生的一种鉴赏美的能力,诵读时能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与作者同喜同悲,声声动情,入情悟理。如《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文字音调优美,词采华艳,意象迭出,感情酣畅,“静、清、绿”读时应略重,三个“啊”赞美之情,倾泻而出。这一段又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读来仿佛优美的抒情曲,使人感受到漓江水的美,而且感到了作者惊喜、赞美之情,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之中,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课外延伸,激发创造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重视课外活动,以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主。有了语文课外活动,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课外写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写作时通过观察、构思、表达,其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如写作《我爱我的家乡》,学生首先要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悠久历史、丰富的物产,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表达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在提高了写作水平的同时,感受了审美的愉悦。课外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要注意形成的多样,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要学生学会进行动态、静态描写,可设计这样一个课外兴趣活动:①黑板上画上公园一角美丽的景色,十多位学生戴上灰喜鹊、布谷鸟、八哥等头饰表演哑剧;②学生观看,进行动态描写;③在公园的一角添上月亮,群鸟表演归巢后姿态;④学生观看,进行静态描写。这样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得轻松、愉快,获得了创造美的喜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观念,认识到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有一定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 上一篇:语文老师教学素质阐述
- 下一篇:语文教学培育素质的方式